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家,諸子百家之壹,是中國東周時期的哲學派別,其與“名家”、“數術家”等並列為先秦諸子百家中專門研究“自然科學”的學派。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墨家文化與科技思想,歡迎閱讀與收藏。
諸子百家爭鳴的先秦時期,是我國古代早期學術繁榮的重要時期。這壹時期的儒、道、法等諸家均視科學技術為末道或不屑為之或明確排斥。儒家經典論著《論語》中講道:“雖小道,必有可觀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不所為。”所以認為君子當致力於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視科學技術為“小道”而不為。道家崇尚自然,主張小國寡民,安貧樂道,對科學技術持有抵觸態度,老子在《道德經》中講道:“智慧出,有大偽”,“民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技)術,奇物滋起。”認為只有“絕聖棄智”“絕巧棄利”才能保持原有的自然本色。法家基於“定分止爭”“興功懼暴”的要求,看到了科技對於富民強國的重要性,但法家卻並不推崇科學技術。
在這壹時期,唯獨墨家對科學技術表現出壹種與眾不同的價值取向。墨子在政治上提出“兼相愛、交相利”主張的同時,還在幾何、力學、光學等自然科學領域及軍事技術、機械、土木工程諸方面取得偉大成就。梁啟超在《〈墨經校釋〉自序》中說:“在吾國古籍中欲求與今世所謂科學精神相懸契者,《墨經》而已。”錢臨照更贊嘆:“集數百條自然現象與思想之定義與定律於壹書,先秦諸子之著述中惟此墨經而已矣;求諸世界並世之古籍中,亦惟古希臘之少數著述始足以相埒,籲,亦盛矣!”並言稱墨子是“我國古代稀有之科學家也”。隨著近30年來墨學這壹“千年絕學的偉大復興”,以《墨經》為代表的墨家科技成就獲得了學術界普遍承認和推崇,墨子也被尊稱為“科聖”。當代著名墨學專家楊向奎先生認為:“壹部《墨經》無論在自然科學哪壹方面,都超過整個希臘,至少等於整個希臘。”筆者認為,墨子的科技成就固然讓人驕傲,但是其在科技實踐活動中貫徹始終的“人文關懷”更值得珍視,對當今科技發展具有積極的指導作用。
壹、“義利統壹”——墨子科技思想的功利主義
所謂科技功利主義是以墨子的義利觀為理論基礎,也就是何謂至善的問題。孔子在回答這個問題時把義利對立起來,主張“仁者安仁”“何必曰利”“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放於利而行,多怨”。墨子回答這個問題時主張既“貴義”又“尚利”,提出了義利合壹的觀點:既肯定“利人”為至善的標準,維護了道德原則的尊嚴;又把“義”看成是達到“利人”“利天下”的手段。
墨子提出“萬事莫貴於義。”(《墨子·貴義》)。他認為:“義者,正也。何以知義之為正也?天下有義則治,無義則亂。我以此知義之為正也。”(《墨子·天誌下》)故“義”是“正”。在《墨子·天誌下》中墨子又說:“義,利也”。(《墨子·經說上》)即“義”是“利”,主張“義”以“利”為內容。在墨子看來,“利”是判斷衡量事物是否合乎“義”的價值判斷尺度,“凡言凡動,利於天鬼百姓者為之;凡言凡動,害於天鬼百姓者舍之”(《墨子·貴義》)。他明確提出“凡費財勞力,不加利者不為也”(《墨子·辭過》)。《經上》篇中寫道:“功,利民也”,就是說只有有利於人民的事情才有“功”可言。他還說:“所謂貴良寶者,為其可以利人也。而和氏之璧、隋侯之珠、三棘六異,不可以利人,是非天下之良寶也。今用人為政於國家,人民必眾,刑政必治,社稷必安,所為貴良寶者,可以利民也。而義可以利人,故曰:義,天下之良寶也。”(《墨子·耕柱》)也就是說,墨子以利人、利民為義,認為義與利是合壹的,“義”是“天下之良寶”。
墨子認為,凡是符合於“利天下”“利人”的行為,就是“義”;而“虧人自利”“害天下”的行為就是“不義”。壹切善惡之名的區別也都以是否有利為標準。有利於天下人的現實利益的,就是至善的標準;反之,凡是有害於人的,就是惡。為了實現行“義”的目的而得到“利”,墨子是願意付出代價的。他在《大取》篇中說:“斷指與斷腕,利天下相若,無擇也。死生利若壹,無擇也。”通過這壹段話我們可以體會到墨子那種只要對天下人有利,無論斷指還是斷腕,是生還是死,都會義無反顧、壹往無前的博大情懷。在這樣的“義利統壹”思想的推動下,在“行義重利”的人文關懷大旗的指引下,墨子及其弟子的科學技術實踐都是努力地趨向實現“義”“利”等功利性目標,最終實現“刑政治,萬民和,國家富,財用足,百姓皆得暖衣飽食,便寧無憂”(《墨子·天誌中》)的大同社會理想。墨子的科學發明和創造,只不過是他的“義利統壹”思想在科學技術領域的投射和外化。
在這裏筆者想指出墨子所講的“利”,乃立功之利,當然也包括“忠”“惠”“孝”“慈”等道德規範,而不是世俗所慕財貨之利,簡單地說:墨子之利是公利而非私利,不是損人利己之利。墨子眼中只有“人民之大利”“天下之利”“國家之利”。
二、“道技合壹”——墨子科技思想的價值旨歸
《墨子·魯問》記載:“公輸子削竹木以為鵲,成而飛之,三日不下,公輸子自以為至巧,子墨子謂公輸子曰:子之為鵲也,不如匠之為車轄。須臾刈三寸之木,而任五十石之重。故所為功,利於人謂之巧,不利於人謂之拙。”
《韓非子·外儲說左上》記載:“墨子為木鳶三年而成,蜚壹日而敗。弟子曰:先生之巧至能使木鳶飛。墨子曰:不如為車鞔之巧也,用咫長之,不費壹朝之事,而引三十石之任,致遠力多,久於歲數。今我為鳶,三年成,蜚壹日而敗。惠子聞之曰:墨子大巧,巧為鞔,拙為鳶。”
從上述兩段記載中可以看出,在墨子的科技實踐中寄托了強烈的人文情懷,墨子的科技思想是壹種人文化的科學觀,裏面包含著豐富的人文關懷和人道主義精神。由於墨子的科學技術實踐都是為以“救世”為特征的“義”的思想服務的,所以“道”和“技”就構成了墨家科技思想的主要元素,以“道”保障“技”的發展方向,以“技”促進“道”的深入發展。兩者相互依存、相互支持、相互制約。
針對墨家學派這壹特點,朱亞宗先生認為:“墨家集團成功地實現了人類社會早期難以具備的兩個結合,壹是學者與工匠的結合,二是辯術與技術的結合。這大致可以看作是墨家學派的特點。”所謂“學者與工匠的結合,其奧秘在於將學者在空閑的讀書與思索中發展起來的想象力與理解力用於提煉工匠積累的技術經驗,由此而創造出新的科學知識。在這種結合中,學者的有閑與工匠的實踐都是缺壹不可的條件”。而“這兩方面的條件恰好在墨家學者身上得到了完美的結合”。因此,“墨家集團是實現學者與工匠相結合的理想組織”。
墨子既是偉大的思想家,又是偉大的科學家的雙重身份,是他的智慧體系中兩個互相交融的層面的外在表現。他以人為本的政治倫理體系是他的“道”,他的科學發明和創造是他的“技”。“道”是理論層面的,“技”是操作層面的。所謂“道技合壹”,就是指墨子“以人為本的思想理論與科學技術的統壹”。考索墨子的科技實踐活動,我們不難發現,其科技貢獻主要集中在幾何學、光學、力學以及機械制造方面,主要原因就在於這些學科與生產實踐的關系最為密切,與人民群眾生活最為密切,無論是發展幾何學用於建築和手工業制作,還是研制杠桿、滑輪、桔棒等使用廣泛的生產工具,目的都是為了能提高勞動效率、增加社會財富,以獲取實利。墨子說:“其為舟車何以為?車以行陵陸,舟以行川谷,以通四方之利。凡為舟車之道,加輕以利者鮮且不加者去之。”(《墨子·節用上》)意思是造車船用來溝通四方之利,造車船的原則是能增加輕快便利的,就增益它,不能增加的,就去掉。這句話最能說明墨子創造價值的標準。張岱年先生認為:“墨家自然科學研究從屬於墨子的‘為天下興利除害’的最高宗旨。”這壹論斷深刻闡明了墨子科技思想的真諦。
三、警惕科技發展中的人文代價
科學技術是壹把雙刃劍,在當今世界科學技術狂飆突進,科學技術裹挾著地球在迅疾向前的情況之下,科學技術也面臨著自我加速脫離正常軌道的危險。科學技術在推動世界向前發展,為人類帶來巨大福祉的同時,也在威脅著人類的文明和既定的秩序,正在陷入壹種既創造文明同時也破壞文明的荒誕境地,它所帶來的嚴重後果與社會風險也越來越引起社會的關註。
1936年,英國促進科學協會萊克普會議將“科學和社會福利”作為它的主題,並提出建立壹個世界性科學聯盟來保衛和平與學術自由,並最有效地把科學用於為人類造福的建議。1937年12月31日,美國促進科學協會委員會會議決定:將研究科學對社會的影響作為它的壹個目標。該協會邀請英國促進科學協會,以及全世界抱有類似目標的壹切其他科學組織,不僅在促進科學事業的利益方面和促進各國之間的和平和學術自由方面進行合作,而且積極促使科學協會和劍橋大學先後設立了專門研究科學與社會和國際關系的部門,這些團體的活動代表了這壹時期科學家之間最大限度的協議。然而,隨著科學知識功利價值的日益彰顯,科學技術在提高勞動生產率、創造財富方面所具有無限潛力但也正在被改造得越來越強調私利、功利性。令人擔憂的是,為了攫取超額壟斷利潤,壹些大的利益集團正試圖挾持技術的發展,技術已經成為資本的婢女,完全聽命於資本的驅遣。
目前所有問題概括起來,不外乎壹個問題,那就是在科技實踐過程中“道”與“技”的疏遠和分離,“道”日漸萎縮,“技”在沒有“道”的保障之下自我加速式地膨脹,那種相輔相成的關系越來越失去了平衡。這種人文關懷方面是侏儒、技術方面是巨人的科學技術,與墨子所提倡的“道技合壹”的科學技術相差甚遠,前壹種科學技術完全違背了科學技術發展所應遵循的倫理原則,壹定會把人類社會引向自身發展目標的反面。
墨家簡介
墨家,諸子百家之壹,是中國東周時期的哲學派別,其與“名家”、“數術家”等並列為先秦諸子百家中專門研究“自然科學”的學派。
儒家代表孟子曾說“天下之言,不歸楊(楊朱,道家代表人物)則歸墨(墨子)”等語,證明了墨家思想曾經在中國的輝煌。楊墨本是硬幣的兩個面,故楊墨互補,然古往今來人們都以孟子“距楊墨”的壹般思維方式評價楊墨,這是有失公允的。[1]
墨家約產生於戰國時期。創始人為墨翟(dí)(墨子)。墨家是壹個紀律嚴密的學術團體,其首領稱“鉅子”,其成員到各國為官必須推行墨家主張,所得俸祿亦須向團體奉獻。墨家學派有前後期之分:前期思想主要涉及社會政治、倫理及認識論問題,關註現世戰亂;後期墨家在邏輯學方面有重要貢獻,開始向科學研究領域靠攏。
墨家的主要思想主張是:人與人之間平等的相愛(兼愛),反對侵略戰爭(非攻),推崇節約、反對鋪張浪費(節用),重視繼承前人的文化財富(明鬼),掌握自然規律(天誌)等。
法家代表韓非子稱儒家和墨家為“世之顯學”,因為墨家思想獨有的政治屬性,兼之西漢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官學勾結政策,墨家不斷遭到打壓,並逐漸失去了存身的現實基礎,墨家思想在中國逐漸滅絕;直到清末民初,學者們才從故紙堆中重新挖出墨家,並發現其進步性。近年來經過壹些新墨者的努力,墨家學說中的.壹些有益觀點開始進入人們的視野。
墨家思想
墨家的基本思想主要有以下十點:
兼愛
完全的、不分彼此,無差別的博愛,與儒家的親親相對反,將父兄慈、子弟孝、尊長友、年幼悌......等等的親人對待方式,擴展到其他陌生人身上。
《論語》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
兼愛同樣是用了建造和平,平息慘鬥。儒家對此目的其實也是支持的,兼的內容重點在勸愛且禁惡。
父慈、子孝、兄友、弟悌,用三綱五常,禮,恕等等儒家理論來支持。恕就是禁止討厭,禮就是勸進善心。不過換個名詞。方便儒家獨尊罷了。
非攻
反對侵略戰爭,戰爭對於敗者的傷害及,傷人命、損其才,是沒有意義的破壞行動。而對於勝方而言,僅僅是獲得了數座城池與稅收,但總的來說傷害與損失也是巨大的,所以戰爭是沒有意義的行為。墨子提出正義的戰爭與不正義的戰爭,認為正義戰爭是誅,並不反對。
尚賢
馬王堆出土的帛書《老子》曰: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恒者,老舊也。指原先的周朝世襲制:《左傳》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由於時局動蕩,巫文化的衰敗,很多世襲貴族腐朽無能,大諸侯對分封制的敵意更加強烈,民間也開始要求變革原有的不平等舊制度,取消大夫士的特權,墨子出於民間,提出民雖下賤也不可以薄。薄,鄙薄,薄待,薄禮。
尚同
孔子死後,儒門大亂,聖賢不明,道德不壹。
同壹道德字眼,同壹人的態度,此壹時彼壹時。而且不是直接否定道德,是從口誅筆伐的內容本身弄字眼,把口誅筆伐的做法變成順乎道德的個人權利。譬如:把不勞而獲說成是勞心者治人。
由於有縫隙可鉆,有利可圖,壹人振臂,文人階級壹哄而起。壹人壹義,十人十義,百人百義,千人千義。
墨子認為是詭辯造成這種思想混亂局面。提出大統壹口徑,並懲罰這種利用傾危繳繞之辭,謀私利的作家。
子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則言不順,書同文,車同軌。
以天子的口徑為標準,大壹統思想與口徑,阻止禮崩樂壞的蔓延的同時順便符合有利於平民的標準。
天誌
墨子認為,工匠建造總是需要壹個單位尺度作為計量,能工巧匠能夠完全刻畫無誤,不巧者雖不能完全無誤,但依尺度動作,效果仍然良好過單靠自己個人能力,主觀的自由探索。
所以墨子提出要按章辦事,按照章程來操作。仁,內也,是心的感覺;義,外也,是外在的標準。
墨子認為“天”是有人格的,高貴且聰明,天之行廣而無私,施厚而不德,其明久而不衰,故應以天為尺度計量自己的行為。墨子認為天是無差別的博愛,奚以知天兼而愛之、兼而利之也?以其兼而有之、兼而食之也。
今 天下無大小國,皆天之邑也。人無幼長貴賤,皆天之臣也。所以人必須兼愛。最後壹級壹級的統壹為兼愛整體,以兼愛的做法廢除壹切戰爭與學術矛盾
明鬼
希望以神鬼之說使君主警惕,殺無辜者得不祥,不可以因為壹些怒氣而殺害臣民的生命。所以和無神論者壹樣的不相信巫術,不信有命運,卻相信人死後會有靈魂。
非命
否定命運的存在,認為世界是公平的,賴其力者得其生,不賴其力者不得其生是理所當然的。認為不存在命運這種安排人的富貴、生死的意誌與偶然,壹切都是人自作的,必然且合理。
非樂
擺脫劃分等級的禮樂束縛,廢除繁瑣奢靡的編鐘制造和演奏,古代音樂費時耗事,花費甚大,於國家並無生產的行為,乃無用之事。廢除大型音樂,符合有利於平民的標準。
節用
認為貴族浪費,過度享受導致老百姓群起為盜。觀察到萬物節則陰陽和,以此勸說貴族,節約開銷。
節葬
農村把家庭的大量財富浪費在葬禮籌辦,請客吃飯,周朝的厚葬,對貴族是小事壹樁,對窮人則要傾家蕩產,還不能勞動生產。廢除遠古留下來的葬禮習俗,符合有利於平民的標準。
此外還有邏輯學等;墨子還是壹個傑出的科學家,在力學、幾何學、代數學、光學等方面,都有重大貢獻,是當代諸子所望塵莫及。墨家在科學上的成就為眾多學者所稱贊,中華民國首任教育總長蔡元培認為:“先秦唯墨子頗治科學”。歷史學家楊向奎稱“中國古代墨家的科技成就等於或超過整個古代希臘。”
儒家後期對墨家思想進行了部分的吸收改造,成為了自己思想的壹部分,用其他理論予以構架。如荀子也反對寬恕惡人。互相學習借鑒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