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縣大佛寺景區自1982年對外開放以來,累計投入已達500余萬元,到2008年為止景區占地32470平方米,建築面積3403平方米,寺內廣種名貴花木,綠化覆蓋率90%以上。寺內賓館、餐廳、攝影、工藝品銷售、花卉盆景展銷等各項旅遊設施齊備,能滿足景區旅遊接待要求。2002年中國旅遊局評定為AA級風景區。
榮縣白雀寺始建於李唐時期。據清乾隆《榮縣誌》上縣令藺松關於《重修白雀寺記》中寫道:“城南裏許羅漢洞,唐宋迄今綿亙數百年,不可謂非西天邃跡也。矧邑之式,且憑依相為。深遠者舊李唐有白雀寺,右附嘯臺、大佛及崖穴阿羅諸像。”榮縣白雀寺臨時管理籌備小組已委托遂寧市建築勘測設計院設計出恢復白雀寺院修建工程設計的平面和側立面圖。寺院內將恢復重建山門殿兼哼哈殿,在楹上篆刻:“入此門來盡皈依佛果;從這裏進應參透禪機。”院中間恢復四大天王殿,院南恢復大雄寶殿,大雄寶殿四個大字采用趙樸初先生手書,殿中供奉三身佛:分別是釋迦牟尼、盧舍那和毗盧遮那,還有形象各異的十八羅漢好不威風。
大佛寺因地處城郊,交通極為方便,其間佛樓憑檻嘯臺遊賞,放翁詩魂,松陰枕石,白雲深處,壹葦渡江、雲隱朝陽、瑤圃諸景,覽勝之余,或留影、或拜佛,或去茶園品茗,或去齋堂進餐,正如詩人柳倩詩雲:“登臨壹覽古榮州,水繞青山大佛流。宋代遺風唐時窟,臨風遠望復何求。”
大雄寶殿原為單檐四層架殿式建築,昔日人們只能“遠看大佛頭。近看大佛腳“現為四重檐歇山式仿古建築,全稱大佛護身樓,簡稱大佛樓。登大佛樓,既可層層觀賞大佛雄姿,又可左經蓮臺;右轉嘯臺。拾級頂上,宜達頭頂佛光閣,舉目眺望,遠山近水,榮城風貌。盡收眼底。
嘯臺崖壁還有唐宋摩崖造像,西方極樂世界,十八羅漢。其中“羅漢群龕”引人註目,龕高3.4米,寬4.6米,深0.46米,內刻六尊羅漢,其中三尊頭部已毀。六尊羅漢中間浮雕壹株桃樹,枝上懸壹仙桃。靠仙桃的羅漢,壹尊雙手交叉乎放在胸前,悠閑自在:另壹尊面朝仙桃,似無動於衷。造像表現了他們超脫凡塵,不為利祿所動的神態。這種布局的雕刻為全國罕見,有壹定研究價值,已為《中國美術全集四川石窟雕塑》收集。“嘯臺總壹郡之勝”。唐宋時在此建有棟字軒檻,北宋建“壹勝亭”,供人憑臨懷古。若登臺極目,東可望巍巍大佛,西可俯幽深龍洞。唐宋以來,這裏就是人們樂於遊覽之地。歷史上的樓臺亭閣,棟宇軒檻早毀。1982年,根據古籍記載,揣摩宋代“壹勝亭”舊址,在嘯臺壹側重建“壹勝亭”,供人歇足眺望,憑吊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