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山海經》兇獸饕餮到底什麽來頭?

《山海經》兇獸饕餮到底什麽來頭?

古書《山海經》介紹其特點是:羊身,眼睛在腋下,虎齒人爪,有壹個大頭和壹張大嘴。十分貪吃,見到什麽就吃什麽,由於吃得太多,最後被撐死。後來形容貪婪之人叫:?饕餮?。

《辭海》中記載:饕餮是傳說中的貪食的惡獸。古代鐘鼎彜器上多刻其頭部形狀作為裝飾。

饕餮紋這種紋飾最早出現在距今五千年前長江下遊地區的良渚文化玉器上。但饕餮紋更常見於青銅器上(尤其是鼎上),遠在二裏頭、夏文化的青銅器上便有出現。

饕餮是商周鼎的主要紋飾。商周兩代的饕餮紋類型很多,有的像龍、像虎、像牛、像羊、像鹿、像山魈,還有的像鳥、像鳳、像人。而在諸紋飾中,以饕餮紋為虎形的認知最廣。

由於饕餮是兇猛的魔獸,具有強大的力量,因此被北方很多少數民族當作附身符,把它的圖紋刻在器具、食皿上,認為這樣就可以借助饕餮強大的力量,不被其他猛獸所吞噬。饕餮逐漸取代了原本吃人殘忍的壹面,成為了神獸。

因為面相兇猛恐怖,又行饕餮惡名,此獸在中國文化與藝術演變中的蹤跡幾乎無從尋覓。西周中期,盛行了幾百年的動物紋飾突然退出了青銅器裝飾主紋的領域。但是,與饕餮紋同時出現在青銅器上的幾種動物紋樣,如龍、虎、鳳、龜等,在以後的文化演變中,都大量出現在官方與民間,成為中國文化中最具盛名的吉祥物、藝術表現源源不絕的主題。特別是龍,在青銅器時代,多數也都擁有與饕餮紋相同的兇惡面孔。若論神秘、威武和地位,龍在青銅時代遠遜於饕餮。然而,龍後來卻登上了中國文化與政治象征的最高寶座,?饕餮?這壹青銅時代的至尊,蹤影難尋了。

《神異經?西南荒經》:?西南方有人焉,身多毛,頭上戴豕。貪如狠惡,積財而不用,善奪人谷物(上二句原作?好自積財,而不食人谷?,據《史記?五帝本紀》正義引改)。強者奪老弱者,畏強而擊單,名曰饕餮。《春秋》饕餮者,縉雲氏之不才子也。?

《左傳?文公十八年》雲:?縉雲氏有不才子,貪於飲食,冒於貨賄,侵欲崇侈,不可盈厭;聚斂積實,不知紀極;不分孤寡,不恤窮匱。天下之民以比三兇,謂之饕餮。?《神異經》所謂?《春秋》言?,即此。

《呂氏春秋?先識》雲:?周期著饕餮,有首無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宋羅泌《路史?蚩尤傳》註雲:?蚩尤天符之神,狀類不常,三代彜器,多者蚩尤之像,為貪虐者之戒。其像率為獸形,傅以肉翅。?揆其所說,殆亦饕餮。

《左傳》謂饕餮是?縉雲氏不才子?,而《史記?五帝本紀》集解引賈玄曰:?縉雲氏,姜姓也,炎帝之苗裔,當黃帝時在縉雲之官也。?蚩尤姜姓,亦為炎帝之苗裔(《路史?蚩尤傳》),故蚩尤很可能即此縉雲氏之?不才子?饕餮。又《山海經?北次二經》所記?麅(號鳥)?,郭璞註以為即《左傳》之饕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