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古人取名有什麽講究?為什麽有時候單字多有時候雙字多?

古人取名有什麽講究?為什麽有時候單字多有時候雙字多?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古人名字的字數都挺有意思的,會在某壹個時間段內集中出現單字或雙字的名字,就比如亂世三國都是單字,曹操、董卓、張飛等,而後來比如唐宋時期就沒那麽集中,雙字的也非常多,李世民、辛棄疾、房玄齡與杜牧、王勃、楊炯,都是這壹時期的。那麽,這又是什麽樣的原因造成的呢?

《漢書王莽傳》中記載,王莽新政倡導的壹條就是“去二名”的政策,就是說,國家有規定,誰都不允許取兩個字的名,如果妳之前是兩個字,那就必須去掉壹個,如果妳犯了罪,那麽會恢復妳之前的兩個字,用以表示處罰。所以,在那個時候,如果有壹個士族出身的人叫做王某某、張某某,那麽只有兩種可能,要麽是犯過罪,要麽是自己偷偷地沒有改名。但是畢竟律法如此,沒有改的情況可能性比較低。

而在此之前,單字或雙字是通行的,比如商周時期人們喜歡用天幹地支作為人名,比如太甲、沃丁等。春秋戰國則是習慣於在姓與名中間加壹個“不”,呂不韋、申不害等,而這個習慣壹直到東漢還有,除此之外,春秋時期還有加“之”的,燭之武、介之推(又稱介子推)。那段時期,人們取名其實是非常隨意的,根本不會像現在這樣翻字典查古籍,基本上看到什麽就叫什麽,像是孔丘、墨翟、李耳,很隨意的。

而從王莽實行的律法開始,壹直到隋朝時期,基本上人們都是單字的名,但這其實是史書上記載下來的人名中看出來的,還有很多史書無法記錄的平民,我們無從得知他們是不是也叫兩個字。王莽那道律法針對的是士族,要取單字名,雙字表字,可以說是將階級很明顯地劃分開了。三國的呂布、郭嘉、孫權、周瑜,都是單字,魏晉南北朝的嵇康、衛階、山濤等,但也有王羲之、劉義龍、祖沖之等三個字的,但是這些都是在原本壹個字的基礎上加了壹個字,有之、玄、法、道等。畢竟王莽時代已經過去,最初為了避諱采用的這條規則,也被五胡亂華給打破了。

再後來,基本上都是單字雙字並行的年代了,只是在明清時期,基本上都是雙字居多,采用雙字名的人數逐步上升到了六七成,朱允炆、蒲松齡、黃宗羲等。王莽時期,為了避免人們隨意取名犯了先人的名字,制定了只可取壹個字的規定,只是最終隨著時代的結束,人們還是逐步恢復到了單雙並存的時代,現在甚至還有取三個字四個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