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水大師楊救貧生平?
楊筠松,解放前寧都縣許多堪輿師尊之為壹脈相承的第十六代祖師爺,說他是山東竇州府人。據民國二十年五月上海商務印書館初版的《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戴:“竇州……故治在今廣東信宜縣南二裏教場左。”據《寧都直隸州誌·方伎誌》[iv]載:“楊益,字筠松,竇州人,官金紫光祿大夫,掌靈臺地理事。黃巢破京城,益竊秘書中禁術,與仆都監自長安奔虔化懷德鄉(今寧都黃陂)。愛其山水,遂居焉。以其術授曾文辿、劉廣東(壹說劉江東),世稱救貧仙人。卒葬雩都(今於都)寒信峽藥口壩,今呼為楊公壩。著有《青囊經》、《疑龍》、《撼龍》、《穴法》、《倒杖》諸書傳世(見《辛酉誌》、《贛郡誌》、《通誌》)”。又據《早期客家搖籃——寧都》[v]:“楊筠松,生於唐大和八年(834年),自幼聰穎,喜觀天象,才華過人,中大中庚辰(860年)進士。歿於天復三年(903年)……”楊筠松到寧都後,立即深入民間,為群眾建房、築墳尋找“風水寶地”,忙個不停。他平易近人,每到壹處,渴了有茶水,饑了有飯飽。據《寧都直隸州誌·雜誌》第981頁載,楊筠松客遊瑞金縣南岡村,因餓,向主人要飯。適屋內坐客滿席,主婦端椅請楊坐在屋外吃飯,飽後離去。迨主夫得知,急忙追去。追到,懇請為擇屋址。楊說:“無庸!汝歸視吾坐椅未動,即於其地造門,當生子為郎官。”遵照他的話辦,果然應驗。到清道光四年(1824年)修誌時,郎官第房屋早已倒塌,獨有大門還在。此事雖誇耀楊預見性強,帶神秘色彩,卻也說明楊所到之處都能受到群眾接待。像這樣的事例很多。他素質聰敏,好學強記。治業施術,註重形勢。如初到寧都,即為棄官歸隱的鄂州(今武昌)刺史廖鑾選擇隱居地,壹到中壩(今黃陂),拍手稱好。黃陂河自西向東流去,到了中壩頂上,分出壹條小溪與主幹平行,流經約1.5公裏處匯合。雙溪夾住中壩,楊稱之為“船形”。確實很像壹條乘風破浪的航船。楊與仆都監都在此隱居。黃陂早已發達,成為寧都縣壹大巨鎮。他遇事深究,觀察細致。小物體如見河中壹石,高過水面壹丈多,上大下小,中間彎曲,名之為璜。其徒廖三傳說:“溪中有璜,此即璜溪”。自此,寧都黃陂村名,由中壩改璜溪,沿用千年,解放後才改名黃陂。大物體如黃陂村後西北處有壹山,楊考問廖三傳:“此山像什麽?”三傳答道:“像牛”。楊問:“公牛還是母牛?”三傳道:“像公牛。”楊故意說:“我看突而伏,像是母牛。”三傳爭辯地說:“常聆師父教誨,昂藏臃腫者陽象也。觀此正如師言,故敢確認為雄牛”。楊說:“好!速回家取鎬來”。取來鎬,楊指定位置,命三傳挖土,果然在山麓挖出二顆橢園形的白石,狀如雙腎(睪丸),俗稱“牛卵袋”。楊哈哈大笑,誇三傳已能觀形察龍。此後,更耐心細致地授三傳察物原理。今二白石仍在,明代已被列為“中壩八景”之壹,名為“白石仙蹤”。“仙蹤”,含意為救貧仙人發現的勝跡(見《贛南客家》2003年總第七期第44頁鄧文欽撰《楊救貧三考廖三傳》)。由於楊筠松治業註重形勢,故被後人稱其業為“形勢派、巒體派”。他為客家人相宅址,特別註意選擇山環水繞,背山面水、陽光充足、生機勃勃的“風水寶地”。並以此諄諄教誨其徒遵照施行。他還處處為貧民百姓造福,除擇吉地造宅外,還有如傳說中的“移山霸水口”、“移山燒石灰”、“掘熱水凈身洗物”等。因此,客家人尊稱他為“救貧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