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明嘉靖嘉興知府趙瀛

明嘉靖嘉興知府趙瀛

明代嘉靖年間,長江三角洲壹帶和杭、嘉、湖諸府,已成了國內市場的中心區域。各地府縣都重視農田水利建設和發展農業生產。陜西三原人趙瀛在嘉靖二十四年(1545)來嘉興任知府,見河道自永樂年間浚治以來,已有壹百多年未曾疏浚,淤塞現象嚴重。於是在二十六年(1547)動工疏浚城河:以利農田灌溉和舟楫來往。吳永芳《嘉興府誌》說他:“政剛毅,多所興革。”又說:“創議開浚市河,故渠之湮沒者浚之,民居之侵隘者卸之,橋堍之垢滯者辟之。”趙瀛發動民工用船只將河中淤泥運到滮湖之中,填成壹個小島。當時對這項工程反對的人很多,因為是“大興水泉舟楫之利”、“盡可以破奸鋤梗彈力恁怨”,終於用了壹年時間完成了這項工程。這在當時對於嘉興的水利建設和發展農業生產都起了壹定的作用。

知府趙瀛見滮湖中小島的周圍風景很美,心想如果能建造壹座樓臺,種植壹些花木,必能成為嘉興突出的遊覽勝地。但是為了“格於人言”而沒有成功。至嘉靖二十八年(1549)趙瀛在“諸僚佐曰可”和“父老曰可”的民意下,開始動工興建樓臺。建樓剛開始,趙瀛卻升任了山西按察副使,這位務實而又懂得風雅的知府匆匆地在二個月間,集中了大量人力和財力,建起了樓房五間。從此湖心小島上青瓦粉墻,綴以長廊小橋,曲折相通;青桐銀杏,林蔭徑幽;登樓騁目遠眺,飽覽勝景,使風光秀麗的南湖,增添了迷人的景色。湖心樓臺的建成,距高氏花園中的煙雨樓的荒廢,已有近二百年了,卻沒有將樓取個新名,仍用了煙雨樓的舊名。當時也有人稱她“疑樓”,或許是“似雨疑煙”之意。據範言講,高氏園中的煙雨樓雖然早就沒有了,但是在這許多年來,由於煙雨樓的迷人景色,在人們的心目中記憶猶新,壹些文人墨客,時時道及當年的繁華景象,似乎煙雨樓還是存在著壹般。所以當湖心樓建成後,就自然而然地沿用了煙雨樓的名字。從此,煙雨樓就由湖濱移入湖中的小島上。

煙雨樓落成後,範言作了《重建煙雨樓記》,刊碑石立在大樓後面。

範言的《重建煙雨樓記》開首便說“郡守山左趙公,重建煙雨樓成”,這並非是過譽之辭。我們只消這樣地設想壹下,如果沒有當年趙瀛的疏浚城河,堆淤泥於湖中。那末,南湖湖中有“島”的特殊景觀也就不復存在。而煙雨樓的重建最多也只能沿襲舊址,恐怕決沒有以後三四百年至於今的風騷獨領吧。總之,自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嘉興知府趙瀛重建煙雨樓起,這座在嘉興人心目中引以為自豪的名樓,開始有了比較詳確的記載,成為各個歷史階段時代風雲的見證!

[嘉靖]嘉興府圖記

古籍名:[嘉靖]嘉興府圖記

作 者:(明)趙瀛修

出版社:明嘉靖28年(1549)

版 本:刻本

叢書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