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誰能說出幾個古代治理黃河的例子?啊啊~ ~ ~跪求額~ ~ ~明天就要用了。

誰能說出幾個古代治理黃河的例子?啊啊~ ~ ~跪求額~ ~ ~明天就要用了。

民間傳說:(1778—1840)字惠,,名樸園,山西省渾源縣(今山西省渾源縣)人。清嘉慶二十壹年(公元1816)任西華縣令,補充寧陵縣令。後來歷任知府、知府、政使、護督。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任河東(今河南山東)河長。他是壹代清官,是實力雄厚、勇於創新的治河專家,為中國古代水利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

李玉妹壹生最大的成就是治理了黃河。當李玉妹到達時,寧陵被黃河淹沒,城墻倒塌,導致無數人和動物死亡。面對洶湧的黃水,李玉妹並不害怕。他脫下官袍,身著便衣,冒著生命危險親自查看決口處的險情,帶領全縣人民用杉木扁擔和鐵鍋堵住黃河決口。河水過去後,他上書朝廷,免除皇糧雜稅,同時組織群眾疏浚河道,整治農田,使人民的生產生活迅速得到恢復和發展。

李玉妹在寧陵工作了近三年,體察民情,治水有方,後來調任河東太守。李玉妹註重調查研究,經常沿河巡邏檢查,深入群眾,了解治理黃河的癥結和經驗。其間,在實踐中因地制宜,創造了“以磚代‘舀’,以拋磚築壩”的經驗。過去,河南省築壩壹直采用“壅塞”(即把雜草和沙子裝進麻袋)的方法。李玉妹經過探索發現,用磚築壩“排水滯水”,不僅有效地防止了水災,而且每年還能節省3.2萬兩白銀。當時河道工程用的大磚呈橢圓形,每塊重約10公斤,磚上有圓孔,可以用繩子系住,便於修補,用於築壩。這是黃河節水工程的壹個創新。直到1949,黃河事務司還在開封設立磚廠,專門燒制河磚,彌補石料的不足。實踐證明,換磚是成功的。李玉妹大力推廣這壹治理黃河的成功經驗,撰寫了專著《秦麗宮磚壩落成》,為我國的水利建設提供了有益的經驗。《李公職年譜》記載:“公職五年,則大江不會有災。”從吳恙板張莊到孫家地,全長15公裏的老磚壩壹直保留到新中國成立前夕。

平日裏,李玉妹心中有壹張治水地圖。他對河水的高度、寬度和深度以及流速了如指掌。每當暴風雨來臨,他馬上到達危險的地方。壹旦發生洪水,他能親自指揮救援,制服洪水,因此很受當地人民的愛戴。他在任期間,河東地區很少發生水災。由於他的誠實和執法的勇氣,他侵犯了強大的,是誣陷。後來患病,於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二月病逝,享年62歲。當他的靈柩從河南運往山西時,沿途百姓流著淚,千裏送來。許多官員“也聞到了眼淚”。

在清朝,他特別重視黃河的防洪。康熙帝曾感嘆“江河漲潮落維護王冠,民心是否與清朝有關”。雍正帝曾在武陟親自統率黃河。因此,李玉妹被皇帝追封為太保太子,謚號為“勤政”。道光也進行祭祀和題字,並進行祭祀和安葬,入官廟,官民以為廟中供奉,加封號為“巡河王”。今天,在山西渾源,還有壹座道光為李玉妹修建的大型陵墓,被稱為“李佳墓”。李玉妹死後,寧陵人民為了感謝他治理黃河的貢獻和豐功偉績,拜他為“河王”,並在縣城東關為他修建了李大王廟,春秋時供朝拜,世世代代供奉。無獨有偶,自建李大王廟後,黃河再也沒有淹過寧陵縣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