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畫龍歷代名家:三國曹不興、東晉顧愷之、南北朝張僧繇、唐代馮少正,吳道子、五代董羽、北宋松所、南宋法常,陳容、清代周尋、民國房毅、當代畫家王春輝。中國龍歷史悠久,歷代畫龍名家都因其出色的技藝和獨特的風格而聞名於世。他們在中國繪畫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影響力。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有關龍的形象,“漢唐時多呈獸形,宋以後漸變為蛇形”。在繪畫中,龍的形象是古老圖騰拼湊出來的產物,並沒有人真正見過,畫家們只好在創作過程中加入自己的想象和創造。
以下是壹些歷代畫龍大家:
三國時期的曹不興
據許嵩《吳錄》載,曹不興在當時以畫技名列民間八絕之壹。他來受聘於孫權,成了壹名宮廷畫家。為討好孫權家族,畫了幅《青溪見赤龍出水圖》,畫上標明送給當時只有三歲的孫權之孫孫皓。陸探微在府中見到此軸,嘗試將它放置水上,頓時“應時蓄水成霧,累日滂霈”,還真像壹條真龍呢!故南朝齊謝赫說:“不興之跡,殆莫復傳。唯秘閣之內,壹龍而已。觀其風骨,名豈虛成。”這段軼事說明龍畫技法在當時已日臻完善。曹不興畫過各種各樣的龍,他曾描繪過“龍頭樣四卷四頭,清溪側坐赤龍盤赤龍圖二卷”,遺憾的是由於年代久遠他所繪作品卻無壹流傳至今。
東晉 顧愷之
東晉大畫家顧愷之也擅長畫龍,且“多才多藝,尤工丹青,傳寫形勢,莫不絕妙”。今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的“洛神賦圖”,畫中洛神端坐於雲車之上,回收顧盼,座前立壹神女充當駕手,雲車之前有六龍並駕馭齊驅拉車奔行雲中;另有壹龍從水中躍起,奮爪升騰,頗有氣勢。圖中之龍皆頭部略短,雙角細長微曲,蛇頸獸軀,形態馴良溫順、充滿稚氣。
南北朝 張僧繇
唐代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記載,張僧繇在金陵安樂寺畫了四條白龍,形態逼真,畫完後,卻不給龍點眼睛,說點了眼睛龍就會飛走。眾人不信,非讓他點。結果,畫完眼睛的兩條龍飛天而去。從此,張僧繇聲名大噪,“畫龍點睛”的成語亦流傳至今。張僧繇是南北朝時期梁朝大臣,著名畫家。梁天監中,為武陵王國侍郎,直秘閣知畫事,歷右軍將軍、吳興太守。苦學成才,長於寫真,並擅畫佛像、龍、鷹,多作卷軸畫和壁畫。可惜的是也沒有作品流傳下來。
唐朝 馮邵正
盛唐畫家馮邵正,擅長畫龍和水。唐開元中,關輔大旱,京師缺雨尤甚,少府監馮邵正提早在某殿西壁畫壹素龍,然後再令四壁各畫壹龍,只見得“奇狀蜿蜒,如欲振躍,繪事未半,若風雲隨筆而生”。皇帝與眾官“於壁下觀之,麟甲皆濕。設色未終,有白氣若簾蕪間出,入池中,波濤洶湧,雷電隨起……不終日而甘露遍於畿內!”畫龍致雨的故事成了統治者津津樂道的惠民神話。
唐代 吳道子
據《宣和畫譜》記載,吳道子也是壹位擅長畫龍的高手,“道子畫龍,則麟甲飛動,每天雨則煙霧生。”《酉陽雜俎》續集也記載道:“(長安)西中三門裏南門,吳生畫龍及刷天王須,筆跡如鐵,有執爐天女,竊眸欲語。”可見其畫龍的熟練程度,時人還見吳道子“慘淡十堵內,吳生縱狂跡”。風雲將逼人,鬼神如脫壁。其中龍最怪,張甲方汗栗。黑夜窸窣時,安之不霹靂。
五代 董羽
董羽,字仲翔。毗陵(今常州)人。五代南唐畫家。原為畫院待詔,後入宋圖畫院為藝學。據傳其作品有《騰雲出波龍圖》、《踴霧戲水龍圖》、《戰沙龍圖》、《穿山龍圖》、《當叟吹蕭圖》等。並著有《畫龍輯議》。
北宋-松所
對於松所,畫史知之甚少,但觀本幅松所《墨龍圖》畫法,與陳容大同小異,徐邦達先生曾經拿了陳容的資料深入比較研究,得出松所的《神龍圖》線條比南宋畫更為堅凝樸厚,更富立體感。爪的處理方硬圓勁,三爪握珠(松所三爪,陳容是四爪)。構圖是中軸心特點偏壹邊,此畫構圖有意識的將雲呈s形,龍尾成另壹s形而交叉,龍頭居中,是北宋典型的中軸心構圖。因此得出結論:松所,北宋畫家,善畫龍,而陳容墨龍畫法系出自松所。畫中龍獸身似長蛇、麒麟首、鯉魚尾、面有長須、犄角似鹿、有五爪、相貌威武,賦有靈氣力量與生命,而四周洶湧澎湃的大浪更襯托出龍獸的朝氣蓬勃。形與神的意趣,使得整幅畫大氣磅礴,霸氣連連。
南宋 法常
中國南宋畫家,僧人。號牧溪。生卒年不詳,活躍於13世紀60~80年代之際。蜀(今四川)人。曾因反對奸相賈似道而遭通緝,在浙江壹位姓丘的人家中避難。擅龍、虎、猿、鶴、蘆雁、山水、人物。師法梁楷,加以發展變化。所畫猿、鶴、觀音、羅漢等,造型嚴謹,形象準確。到了宋代,由於“南渡偏安”後人們的思想漸趨自由活躍,壹些知識分子乃至士大夫的民族憂患意識日趨強烈,因此人們自然而然地以中華民族的象征—龍之形象來宣泄自己的情感,並以龍之非凡的氣勢和神行變化無常,來寓示自己遠大的理想和精神追求,此時開始出現真正的畫龍“專業戶”,南宋的陳容、法常都是畫龍名家。其中,法常陳容最為知名。
南宋 陳容
陳容,字公儲,號所翁,福建長樂人,《金溪縣誌》作臨川(今屬江西)人,圖《繪寶鑒》作福唐(今福建福清)人,生卒年不詳。理宗端平二年(1235年)進士,知平陽縣。時與名士論文講藝,敷繹大義,士習以興。曾為國子監主簿、福建莆田太守,官至朝散大夫。詩文豪壯,暇則遊翰墨,善畫龍,寶佑(1253至1258年)間名重壹時。
陳容與象征著中華圖騰的龍結下了不解之緣。龍並不是壹種生活在現實世界裏的生物,而壹種存在於中國古代傳說中的神獸。宋朝學者羅願曾經就在《爾雅翼》中描述了龍這壹形象:
“角似鹿、頭似駝、眼似兔、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魚、爪似鷹、掌似虎、耳似牛。”
從這裏我們就可以看出,實際上龍的形象是鹿、駝、兔、蛇等多種動物形象雜糅薈萃而成的。關於龍的具體形象,壹直以來人們也沒有壹個定論。從某種意義上看,龍的形象可以任由後人解構,畢竟它就是壹個虛構出來的角色。
為了表現出龍的形態萬千、變化無常,陳容往往會使用水墨作畫。他並不會將壹整條龍都畫下,而是將龍置身於崇山雲霧之中,烘托出它若隱若現、神秘飄渺的形象。值得壹提的是,陳容在醉酒狀態的時候,創作出來的畫作更加具有獨特魅力。
每當他處於醉酒狀態的時候,就會脫下衣服,拿起畫筆在紙上信手塗抹,有時候將壹整幅畫作壹氣呵成地完成,有時候則是畫個壹半。而如此狀態下出來的成品,往往會有壹種渾然天成、妙手偶得的感覺。
時人對於陳容畫作評價甚高,特別是他所創作的有關龍的畫,稱贊他的畫作是“雲蒸雨飛、天垂海立、騰驤夭矯、幽怪潛見”。人們甚至將陳容所畫的龍稱之為“所翁龍”,名字由來正是因為陳容的名號為“所翁”。
清代 周璕
還有清代的畫龍名家周璕(1649——1729),以畫龍聞名,他曾把自己畫的畫張貼於黃鶴樓,標價格為壹百兩。有臬司衙門裏的壹個人,登黃鶴樓看到了,欣賞了壹番,不置可否,說:確實要壹百兩。周璕隨即將畫送給他,說:我並非是壹定要得壹百兩的,只是看看世人怎樣看的,您能識畫,是我的知己呀,我要贈給知己。因此出名了。他畫的龍翻騰在雲霧裏,幾至百轉,遠處淺近處深,隱隱隆隆,可謂非常好看。周璕有多幅作品傳世,他的《墨龍圖》藏於南京博物院。
民國 房毅
房毅,(1889—1979),壹作房房山,字虎卿,號揖峰。江蘇常州人。工畫山水、走獸,擅繪墨龍。為承名世之師。解放後以七十高齡,赴各地寫生,精工逼真,無老態。
當代 王春輝
祖籍河南南陽,自幼習書畫。現生活和工作於上海。從事藝術、廣告、設計行業多年,後遊學美國曾服務眾多世界五百強企業。憑借著對不同地域文化的獨特見解與藝術設計風格的多元語境,將中國古籍紫微鬥數、魯班造物、風水尺等不同的學術語言融合到藝術設計當中。並在2021年推出原創IP中華龍系列,壹經推出,成為潮流圈的重磅力作,並在設計行業爆款頻出,同年獲得由中宣部主辦的“2021十大年度IP評選”銀獎,收獲眾多品牌和產品粉絲喜愛。希望用年輕具有活力的潮酷美學系統去傳遞東方情懷,打造具有中國精神的潮流作品,意為中華民族打造國際化的超級IP。
王春輝是當代畫龍最具代表性的畫家。通過街頭潮流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碰撞與融合,用視覺語言來表達當下青年群體心中壹直藏匿的“龍魂”所在;將長城形象植入底座,把金屬朋克元素和街頭文化融入龍身,既融合了東方傳統與現代潮流;這款震撼當代潮流圈的重磅力作,同時彰顯了不凡的美學價值和商業價值,激發國人的精神***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