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中記載,永樂二年,遣使貢玉璞。
景泰三年,貢玉石三千八百斤,禮官言其不堪用,詔悉收之,每二斤贈帛壹匹。
據《克拉維約東使記》中說,[15世紀時,和田所產之貨,極其名貴者,皆可求之於撒馬爾罕市上。和田玉琢玉鑲嵌工匠,手藝精巧,為世界任何地方所不及]。由此可見,和田玉在世界享有極高的盛名。
明代琢玉工藝很發達,在中國北方的北京和南方的蘇州,集中了玉雕的能工巧匠,尤其是蘇州專諸巷,玉匠集中,湧現出許多高手。正如宋應星在《天工開物》壹書中所說:[良工雖集京師,工巧則推吳郡]。
蘇州最著名的琢玉大師,首推陸子岡,他是明嘉靖,萬歷時期太倉州人,為琢玉高手,他[用刀雕刻,遂擅絕]。今所遺玉簪價,壹枚價五六十金,子岡死,記憶不傳。他雕琢的作品有玉簪,印池,玉辟邪等,他的作品大部分落款(子岡),(子剛),(子岡等),他擅長各種造型,尤其子剛佩為最為出名,他的淺浮雕,無論畫面還是書字,都堪稱絕妙之作,名聞朝野,
此外著名的玉匠,還有曾鼎,文征中,王小溪等。
明代玉器最富有時代感的是壺杯兩美,可能與當時盛行的喝茶飲酒的風氣有關,白玉縭龍杯,用白玉琢成,北外鏤雕驪龍,扒在杯沿,形象生動,做工精細,為上乘之作。
明代雖沒有專門論述玉器的書籍,但不少書籍中都有涉及到玉,其中最著名的宋應星的《天工開物》,該書中對和田玉的產地,品種,成因,采玉方法,銷售及琢玉方法做了全面的論述,這是古籍文獻中內容較全面的珍貴文獻,他指出:[凡玉……貴重者盡出於闐],此外,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谷應泰的《博物要覽》,曹昭的《格古要論》等,對古玉都有壹定的論述,為我們研究古玉及形制提供重要的論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