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三百首詳析怎麽樣
在眾多的唐詩選本中,三百首並不算最好的壹種。首先選詩標準在今天看來封建意識形態殘留較多,其次犯了大而全的毛病。只要對浩如煙海的唐詩略窺壹二,便可知三百首所選其實掛壹漏萬。然而,該選本在清代作為童學蒙書卻流傳甚廣,直至今天,當人們普遍失去了對詩歌的興趣時,父母們還會把唐詩三百首作為教孩子讀書的教材。 以前看過的版本大都是中學教科書式的,論壹首詩必先將字句用白話翻譯出來,然後升華主題時,又必言及作者的身世,最後的結論,無論是言誌還是抒情,都莫名奇妙地歸為作者對人民的熱愛或者對封建統治的憎恨。即便是田園山水詩,也免不了與時事和作者的抱負扯上關系。古書看多了,才驚覺這是對古書的壹大誤讀。古人的情趣常常是審美居多,而詩也不過是言性情之物,非要有所興寄,便難免牽強附會,歪曲詩人原意,而落入腐儒之列。 讀壹首詩,只需懷壹顆單純的心,才能與詩人不期而遇。讀唐詩三百首,也是如此。 三月下江南,偶於無錫南禪寺舊書市場淘得喻守真編註的唐詩三百首,慕於編者的威望,欣然買下。回家壹讀,果然不同於俗流。似乎千年之後為詩人代言,詩人於詩中的所思所感,經他壹解,宛然如在目前,詩中的風雨瀟瀟和詩人的思鄉落寞都可聞可見。除了為生僻名物作註之外,余者皆不加註釋。註後以壹言點題,指出詩人作意何在。最後詳析本詩做法。 分析詩的創作方法常常易於八股化,如浦起龍的讀杜心解便因此而為壹些研究者所詬病,喻守真在分析作法時,並不偏重於從章法韻律上著手,而是從詩的意境上加以點染,加上他本人典雅精麗的語言,竟可以當詩話來讀。 讀前輩學者的著作,還能看到古人讀書治學的遺風,即無論才情高下,總能成壹家之言。言語字句間,作者壹片性情躍然紙上。不似今日許多學者,並非為心讀書,做學問只是幹祿的途徑,這與古人往往無心名利之閑居隱逸時才著書立說截然不同。所以也無怪今天的學術著作,要麽東拼西湊,堆積資料,要麽堆砌專業術語,以晦澀的學術語言眩人耳目,讀者雲裏霧裏讀了半天,就是不見半點作者真性情。學術學西方,除了這些皮毛之外,是不是更應該把搜尋的目光返回中國古代,從古人身上這些感動我們的地方獲得啟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