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紅山文化的紅山玉龍

紅山文化的紅山玉龍

中國是龍的國度,中華民族是龍的傳人。龍,是中國古代人們心目中的神。因此,紅山文化玉龍的發現立即引起了學術界的關註。紅山文化玉龍已在多處發現,其中尤以內蒙古三星他拉出土的玉龍刻劃的最為栩栩如生。這條玉龍墨綠色,高26厘米,完整無缺,體蜷曲,呈C字形。吻部前伸,略向上彎曲,嘴緊閉,有對稱的雙鼻孔,雙眼突起呈棱形,有鬣。龍背有對稱的單孔,經試驗此孔用於懸掛,龍的頭尾恰好處於同壹水平線上。

1971年,被考古界譽為紅山文化象征的“中華第壹龍”——紅山文化玉龍在赤峰市紅山文化遺址出土,赤峰市也因被譽為“中華玉龍之鄉”。 紅山玉龍呈勾曲形,口閉吻長,鼻端前突,上翹起棱,端面截平,有並排兩個鼻孔,頸上有長毛,尾部尖收而上卷,形體酷似甲骨文中的“龍”字。玉龍墨綠色,體卷曲,平面形狀如壹“C”字,龍體橫截面為橢圓形,直徑2.3~2.9厘米。龍首較短小,吻前伸,略上撅,嘴緊閉,鼻端截平,端面近橢圓形,以對稱的兩個圓洞作為鼻孔。龍眼突起呈棱形,前面圓而起棱,眼尾細長上翹。頸背有壹長鬃,彎曲上卷,長21厘米,占龍體三分之壹以上。鬃扁薄,並磨出不顯著的淺凹槽,邊緣打磨銳利。龍身大部光素無紋,只在額及鄂底刻以細密的方格網狀紋,網格突起作規整的小菱形。玉龍以壹整塊玉料圓雕而成,細部還運用了浮雕、淺浮雕等手法,通體琢磨,較為光潔,這都表明了當時琢玉工藝的發展水平。紅山玉龍造型獨特,工藝精湛,圓潤流利,生氣勃勃。玉龍身上負載的神秘意味,更為它平添壹層美感。值得註意的是,玉龍形象帶有濃重的幻想色彩,已經顯示出成熟龍形的諸多因素。

紅山玉龍的具體用途尚有待進壹步探討,不過龍體背正中有壹小穿孔,經試驗,若穿繩懸起,龍骨尾恰在同壹水平線上,顯然,孔的位置是經過精密計算的。考慮到玉龍形體碩大,且造型特殊,因而它不只是壹般的飾件,而很可能是同中國原始宗教崇拜密切相關的禮制用具。 牛河梁遺址位於遼寧省朝陽市淩源、建平兩縣交界處的牛河梁村,是壹處原始社會末期的紅山文化遺址。上世紀八十年代初,遼河流域考古工作者在這裏發現了壹座女神廟,並在廟中出土了壹尊完整的與真人壹樣大的泥塑女神頭像。

記者在牛河梁遺址考古工作站展室看到了復制的女神頭像,她面部為朱紅色,兩顴突起,圓額頭,扁鼻梁,尖下巴,是典型的蒙古利亞人種,與現代華北人的臉型接近。女神的眼珠用兩個晶瑩碧綠的圓玉球鑲嵌而成,顯得雙目炯炯。

牛河梁遺址考古工作站站長朱達告訴記者,和女神頭像同時出土的還有6個大小不同的殘體泥塑女性裸體群像。牛河梁女神廟出土的這些彩塑女神像,其高度的藝術概括可與西方的維納斯相媲美。但值得註意的是,已出土的女神上臂塑件空腔內帶有肢骨,因遭火焚多成灰渣,專家推測有可能是人骨。

聯系中亞曾有在人頭骨塗泥成像的崇拜形式,牛河梁女神像有可能是以現實中的人物為依據塑造出來的。這就不單單是藝術造型了,女神頭像可以作為研究古代中華人種學和民族史的典型標本,它使億萬中華子孫第壹次看到用黃土模擬真人塑造的5000年前祖先的形象。

那麽,牛河梁女神像是否與傳說中的“女媧氏”有關?古籍記載中,女媧的第壹大功勞就是“摶黃土做人”。而牛河梁女神帶有肢骨的塑件,與古籍記載有驚人的相似。

有專家據此推測,遼河流域牛河梁女神廟可能就是當時的原始古國對女媧的壹種回憶、崇拜,而古代傳說中最高統治者的祭祀方式——“郊”“燎”“火帝”也可能在此舉行。 在距離牛河梁女神廟壹公裏的地方,有壹座小土山,經初步發掘證實,這座土山竟全部是人工夯築起來的,地上部分夯土堆直徑近40米,高16米,外包巨石;內石圈直徑為60米,外石圈直徑約為100米。夯土層次分明,估計總土方量在數十萬立方米以上。

小土山的形狀為圓錐形、小抹頂。上面是用3圈石頭圍砌起來的,每壹層石頭伸進去10米,高度為1米,山下面亦有3圈石頭圍砌起來。圍繞小土山周圍的山頭上,還發現有30多座積石冢群址,整個積石冢群都是圓錐形、大抹頂,和古埃及的金字塔相比,布局是壹樣的。故考古專家將其稱為中國的“金字塔”。

在朱達的陪同下,記者爬到了“金字塔”頂上,從這裏向四周望去,女神廟遺址與“金字塔”在壹條南北線上,而東西兩側的積石冢群址與“金字塔”等距離地排列在壹條線上,這種布局使人明顯地感受到“金字塔”的中心地位。

據朱達講,當初發現這座“金字塔”時,山上到處散布著帶有紅山文化特征的“之”字紋彩陶片以及冶銅坩堝片。而“金字塔”頂部是煉銅遺址,有1500個煉紅銅的坩堝,每壹坩堝約有1尺多高,鍋口約有30厘米,像現代人用的水桶壹般大小。如今,為了保護這個煉銅遺址,朱達等人已將這些冶銅坩堝全部用土封上了。

那麽,這座“金字塔”式建築物到底是幹什麽用的?學者們說法不壹,有的認為這可能是遼西原始文明古國用以祭天的壇;也有人認為是王者的陵墓;還有人推測與神話傳說中的女媧有關。

牛河梁大金字塔頂煉紅銅的遺址,與“女媧補天”神話傳說中女媧煉五色石的情節十分吻合。 考古工作者又對圍繞大金字塔周圍的小金字塔群進行了部分發掘,其中出土大批玉器。

壹座積石冢的中心大墓裏出土壹具完整的男性骨架,頭部兩側有兩個大玉環,胸前佩帶著雙龍相交的勾雲形班次佩,頭的上部有玉箍,腕部有鐲。特別令人感興趣的是,死者雙手各握壹玉龜,壹雌壹雄,相配成對。

中國著名考古專家蘇秉奇先生認為,玉龜可能是當時的氏族部落集團的圖騰崇拜物或保護神。當然,最有身份的人死時手中所握的,很可能是這個氏族的標誌即圖騰神,以返回他們的始祖。

另據專家考證,遼寧、吉林兩省壹帶農村的民俗仍很流行龜崇拜,男女青年結婚時,房頂上都要貼壹幅四龜相交的大團花式圖案剪紙。

在另壹座積石冢裏,考古人員發現了伴有20余件玉器的墓葬。死者的胸部也佩置壹碧綠色玉龜。

奇怪的是,這兩座積石冢中出土的玉龜均無頭無尾無足,渾然壹體。它到底意味著什麽?聯想到古籍記載中女媧補天時“斷龜足以立四極”的神話傳說,這個無頭無尾無足的玉龜不也與神話傳說相契合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