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紋身的起源和發展歷史。紋身是怎麽流行起來的?

紋身的起源和發展歷史。紋身是怎麽流行起來的?

紋身作為壹門藝術,從圖騰崇拜到刑罰紋身,傳承了三千多年。早在原始人類時期,古人就用白泥或燃料在身上和臉上畫線。它的作用是美化自己,威懾敵人。紋身反映了原始社會對圖騰和裝飾藝術的崇敬。

在《水滸傳》中,至少有三個重要的人物身上都有紋身:和尚陸、九文龍史進和浪子燕青。

自先秦時代以來,酷刑的懲罰是在囚犯的臉上紋身以示警告。在古籍中,已經有了紋身、塑身、紋身、紋身雕刻等故事,比如婆婆紋身。

在古埃及,紋身被用來顯示社會地位。在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女性會在嘴唇上紋上紅色,類似於唇妝、眉妝等永久化妝的現代美容方法。古代的紋身方法可能比現在的技術要痛苦20倍,用木炭和水做墨水,然後用錘子和荊棘刺入皮膚。

紋身開始脫離壹些懲罰帶來的負面印象,演變成壹種個人裝飾。在許多文化中,紋身是壹種傳統,是社會階級和地位的象征。而紋身則是在紋身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使用電動紋身機,特殊的顏料,豐富的色彩,更多的圖案。隨著社會的發展,紋身已經成為壹種多學科綜合的藝術形式。

紋身的發展歷史

紋身作為壹門藝術,從圖騰崇拜到刑罰紋身,傳承了三千多年。早在原始人類時期,古人就用白泥或燃料在身上和臉上畫線。它的作用是美化自己,威懾敵人。紋身反映了原始社會對圖騰和裝飾藝術的崇敬。

3500年前

紋身在中國刑法中被使用——稱為“墨刑”。

墨刑又稱“黑刑”、“黑臉”,是中國古代的壹種刑罰,將文字或圖案紋在犯人的臉上或額頭上,然後用墨作為犯人的象征。

紋身的前身是紋身。在紋身機出現之前,是用針蘸墨水,把圖案壹個個刺出來。圖案以軍人和龍虎為主,社會氣氛濃厚。很多人都是在監獄裏做的,因為紋身只是黑色的,不是特殊的紋身顏料,時間長了顏色會變藍,所以也叫紋身。

公元前2000年

人們在埃及木乃伊上發現了紋身。色雷斯人、希臘人、高盧人、古代德國人和古代不列顛人的記錄中都提到了紋身。

1世紀

基督教興起後,紋身在歐洲各地被禁止,但在中東等地仍有保留。

16到17世紀

西方水手將新西蘭多彩的紋身文化帶到了歐洲。

1691年

第壹個把紋身帶回歐洲的水手被稱為“紋身王子”,他身上有338個紋身圖案。

17世紀

江戶(今東京)是日本傳統紋身的搖籃。小西北井和古川國芳的浮世繪,讓刺之風在民間悄然興起,逐漸成為“普通人”和消防員、馬夫、工匠等眾多行會表達對時政不滿的象征。

1840

被視為邊緣人物的紋身出現在芝加哥世界博覽會上,後來進入了由這種博覽會誕生的巡回馬戲團。

Yantra紋身泰拳選手,2008-2011,曼谷。

19世紀

美國罪犯獲釋需要紋身,英國逃兵也需要紋身。後來,西伯利亞監獄和納粹集中營的囚犯也被紋上標記。

19世紀中期

紋身已經成為壹種傳達私人或社會信息的方式,顯示個人信仰或與某個群體的聯系。從士兵到囚犯,紋身者的皮膚成了書寫秘密的檔案。

1881年

美國紋身的先驅之壹塞繆爾·奧萊利(Samuel O'Reilly)發明了第壹臺電動紋身機。

19世紀晚期

紋身在英國上流社會的男女中很流行。

19年末

日本當局禁止紋身。

第壹次世界大戰後

紋身者多為女性,因為她們通常會紋上鳥兒、蝴蝶、紅玫瑰或戀人的名字,以紀念在戰爭中逝去的親人。

20世紀早期

文身作為娛樂表演中的經典節目風靡壹時,以“厚重的輪廓線”為特征的“老式”風格逐漸形成並成為主流。在20世紀,街頭幫派或摩托車幫派的成員經常使用紋身作為他們的標誌。20世紀初具有民族特色的風格已經逐漸消失。紋身在世界大部分地區將會滅絕或滅絕,除了歐美和日本的特殊醫療目的或紋身類型,是1990 s重新引起興趣的主題。

在20世紀70年代末。

大洋洲和東南亞的傳統紋身也經歷了壹場種族、部落或巫術觀念的革命:隨著交通和旅遊的發展,在交流日益增多的背景下,古老的紋身經歷了世界範圍內各種社會變遷的洗禮。

20世紀60年代文化大革命期間。

紋身是被禁止的,因為它們被認為是腐敗和淫穢的產物。

20世紀70年代。

隨著美國邊境監獄刮起“奇卡諾”風,奇卡諾的紋身首次出現;這些監獄裏的犯人大多是中國、美國、拉丁美洲的黑幫成員。

奇卡諾紋身大多代表對組織、家庭、女性和上帝的忠誠。四五十年代開始,最初是用縫紉針制作,線條細,顏色單調,圖案多樣,以手工制作為主。通常是黑灰色的,所以也叫“墨西哥黑灰”。

時至今日,雖然國內大部分人對其仍有偏見,但在全球流行文化的浪潮中,紋身正獲得越來越多年輕人的青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