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中央戲劇學院的辦學實力

中央戲劇學院的辦學實力

師資概況 2014年,學院制定了教職工隊伍五年發展規劃,全年學院***引進人才31人,其中應屆畢業生10人,從外單位調入和引進具有豐富藝術實踐經驗的人才6人,非事業編制聘任人員15人;有事業編制教職工400人,非事業編制聘任58人,勞動合同制員工116人。2014年,***有47人通過學院專業技術職務委員會評審,其中正高5人,副高15人,中級27人。截至2014年末,學院***有專任教師244人,其中正高級職稱人員67人,其中教授55人;副高級職稱人員86人,其中副教授71人;本科生師比達8.84:1。 中央戲劇學院師資隊伍結構統計表(截至2014年8月)系別 專任教師

(人) 職稱(人) 學位(人) 教授 副教授 講師 助教 無職稱 博士 碩士 學士 無學位 表演系 40 9 14 12 3 2 7 26 5 2 導演系 13 4 5 4  5 4 4舞臺美術系 48 13 13 18 43 34 9 2 戲劇文學系 28 11 11 3 2 1 12 15 1音樂劇系 13 2 3 4 3 18 4 1 京劇系 9 3 1 1 4  7 1 1 歌劇系 13 34 5 111 2舞劇系 11 31 5 283 戲劇管理系 14 3 4 6 13 11  電影電視系 24 3 11 8 29 13 2基礎教學部 124 7 11 8 2 1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研究部 5 1 1 1 1 15  非教學單位具有教師資格 144 9 11 11 1 1 合計 244 55 71 78 32 8 41 161 31 11 師資培養 學院實施“126”工程計劃為引領,通過入職培訓、高校教師崗前培訓、教師英語培訓和教師在線學習培訓構建了基本培訓體系;通過實施青年教師藝術實踐工程,為青年教師提升教育教學和藝術創作能力提供了發展平臺;依托教學考察、參加國際會議和戲劇節、出訪講學、專項培訓學習構建了涉外培訓體系。通過引導青年教師申報科研項目,實現了“事業留人”。同時,學院利用外籍教師和名譽教授資源,為學院教師提供有針對性地學術交流和觀摩學習機會。 中央戲劇學院1981年11月,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首批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1986年7月,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該校的戲劇歷史及理論專業獲得博士學位授予權。2003年,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中央戲劇學院開始招收高等學校在職教師攻讀碩士學位人員。2005年5月,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中央戲劇學院成為首批有資格招收藝術碩士專業學位(MFA)的試點單位之壹。

截至2015年1月,學校擁有1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1個二級國家重點學科,2個壹級學科博士授權點,2個壹級學科碩士授權點。

博士後科研流動站:戲劇戲曲學

二級國家重點學科:戲劇戲曲學

壹級學科博士授權點:藝術學理論、戲劇與影視學

壹級學科碩士授權點:藝術學理論、戲劇與影視學 質量工程 據2015年12月學校官網信息顯示,中央戲劇學院擁有國家級教學團隊1個、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3個、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1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1個、國家精品課程3門(不完全統計)。

2014年,導演系姜濤老師的“中小學戲劇教師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創新”項目被評為北京市教育教學改革立項重點項目,導演系王良波老師的“創建音樂戲劇導演專業可行性研究”和舞臺美術系劉峰老師的“現代戲劇影視道具技術實踐教學研究”被評為北京市教育教學改革立項面上項目;

另外,50個本科學生項目被列為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其中35個學生項目與本科教學演出劇目相結合,另外15個學生項目分別組建5個劇組,完成微電影《末吉之家》、《美國有個永和縣》、《夏天所知道的壹切》、《有雨的春天》、《不能獨行》的拍攝,部分影片作品獲得了影視教育界的好評,並已在中國國內斬獲獎項。

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導演、戲劇影視文學、表演

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音樂劇表演教學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

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戲劇影視類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國家級教學團隊:表演系列課程教學團隊(帶頭人:劉立濱)

國家精品課程:臺詞基礎課、寫作課、戲劇本體論 教學儀器設備&教學經費 2014年,學院新增教學科研儀器設備值達兩千余萬元,生均教學科研儀器設備值達3.9萬元。

2014年,學院生均本科教學日常運行支出為2177.78元;用於本科教學改革和建設的專項經費達97.75萬元;生均本科實驗經費1436.68元;生均本科實習經費780.58元。 實踐教學 根據2014年新修訂的各專業方向培養方案,除課程環節所包含的實踐教學內容之外,畢業創作、畢業論文、畢業實習、專業實踐、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學分占總學分的比例分別為:表演專業平均比例8.18%、導演專業平均比例9.23%、戲劇影視美術設計專業平均比例10.49%、戲劇影視文學專業平均比例8.34%、戲劇學專業平均比例6.70%、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平均比例9.14%、公***事業管理專業平均比例7.73%。學院本科教育培養方案管理辦法規定,課程每周1學時,行課18周(18學時),每學期計1學分;實踐教學每周1學時,教學周18周(18學時),計0.5學分。

2013-2014學年,學院本科層次教學實習演出劇目近20個,***計演出百余場次,包括2010級戲劇影視表演(1)班《白鹿原》,2010級戲劇影視表演(2)班《教育的果實》,2010級戲劇影視導演班《如影隨形》,2011級戲劇影視表演新疆班《羅密歐與茱麗葉》,2011級戲劇影視表演班《海鷗》、《無人生還》及《都是我兒子》,2011級音樂劇表演班《拜訪森林》,2011級戲劇影視導演班《玩“命”娛樂》,2011級京劇表演班折子戲專場及《四郎·嘆》,2012級話劇影視表演兒藝班《拿箱子的人》。 藝術創作 戲劇藝術研究所編輯翻譯出版了《歐陽予倩全集》、《莎士比亞辭典》、《莎士比亞論文集》、《奧尼爾研究文集》、《俄羅斯名家論演技》、《演員創造的再體現的途徑》、《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歌劇導演藝術》、《莎士比亞全集》、《父親歐陽予倩》、《舞臺美術家齊牧冬》、《傳統與創新——2005年表演教學國際研討會與演出展論文集》等書籍。

創作演出了《黎雅王》、《四川好人》、《情人》、《椅子》、《愛情螞蟻》、《切·格瓦拉》等戲劇作品。

研究所演員還參加了眾多電影、電視劇的演出,獲得政府獎、飛天獎、百花獎、金鷹獎以及柏林、戛納、芝加哥、威尼斯電影節等獎項。

由該校邊文彤擔綱舞臺設計的粵劇《包公還硯》,在第11屆廣東省藝術節上獲得優秀舞臺美術獎。 科研獲獎 該校戲劇文學系教授陳敏老師的專著《對中國問題劇傳統的反思》榮獲北京市第十三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二等獎。

在中國文聯、中國劇協主辦的第五屆中國戲劇獎·理論評論獎評選活動中,中央戲劇學院《戲劇》學報社獲組織獎;同時,該校沈林教授繼上屆獲獎後,又以學報社選送的《刺目的盲點:再議跨文化戲劇》壹文獲得提名獎。

2010年6月29日,在“教育部2005年度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入選者結題驗收會議中,姜濤教授的研究項目《中國學習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演劇體系講略》通過結題評審驗收。 學術期刊 《戲劇》原名《戲劇學習》,創刊於1956年,是中央戲劇學院學報,國家壹級學術刊物,被國家學術機構確定為“戲劇藝術核心期刊”,並被收錄為北京大學圖書館評選的“中文核心期刊”以及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心評選的“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來源期刊等。2015年,《戲劇》入選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評價中心評選的“中國人文社會科學綜合評價AMI”核心期刊,是中國唯壹入選的戲劇類期刊。

《戲劇》刊發的稿件覆蓋外國戲劇研究、中國現當代戲劇研究、戲曲研究和影視藝術研究,並推介有代表性的國外新劇本。 館藏資源 中央戲劇學院圖書館於建院之初設立,是以收藏戲劇和影視藝術類圖書資料為主,兼收文學、哲學、史地及其它社科類圖書資料的專業圖書館。建館初期,圖書館繼承了華北大學三部、南京國立戲劇專科學校及中央文學講習所的藏書,其中戲劇專業特別是話劇類圖書、報刊資料、圖片、音像資料之豐。

據2015年12月學校官網信息顯示,圖書館收藏中外文圖書50萬余冊、中外文現刊300余種、數字資源和自建特色資源庫近20種、特色音像視頻資源1萬余種、民國時期唱片5000余張、線裝古籍及民國時期圖書3萬余冊、舞臺劇照及演出說明書20萬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