在漢代,除了上面提到的“風向標”之外,史書中還記載了“青銅鳳凰”和“翔鳳吳彤”兩種。這三種風速表顯示了當時中國風速表的發展方向。“銅鳳凰”主要安裝在漢武帝元年(公元前104年)建造的張健宮。當時,張健宮裏安裝了兩只青銅鳳凰,壹只在大門上,壹只在屋頂上。據古書《三輔黃圖》記載,青銅鳳凰下有壹個非常敏感的支點。每當風來的時候,青銅鳳凰的頭就會對著風吹來的地方,仿佛要飛起來。但後來,這種靈敏的風速計被皇家貴族當成了房屋的裝飾,失去了原本的功能。
“翔鳳吳彤”是壹個形似烏鴉的擋風板。它安裝在漢代人們觀察天文和氣象的“靈臺”上。這是當時觀察風向的儀器,所以人們把它做得很笨重,據說只有風從千裏之外吹來時它才轉動。但畢竟這是壹個科學儀器,自然需要不斷改進,所以後來人們把它做得更輕更靈敏,這樣只要人壹吹它就會轉動。後來,這種靈巧的風向儀逐漸在民間流行起來。
但從古代軍事和交通的需要來看,這三種風向裝置都不合適。所以在《乙已占》中指出“宜用武侯為永居;兵權當以羽立之。”意思是:“這種風速計最好安裝在固定的地方。而且如果兵站經常變動,還不如用雞毛來編。”這種用雞毛制成的風速計重5至8兩,掛在壹根高桿上。當羽毛被風吹成平衡狀態時,可以觀察到。這種簡易的擋風板在唐朝以前就有,唐朝以後更加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