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許多肖像畫中,徐光啟總是和壹個歐洲人站在壹起,他就是來自意大利的利瑪竇。利瑪竇堪稱“文藝復興人”。他不僅神學精深,而且精通科學、文學、藝術和音樂,懂得印刷書籍、修理鐘表、建造房屋和種植莊稼。在中國期間,他向中國人民介紹了許多西方理論,尤其是與徐光啟合作翻譯《幾何原本》,成為中國科學技術史上的壹件大事。然而,鮮為人知的是,李還掌握了壹種秘密的“記憶術”,並以這種“特異功能”贏得了明朝文人的青睞。
古希臘羅馬時代,流傳著“大事記”。根據大學者西塞羅和聖托馬斯的記述,所謂“大事記”就是在人們的頭腦中構造壹座虛擬的“記憶宮殿”。那些掌握大事記的人可以看到許多相連的房間,裏面裝滿了與單詞含義相關的物體和圖像。利瑪竇來到中國後,以驚人的效率學習漢語,熟記四書五經,成為西方第壹個精通中國文化的學者。這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他的“記憶術”。他把關於中國的知識放在壹個虛擬的“記憶宮殿”裏。施立曾經向士大夫們展示過他“過目不忘”的神奇本領。當時,中國人非常重視背誦儒家經典,所以施立教士大夫助他們通過科舉考試,包括徐光啟。給他良好的記憶力拉近了他與中國士大夫的距離。
我是意大利駐上海總領事館的文化主管。外交之後,我喜歡研究徐光啟和利瑪竇的故事。我在意大利拉丁文古籍中發現,李的《助記法》出自朱利奧·卡米洛(Giulio Camillo),16世紀歐洲最著名的思想家之壹。他以“7”為底座,構建了壹個類似階梯劇場的“記憶宮殿”。這個虛擬宮殿有7行7列,由49個房間組成。每個房間都繪有各種圖像和符號,與虛擬居住者相對應。水平和垂直的房間之間有壹定的關聯性。數字7是西方的神的數量。按照西方的傳統,它標誌著與世界密切相關的七大星。從左到右,它被表示為月亮、水星、金星、太陽、火星、木星和土星。壹周七天,就是這麽來的。根據秘密占星術的原理,卡梅洛設計了壹座由49個房間組成的神秘宮殿,被全歐洲的王公貴族研究。儒生熱衷於“背誦功德”,也好奇利瑪竇帶來的“助記術”。
1610年利瑪竇去世後,徐光啟在動蕩的崇禎年間又活了23年。在此期間,另壹位意大利耶穌會士熊三巴成為徐光啟的助手。在這個年輕人的幫助下,徐光啟翻譯了歐洲水利工程著作《泰西水法》,後來被收入著名的農業百科全書,是引進西方工程的先驅。這個“熊三八”的原姓是“薩巴蒂尼·德·烏裏斯”。“尼波道”又名“薩巴提尼”,原是熊三八同宗後裔。利瑪竇和熊三八來到中國,再也沒有回過老家。他們死後葬在北京。然而,同姓的後代仍然記得他們的祖先對中西文化交流的貢獻。以徐匯區紀念徐光啟《幾何》翻譯400周年為契機,徐、李、熊的後人將齊聚徐家匯緬懷先人。他們多幸福啊!(本文由尹蓉撰寫)
請看裏斯本的壹篇文章《發現徐光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