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疏在古代文言文的意思

疏在古代文言文的意思

1. “書記”和“疏”在古文中的意思

書記:

1、指書籍、書牘等:閉戶讀書記;數通書記相報謝;

2. 舊時指從事公文、書記工作的人。也專指擔任抄寫工作的人員

疏:

①疏導;疏通。《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之欲其通。”

②分;分散。《史記?黥布列傳》:“上裂地而王之,~爵而貴之。”

③疏遠。《屈原列傳》:“王怒而~屈平。”又〈名〉疏遠的人。《杜十娘怒沈百寶箱》:“~不間親,還是莫說罷。”

④稀疏。《與朱元思書》:“~條交映,有時見日。”

⑤少;稀少。《杜十娘怒沈百寶箱》:“妾久~談笑。”

⑥粗疏。《史記?範雎列傳》:“其於計~矣。”

⑦粗糙的米。韓愈《山石》:“鋪床拂席置羹飯,~糲亦足飽我饑。”

⑧分條陳述。《滕王閣序》:“敢竭鄙懷,恭~短引。”

⑨給皇帝的奏議。如《論積貯疏》、《諫太宗十思疏》

⑩古書註釋的壹種。不僅註釋古書原文,對前人的註釋也加以申發說明。

⑾〈名〉僧道拜懺時焚化的祝告文。《京本通俗小說?誌誠張主管》:“今日是員外生辰,小道送~在此。”

疏狂狂放不羈的樣子。

疏俗遠方風俗。

2. 疏在古代是什麽意思

(1)〈動〉清除阻塞使其通暢[dredge] 田字格中的 疏,通也。

--《說文》。疋者,破包足動也。

孕則塞,生則通。因轉註為開通分遠之誼,俗字作疎,故漢疏廣之後,隱其半為束氏。

疏為川谷,以導其氣。--《國語·周語》。

註:"通也。" 禹疏九河。

--《孟子·滕文公上》 疏為川瀆、溝洫、陂池。--《柳宗元《天說》 水之利害,自古而然。

禹疏溝洫,隨山浚川。--《史記·河渠書贊》 又如:疏決(疏浚;開通);疏漏(漏水);疏源(疏通水源);疏瀹(疏浚,疏通);疏辟(疏通開浚);疏滌(疏浚清理;疏通清除);疏治(疏通治理);疏鑿(打通阻塞,使流暢無阻)。

(2)〈動〉分開;分散[scatter] 知伯圍襄子於晉陽,襄子疏隊而擊之,大敗知伯。--《淮南子·道應》 疏石蘭兮為芳。

--屈原《湘夫人》 又如:疏分(猶瓜分);疏析(分開;隔開);疏索(分散;離散);疏逸(散失);疏越(疏散)。 (3)〈動〉分賜,分給[reward] 疏爵分祿以褒賢。

--《鹽鐵論·毀學》 又如:疏封(分封。帝王把土地或爵位分賜給臣子);疏爵(分封爵位)。

(4)〈動〉清除;排除[clear away] 教之樂,以疏其穢,而鎮其浮。--《國語·楚語》 又如:疏決(清除積滯、疏通管道);疏整(疏理整頓);疏瀹(洗滌沐浴);疏林(修剪林木的枝條);疏剔(清理剔除)。

(5)〈動〉雕刻,畫飾[engrave] 趙主父令工施釣梯而緣 播吾,刻疏人跡其上。--《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又如:疏玉(玉雕繪飾);疏柱(刻鏤彩畫的柱子);疏鏤(雕刻) (6)〈動〉分條記錄或分條陳述[record] 撫軍大悅,以金籠進上,細疏其能。

--《聊齋誌異·促織》 又如:疏名(分別署名);疏舉(逐條列舉);疏記(分條記載);疏條(逐條陳述)。 (7)〈動〉疏忽;粗疏[neglect;slack;be inattentive] 有疏,則為強國制也。

--《韓非子·五蠹》 又如:疏懶(散漫;疏忽);疏略(疏忽大意);疏虞(疏忽;差錯);疏防(疏於防備);疏遺(疏忽遺漏);疏懶(松懈;懈怠);疏簡(散慢,隨便);疏庸(疏懶;懶散);疏惰(疏懶;懶散)。 (8)〈動〉註釋,解釋 [note;explain]它屬於古籍註釋體例之壹,其它的還有傳、註、箋、正義、詮、義疏、義訓。

不能誦疏與註,壹切棄之。--柳冕《與權德輿書》 《莊子義疏》八卷。

--《隋書·經籍誌》 恐不可戶說,輒以是疏先焉。--明· 徐光啟《甘薯疏序》 (9)〈動〉疏遠,不親近。

亦指離間,使疏遠[distant;not intimate] 疏屈平而信 上夫大夫,令嚴子蘭。--《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非疏骨肉愛過客也,多少之心異也。

--《韓非子·五蠹》 又如:疏慢(疏遠而怠慢);疏闊(疏遠);疏異(新鮮別致之意);疏落(疏遠;冷落);疏木(疏遠);疏外(疏遠見外);疏斥(疏遠排斥)。 (10)〈形〉稀疏;稀少[sparse] 疏,闊也。

--《玉篇》 天網恢恢,疏而不失。--《老子》 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藝文類聚·吳均·與朱元思書》 益奇而堅,其疏數偃仰,類智者所施設也。--唐·柳宗元《小石城山記》 以疏為美,密則無態。

--龔自珍《病梅館記》 窗外疏梅篩月影,依稀掩映。--清· 林覺民《與妻書》 昨夜雨疏驟。

--宋·李清照《如夢令》 又如:疏闊(遠離;不在壹起);疏少(稀少);疏微(稀少);疏班(稀疏地布列);疏細(稀疏而纖細);疏網(稀疏的網。喻寬大的法律)。

(11)〈形〉粗略;不周密[coarse;rough] 其於計疏矣。--《史記·範雎蔡澤列傳》 又如:疏野(粗略草率);疏鹵(粗疏輕率);疏悟(粗疏不順人情);疏庸(粗疏平庸);疏率(粗疏輕率;粗略草率);疏傲(粗疏傲慢);疏愚(粗疏笨拙)。

(12)〈形〉粗糙。亦指糙米[coarse;rough;crude] 彼疏斯粺,胡不自替?--《詩·大雅·召旻》 又如:疏水簞瓢(粗糙的飲食,簡陋的食具);疏茹(泛指粗食);疏食(粗糲的飯食,糙米飯);疏薄(粗糙簡單的飯食);疏條(粗壯的枝條)。

(13)〈形〉久;長遠 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於此時者也。--《孟子》 又如:疏豁(疏闊。

久別);疏曠(遠離;遠隔);疏逖(指荒遠之地)。 (14)〈形〉大[broad] 揚雄《太玄·首》:"方州部家,三位疏成。

"範望註:"疏,大也。" (15)〈形〉迂闊;不切實際[broad;vast] 雖有區區之意,亦已疏矣。

--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 又如:疏內(迂闊而木訥);疏介(迂闊耿介);疏澀(迂闊拘謹);疏凝(迂闊固執)疏野(曠野);疏豁(開闊;敝亮);疏妄(虛妄不實);疏網(虛妄不實)。 (15)〈名〉遠親。

泛指關系疏遠的人[distant relative] 故饑歲之春,幼弟不餉;穰歲之秋,疏客必食。--《韓非子·五蠹》 又如:疏房(即遠族,遠房);疏宗(遠房宗族);疏客(關系疏遠的客人);疏喪(關系疏遠者或遠宗、遠親的喪事);疏屬(遠宗;旁系親屬);疏從(指堂房親屬);疏族(遠族;遠親)。

為前人對古書作的註解作註解,也叫"正義"。--中華書局·王力·《古代漢語》 (16)〈名〉奏章。

亦指上奏章[memorandum to the emperor] (袁可立)榮寵甚盛,乃七疏自勉歸。--明 董其昌《節寰袁公行狀》 寰再上疏醜詆, 瑞亦屢疏乞休,慰留不允。

--《明史·海瑞。

3. "因"在古代文言文中的意思

壹、介詞

1.引進動作行為發生、出現的處所、方向。可譯為“從”“由”等。

例:因井中視星,所視不過數星;自邱上以視,則見其始出又見其入(《屍子·廣澤》)

2.引進動作行為發生、出現時所借助的時機、條件。可譯為“乘”“趁著”“趁”“順著”等,或仍作“因”。

例:於是相如前進缶,因跪請秦王(《廉頗藺項如列傳》)

3.引進動作行為發生、出現時所憑借、依靠、依賴的事物或條件。可譯為“憑借”“依賴”“依靠”“憑(著)”等,或仍作“因”。

例:如楚,又因厚幣用事者臣靳尚,而設詭辯於懷王之寵姬鄭袖(《屈原列傳》)

4.引進動作行為實施的根據、前提。可譯為“根據”“依據”“按照”等,或仍作“因”。

例:因地制宜 因時制宜 因任授官(成語)

5.以人或事物為媒介或手段而達到某種目的或實施某壹動作行為。可譯為“通過”“由”等,或仍作“因”。

例:廉頗聞之,肉袒負荊,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廉頗藺項如列傳》)

6.引進動作行為發生、出現的原因、理由。可譯為“因為”“由於”,或仍作“因”。

例: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罰所及,則思無因怒而濫刑(《諫太宗十思疏》)

二、連詞

1.連接分句,表示順承關系,前後兩事在時間或事理上前後相繼,可譯為“於是”“就”“因而”等。

例:入武關,秦伏兵絕其後,因留懷王以求割地(《屈原列傳》)

2.連接分句,用於因果關系復句的前壹分句,表示原因。可譯為“因為”“由於”,或仍作“因”。

例:十娘因見鴇兒貪財無義,久有從良之誌(《杜十娘怒沈百寶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