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介紹文化名鎮--麗江?

介紹文化名鎮--麗江?

麗江古城介紹

1997年12月4日在意大利那不勒斯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第21次全體會議上根據文化遺產遴選標準C(II)(IV)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編號:200-017

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古城麗江把經濟和戰略重地與崎嶇的地勢巧妙地融合在壹起,真實、完美地保存和再現了古樸的風貌。古城的建築歷經無數朝代的洗禮,飽經滄桑,它融匯了各個民族的文化特色而聲名遠揚。麗江還擁有古老的供水系統,這壹系統縱橫交錯、精巧獨特,至今仍在有效地發揮著作用。

“麗江古城”是全世界第壹個以“常民生活空間”成為世界遺產的。

麗江古城位於雲南省的麗江納西族自治縣,始建於宋末元初(13世紀後期)。古城地處雲貴高原,海拔2400余米,全城面積達3.8平方千米,自古就是遠近聞名的集市和“茶馬古道”上的重鎮。古城現有居民25000余人。其中,納西族占總人口絕大多數,有30%的居民仍在從事以銅銀器制作、皮毛皮革、紡織、釀造業為主的傳統手工業和商業活動。

麗江古城內的街道依山傍水修建,以紅色角礫巖鋪就,雨季不會泥濘、旱季也不會飛灰,石上花紋圖案自然雅致,與整個城市環境相得益彰。位於古城中心的四方街是麗江古街的代表。在麗江古城區內的玉河水系上,修建有橋梁354座,其密度為平均每平方千米93座。橋梁的形制多種多樣,較著名的有鎖翠橋、大石橋、萬千橋、南門橋、馬鞍橋、仁壽橋,均建於明清時期(14—19世紀)。其中以位於四方街以東100米的大石橋最具特色。

麗江古城又名大研鎮。納西話稱大研古城為“英古都”,意思是江灣之地。它始建於宋末元初,距今已有800余年的歷史。坐落於玉龍雪山腳下的金沙江畔,古城東南是數十裏良田闊野。形狀如同壹塊碧玉大硯,所以取名大研鎮(註:硯與研同音)。

麗江古城是我國歷史文化名城中唯壹沒有城墻的古城。據說,因為古代麗江世襲統治者姓木,如果築城墻,就猶如木字加框而成“困”字,不吉利。古城融合了納西、白、藏、漢各民族建築藝術的精華。探尋它的過去,人們發現這片曾被遺忘的“古納西王國”,遠古以來已有人類生息繁衍。今日的主人納西民族,則是古代南遷羌人的後裔。在千百年的悠長歲月裏,他們辛勤勞作,築起自己美好的家園。目前,城內保存著大片明清時的民宅,均是土木結構瓦屋面樓房,多為三坊壹照壁。居民建築布局靈活,註重裝飾,精雕細刻,庭院種植花木,擺設盆景。城內水渠密布,跨水臨渠的建築十分普遍。(見附圖)

這裏地處滇、川、藏交通要道,古時候頻繁的商旅活動,促使當地人丁興旺,很快成為遠近聞名的集市和重鎮。壹般認為麗江建城始於宋末元初。公元1253年,忽必烈(元世祖)南徵大理國時,就曾駐軍於此。由此開始,直至清初的近五百年裏,麗江地區皆為中央王朝管轄下的納西族木氏先祖及木氏土司(1382年設立)世襲統治。其間,曾遍遊雲南的明代地理學家徐霞客(1587--1641),在《滇遊日記》中描述當時麗江城“民房群落,瓦屋櫛比”,明末古城居民達千余戶,可見城鎮營建已頗具規模。

古城內的木府原為麗江世襲土司木氏的衙署,始建於元代(公元1271~1368年),1998年重建後改為古城博物院。木府占地46畝,府內有大小房間***162間。(見附圖)其內還懸掛有歷代皇帝欽賜的匾額十壹塊,反映了木氏家族的盛衰歷史。

四方街為古城中心,四通八達,周圍小巷通幽,據說是明代木氏土司按其印璽開頭而建。這裏是歷代集市中心,每日萬頭躦動,熱鬧非常。從四方街四角延伸出四大主街,直通東南西北四郊,又從主街岔出從多街巷,如蛛網交錯,往來暢便。街道全用五彩石鋪砌,平坦潔凈,晴不揚塵,雨不積水。幾乎每條街道壹側都伴有潺潺流水。泉水來自玉河,河至鎮產雙石橋,分東、西、中三股流入古城,隨街繞巷,穿墻過屋。水邊楊柳垂絲,柳下小橋座座,形成“家家流水,戶戶垂揚”的獨特風貌。來到這裏,倏然感受到“東方威尼斯”的韻味。城內早年依地下湧泉修建的白馬龍潭和多處井泉至今尚存,人們創造出“壹潭壹井三塘水”的用水方法,即頭塘飲水、二塘洗菜、三塘洗衣,清水順序而下,既科學又衛生。居民還以水洗街,只要放閘堵河,水溢石板路面順勢下泄,便可滌盡汙穢,保持街市清潔。

依山就水的麗江大研鎮,既無高大圍城,也無軒敞大道,但它古樸如畫,處處透出自然和諧。鎮內屋宇因地勢和流水錯落起伏,人們以木石與泥土構築起美觀適用的住宅,融入了漢、白、藏民居的傳統,形成獨特風格。當地常見的是“三坊壹照壁”式民宅,即主房、廂房與壁圍成的三合院。每房三間兩層,朝南的正房供長輩居住,東西廂房壹般由下輩住用。房屋多在兩面山墻伸出的檐下,裝飾壹塊魚形或葉狀木片,名曰“懸魚”,以祈“吉慶有余”。許多庭院門樓雕飾精巧,院內以卵石、瓦片、花磚鋪地面,正面堂屋壹般有六扇格子門窗,窗心的雕刻大多是四季花卉或吉祥鳥獸。堂前廊檐大多比較寬,是壹處溫馨愜意的活動空間。

白沙民居建築群位於麗江古城以北8公裏處,這裏曾是宋元時期(公元10~14世紀)麗江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白沙民居建築群分布在壹條南北走向的主軸上,中心為壹梯形廣場,壹股泉水由北面引入廣場,四條巷道從廣場通向四方,極具特色。白沙民居建築群形成和發展為後來麗江古城的布局奠定了基礎。

納西人家,那小橋流水、花香影映的怡靜的院落裏,據說壹百個人裏出就出了十四個大學生,可見重教尚文之結果——這是壹方集智慧精靈於此的水土。

納西族許多人,尤其是納西男子,擅長詩琴書畫。在古城多彩的節慶活動中,除了通宵達旦的民族歌舞和鄉土戲曲,業余演奏的“納西古樂”最為著名。(見附圖)其中,《白沙細樂》為集歌、舞、樂為壹體的大型古典音樂套曲,被譽為“活的音樂化石”;另壹部麗江《洞經音樂》則源自古老的道教音樂,它保留著許多早已失傳的中原辭曲音韻。

據史料記載,以大寶積宮為代表的麗江壁畫,是在明初至溥歷時期300多年的時間裏陸續繪制完成的。當時的土知府木旺聘請了以馬嘯天為首的壹批漢族畫家,另外還有藏族和白族畫家、東巴教弟子、道教弟子也參加了壁畫的繪制工作。

分布在古城及周圍15座寺廟內的這些明清壁畫,具有多種宗教及各教派內容融合並存的突出特點。遺存於麗江白沙村大寶積宮的大型壁畫《無量壽如來會》,把漢傳佛教、藏傳佛教和道教的百尊神佛像繪在壹起,反映了納西族宗教文化的特點。

白沙壁畫以其別具特色的繪畫藝術風格和珍貴的歷史文化內涵,深深吸引著國內外遊客。白沙地處麗江城北約16公裏,是壹座古老而美麗的小鎮,是納西族在麗江壩的最初聚居地,也是麗江木氏土司的發祥地,為納西族最早的政治中心。

明朝時期,麗江木氏土司正值鼎盛之時,政局穩定,經濟繁榮,為顯其富有,他大建宮室,建成了壹批頗具規模的建築群。現存的白沙琉璃殿、大寶積宮和大定閣等廟宇均為該時期所建。其中所藏的明代壁畫,是極為珍貴的文物,屬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寶積宮現存壁畫558幅,是麗江壁畫收藏最多的地方。大寶積宮和琉璃殿所保存的壁畫尤為精華,這兩個宮殿於1996年12月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白沙壁畫對各種宗教文化和藝術流派兼收並蓄,獨樹壹幟,融藏傳佛教、漢傳佛教、道教以及東巴教等多種宗教於壹身。是獨特的藝術珍品。在藝術風格上,反映出漢、藏、納西等民族傳統繪畫技法與風格的互相融匯。壁畫內容上則展示了藏傳佛教和儒、道等生活故事。繪畫布局周密,用筆嚴謹,色彩富麗,造型準確,人物形象逼真,明顯吸取了東巴畫粗獷、色彩對經強烈、線條均勻、筆法洗煉等特點。麗江壁畫中所涉及的題材比較廣泛,對飛跑的駿馬、盛開的荷花、山林田野、花鳥草蟲等自然風光都有描繪,這些畫都明顯展示了畫家敏銳的觀察能力和積極入世的思想情感。壁畫中描繪的宗教人物,以宗教為折光,融入了畫師們的美學思想,或隱或現地表現了當時的社會生活。(見附圖)

麗江壹帶迄今流傳著壹種圖畫象形文字“東巴文”。這種納西族先民用來記錄東巴教經文的獨特文字,是世界上唯壹活著的圖畫象形文。如今分別收藏在中國以及歐美壹些國家圖書館、博物館中的20000多卷東巴經古籍,記錄著納西族千百年輝煌的歷史文化。其中稱作《磋模》的東巴舞譜,包括數十種古樂舞的舞蹈藝術中,是極為罕見的珍貴文獻。被譽為古代納西族“百科全書”的東巴經,對研究納西族的歷史、文化具有重要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