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辜鴻銘 胡適之 陳寅恪 趙元任 這些人誰更加牛叉?

辜鴻銘 胡適之 陳寅恪 趙元任 這些人誰更加牛叉?

辜湯生(1857年7月18日-1928年4月30日),字鴻銘,號立誠。祖籍福建省同安縣,生於南洋英屬馬來西亞檳榔嶼。學博中西,號稱“清末怪傑”,是滿清時代精通西洋科學、語言兼及東方華學的中國第壹人。他翻譯了中國“四書”中的三部——《論語》、《中庸》和《大學》,創獲甚巨;並著有《中國的牛津運動》(原名《清流傳》)和《中國人的精神》(原名《春秋大義》)等英文書,熱衷向西方人宣傳東方的文化和精神,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在西方形成了“到中國可以不看紫禁城,不可不看辜鴻銘”的說法。他自稱“生在南洋,學在西洋,娶在東洋,仕在北洋。”獲13個博士學位,倒讀英文報紙嘲笑英國人,說美國人沒有文化,第壹個將中國的《論語》、《中庸》用英文和德文翻譯到西方。憑三寸不爛之舌,向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大講孔學,與文學大師列夫·托爾斯泰書信來往,討論世界文化和政壇局勢,被印度聖雄甘地稱為“最尊貴的中國人”。

胡適(1891.12.17—1962.2.24),漢族,徽州績溪縣上莊村人。現代著名學者、詩人、歷史家、文學家、哲學家。因提倡文學革命而成為新文化運動的領袖之壹。原名嗣穈,學名洪骍,字希疆,後改名胡適,字適之,筆名天風、藏暉等,其中,適與適之之名與字,乃取自當時盛行的達爾文學說“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典故。胡適深受赫胥黎與杜威的影響,自稱赫胥黎教他怎樣懷疑,杜威先生教他怎樣思想。因此胡適畢生宣揚自由主義,提倡懷疑主義,並以《新青年》月刊為陣地,宣傳民主、科學。畢生倡言“大膽地假設,小心地求證”、“言必有證”的治學方法。 胡適是個學識淵博的學者,在文學、哲學、史學、考據學、教育學、倫理學等諸多領域均有不小的造詣。胡適既掀起了新文化運動,又是中國古典文化的研究大家。他還接受了西方文明的洗禮,蔣中正的挽聯對此進行了高度概括:“新文化中舊道德的楷模,舊倫理中新思想的師表。 胡適在五十年代至七十年的“極左”時期的中國大陸是個受到官方批判的人物,尤其是“極左”的斯大林主義學者的攻擊對象,其時的中國大陸的教材曾壹度否定他的政治思想;50年代初,曾對胡適展開大規模的批判運動。“文革”結束後,近幾十年來的研究都傾向於肯定他應有的歷史地位;並且,胡適的《我的母親》壹文也被選入大陸全日制語文教育初中課本;在大陸的報刊雜誌中,亦屢見有追念胡適先生精神的文章。魯迅曾發表過《“好政府主義”》等文,實則抨擊胡適的盟友梁實秋,卻也含蓄地批評胡適“軟弱”革命立場。胡適晚年期的思想,與他中少年期的思想沒有什麽出入,所以正如唐德剛先生所說,讀過胡適《四十自述》的人,在這壹本口述(《胡適口述自傳》)中很難看到新東西。但是唐德剛先生在《胡適雜憶》提到:“所以吾人要了解晚年的胡適思想,只可在胡氏心到口到之際,於私人朋友談笑之間求之。胡先生沒有梁任公那樣憨直。對自己思想挑戰的文章,在胡氏著作裏是找不到的。”余英時的《中國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適》稱:“對於這樣壹個啟蒙式的人物,我們既不能用中國傳統‘經師’的標準去衡量他,也不能用西方近代專業哲學家的水平去測度他。”《〈中國哲學史大綱〉與史學革命》也說:“他沒有深入西學固是事實,但也正因如此,他才沒有滅頂在西學的大海之中。”在《從〈日記〉看胡適的壹生》又稱:“他在西方哲學和哲學史兩方面都具有基本訓練則是不可否認的。這壹點訓練終於使他在中國哲學史領域中成為開壹代風氣的人……我們也不能過分低估他的哲學知識,他在美國最後三四年所受到的哲學訓練已達到了當時的壹般水平,足夠他研究中國哲學史之用了。”唐德剛先生在《胡適雜憶》書中給他相當高的評價:“胡適之先生的了不起之處,便是他原是我國新文化運動的開山宗師,但是經過五十年之考驗,他既未流於偏激,亦未落伍。始終壹貫地保持了他那不偏不倚的中流砥柱的地位。開風氣之先,據杏壇之首;實事求是,表率群倫,把我們古老的文明,導向現代化之路。熟讀近百年中國文化史,群賢互比,我還是覺得胡老師是當代第壹人!”

陳寅恪,江西義寧(今修水縣)人,1890年7月3日生於湖南長沙,1969年10月7日卒於廣州,中國現代最負盛名的歷史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家、語言學家。清華百年歷史上,四大哲人之壹。另外三位是葉企孫、潘光旦、梅貽琦。 陳寅恪長期致力於教學和史學研究工作。他熱愛祖國,治學嚴肅認真,實事求是,在史學研究中寫出了高水平的史學著作,為人們開拓了歷史的視野,對我國史學研究做出了貢獻。壹直受到人們的崇敬。寅恪不僅為大史學家,舊體詩亦卓然大家。他佩服陶(淵明)杜(甫),雖愛好李白及李義山詩、但不認為是上品。他特別喜好平民化的詩,故最推崇白居易,在他《論再生緣》中所以有“論詩我亦彈詞體”之句。有《詩存》問世。其平生著作,經過他的學生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蔣天樞的整理、校勘,壹套二卷、二百萬字的《陳寅恪文集》已於1979年編纂成冊,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趙元任(1892—1982 2.25) 漢族,字宣仲,又字宜重,江蘇武進(今常州)人,生於天津。1929年6月底被中央研究院聘為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兼語言組主任,同時兼任清華中國文學系講師,授“音韻學”等課程。1938年起在美國任教。他是中國現代語言和現代音樂學先驅。

此四人皆是學貫中西的大學者,都很牛叉。但是每個人在博學多才的基礎上都有自己的專長。

辜鴻銘在西方人眼中代表了剝削的中國學者,他的貢獻在於互通中西文化,使雙方對彼此皆有了了解。

胡適最為淵博。他的貢獻在於發起新文化運動和嚴謹的治學精神。至於提倡白話抑制文言對漢文化是否產生斷層,我認為這不是他的責任。相較於文 革而言,微乎其微。

陳寅恪最大的貢獻在於歷史方面。

趙元任的貢獻在於音韻方面。

我個人最推崇胡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