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三國演義》中,形容長沙是兵家必爭之地的句子是什麽?

《三國演義》中,形容長沙是兵家必爭之地的句子是什麽?

跨過景宜總比跨過梁靜好。

最近看了方世明教授的《三國人物論(上海古籍) <龐統、法正、劉備>》壹文,講了孔明“過景宜”的想法和劉備與龐統的矛盾。區別不在益州,而在諸葛亮看重的荊州,在龐統眼裏是破的,尤其是和益州相比;劉備也有意讓出荊州,有利涼(涼州)。方教授進壹步推導,既然荊州無足輕重,為什麽還要因為關羽的死而攻打孫吳?因為要給別人看,劉備恨不得自大的關羽早日死去。可見劉備內心只有法,諸葛亮嘆法若孝,定能控主而東遊。

這些推論很大膽,值得推敲,但不得不謹慎。

益州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奪取益州這塊安定富饒的天府之國,應該是蜀中有識之士和吳夢寐以求的共同目標:

“益州是險要之地,良田在千裏之外,天府之國也。”<隆中對>

“社稷之富,以豐為危”(法正勸劉備;<法的真實故事>)

“今益州國富強,戶口百萬,兵馬四支,必產,外無所求。(龐統遊說劉備;<龐統傳>註引《九州島春秋》)

這是蜀國內部的討論。在吳,周瑜、甘寧勸孫權取益州,孫權與劉備相約取益州:“張魯,米賊,居,漢,為曹操耳目,計益州。劉璋不武,不能自防。若操蜀,荊州危矣。今欲先擒張,擒張魯,自始至終壹統。雖然我有十個練習,但我沒什麽好擔心的。”(《劉備傳》註《狄鹹春秋》)

但劉備是想把益州據為己有,而不是和孫權壹家。他回答說:“益州人富強,土地險要。劉璋雖弱,足以自衛。」

從上面的說法可以看出,益州的重要性不僅僅是“富”,還有“險”和“險”的地理條件。這些優勢讓劉備認為壹旦入宮,他的實力將“足以自衛”。

比起益州,在龐統眼裏,荊州是很難立足的。龐統對劉備說:“荊州寸草不生,民不聊生。東有孫武,北有曹植。很難得到壹個方案。”(<龐統傳>引<九州島春秋>)且不說荊州是兵家力爭的“用兵之國”(<隆中對>語)。

說到這裏,方教授認為“這是對隆中對的明顯挑戰”,既說明了龐統與諸葛亮的不同,也說明了劉備與諸葛亮的不同。」

再者,荊州後來在劉備心目中占據次要地位,所以只要劉備取得涼州,他就毫不猶豫地把荊州讓給孫權。然而涼州尚未得手,孫權又派夢露攻打長沙等三郡,劉備毫不猶豫地應戰。(這是《三國誌·劉備傳》的故事:“二十年(建安),孫權與前任得益州,使報欲荊州。祖師曰:“若需涼州,以荊州為相。”權怒乃遣呂蒙攻取長沙、零陵、桂陽三縣。吾主先主引五萬兵至公安,遣關羽入益陽。是年歲,曹公決定投漢中,張虜逃巴西。先人聞之,與全會師,分荊州、江夏、長沙、桂陽東、南郡、零陵、武陵西,率軍回江州。」)

後來劉備奪取漢中,自稱漢中王。大臣們擁立劉備為王時,對狄鹹說“漢中、巴、蜀、廣漢、犍為國”。即“漢中、巴、蜀、廣漢、犍為”等郡為封建國家。哎,荊州的“南郡、零陵、武陵”去哪了?是無足輕重,準備送給孫權?

方教授判斷,“這種可能性完全存在。也就是說,劉備準備放棄荊州,在益州“守住自己”。...諸葛亮的“過景宜”計劃早已被劉備遺忘。」

劉備想要涼州,這是沒有問題的。涼州與益州關系密切,與蜀國咽喉漢中接壤,可以直接威脅漢中,進而威脅益州。但是說劉備“準備放棄荊州”就同意龐統所說的“荊州貧瘠”嗎?這是相當值得懷疑的。聽起來好像荊州就是垃圾。既然是垃圾,為什麽那麽多人要?還是因為搶的人太多了,為什麽不遠離是非之地,盡量在涼州、益州、漢中等地清凈自保?換句話說,即使劉備真的不想要荊州,被動放棄的客觀意義恐怕也遠大於荊州荒涼的主觀想法。這是必須考慮的。

如果是這樣,那麽劉備和諸葛亮真的沒有什麽區別。是形勢逆轉後的轉向策略。不過,諸葛亮在《隆中對》中確實沒有提到占領涼州作為腹地。但荊州失陷後,諸葛亮北伐直指涼州。顯然,諸葛亮並不知道涼州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