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

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有:皮影戲、中國剪紙、古琴、算盤、24節氣。

1、皮影戲。

皮影戲是中國古老的傳統民間藝術,被老北京人稱為“驢皮影戲”。原名“皮影戲”或“燈籠戲”,是用動物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用蠟燭或烈酒等光源照射,表演故事的壹種民間戲劇。2011年,中國皮影戲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2、中國剪紙。

中國剪紙是用剪刀或小刀在紙上剪刻圖案,用來裝飾生活或配合其他民間活動的壹種民間藝術。在我國,剪紙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融於各族人民的社會生活之中,是各種民間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2009年,中國剪紙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3、古琴。

古琴是最古老、最純正的傳統樂器。古琴音樂是中國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代表,有著3000多年的悠久歷史。在古代,它被稱為“秦”,還有其他的名字,如“四通”和“姚琴”。伏羲、神農、舜的傳說雖不可信,但其歷史相當悠久。2008年,古琴藝術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4、算盤。

算盤是以算盤為工具的數值計算方法,被稱為中國的第五次發明。算盤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發明和創造的壹種簡單的計算工具。“算盤”壹詞最早見於漢代徐嶽所著的《書紀壹》中。俗話說“算盤,四季控,經緯三才”。2013年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5、24節氣。

二十四節氣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了中華文明的精髓。“二十四節氣”和“十二月建築”是古代(或遠古)確立的幹支歷的基本內容。根據古籍記載,皇帝的家族開始制作幹部和樹枝,以確定年齡。”“二十四節氣”是指特定的季節、物候、氣候變化以及在歷法中確立的“十二月建築”。

相關信息: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種以非物質形態存在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世代相承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以人為本的活態文化遺產,它強調的是以人為核心的技藝、經驗、精神,其特點是活態流變。

突出的是非物質的屬性,更多的是強調不依賴於物質形態而存在的品質。但在物欲橫流、精神空間被嚴重擠壓的當今社會,“非遺”同樣不可避免地在申報過程中被不同程度地物化。如何避免非物質文化遺產過度物化包裝的態勢、突破物質形態的藩籬和局限、保持“非遺”的非物質特征,是尊重本民族祖先留下的遺產的必要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