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都江堰建設時間

都江堰建設時間

都江堰始建於秦昭王末年(約公元前256年~公元前251年)。都江堰是中國古代修建並沿用至今的大型水利工程。它位於四川省都江堰市西部,岷江上遊340公裏處。都江堰是戰國時期秦國蜀郡太守李冰和他的兒子在大約公元前256年到公元前251年之間建立的。經過歷代的修繕,都江堰在兩千多年的時間裏仍然發揮著巨大的作用。都江堰周邊古跡眾多,有二王廟、伏龍觀、安瀾橋、玉雷關、鳳棲窩、鬥溪臺等。

擴展數據

水利功能

都江堰工程主要用於引水灌溉和防洪,同時具有輸水和城市供水功能。它把岷江水分成兩部分,壹部分引向雷宇山的東側,使成都平原的南半部不再受洪水的困擾,而北半部則沒有幹旱。千百年來,岷江在這裏化害為利,造福農桑,把成都平原變成了“水旱靠人,無荒年”的“天府之國”,進壹步促進了整個四川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發展。

都江堰初期以航運為主,灌溉為輔。《史記·河渠書》記載“成都中部,此渠可行船,用灌浸,綽綽有余,百姓從中受益。”正因為如此,岷江和長江可以通航,岷江上遊盛產的木材也可以運往成都,使成都成為自秦朝以來四川的交通中心。

除了水運的效益,都江堰在農業灌溉方面的效益也隨著灌溉渠系的發展越來越被世人所倚重。岷江左岸的水源從雷宇山東側的寶口口流出後,沿著李冰挖的兩條幹渠流向成都。西漢時,蜀郡太守文翁新開壹條幹渠,將岷江水引至成都平原東部。

東漢時“王川源”被“鑿通二十裏”,使灌溉渠延伸至雙流牧馬山高地上空。同時,岷江右岸的引水渠系在李冰時代開辟的楊沫的基礎上延伸至成都平原的西南部。經過數百年的發展,到了漢代,都江堰灌區已經從秦朝的郫縣到成都,發展到彭縣、廣漢、新都,灌溉面積“萬余頃”(漢代的1頃,約為今天的70畝)。

《漢書地理誌》指成都平原,說“民以食米魚,不愁年景,風俗不悲”。唐朝時,益州刺史石在開鑿運河上花了很多錢。此後,經過多次整修,灌區的渠系越來越密,灌溉面積不斷擴大。都江堰的作用從此變成了農田灌溉。

宋代時期,都江堰灌區發展顯著。據王安石《JD.COM刑獄劉軍墓誌》記載,當時灌溉面積至少已達1府、2軍2州* * * 1 2縣,其中僅盧光壹人就負責灌溉面積1.7萬頃(約為今天的1.377萬畝)。清代灌溉面積達14縣,約300萬畝。

到民國時期1937(民國二十七年)灌溉面積為26375438+0,000畝;1938(民國二十七年)出版的《都江堰水利概要》描述了受益於杜江堰的田地“覆蓋川西14縣...約520萬畝”。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都江堰的灌溉系統不斷擴建和改造。1960年末,灌溉面積達到678萬畝;到20世紀60年代初,灌溉面積擴大到龍泉山以東,修建水庫近300座,灌溉面積858萬畝。此後,灌區的進壹步改造使灌溉面積擴大到6543.8+00多萬畝,總引水量達6543.8+00億立方米,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灌溉工程。

百度百科-都江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