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其不可而為之的意思概括壹下有四種:
1、知其不可而為之並不是指明知道做不到而偏要去做,而是做事不問能不能,但求該不該。及指不求結果只求過程,不論結果如何但求問心無愧。
2、明知不是自己作品,卻盜用商標,假用他人的名聲寫自己的作品
黃梨洲「明儒學案」序雲:「唐之韓、柳,宋之歐、蘇,元之虞集、姚燧,其文皆非有明壹代所能及。」還有,古籍的散失,自明代近,是明人不知愛惜文化,元代卻是保管得很好的。如果還有人說元代不重視漢文化,請看朱彜尊的話:
………元之平金也①,楊中書惟中於軍前收伊洛諸書,載送燕都,及平宋,王承旨構首請輦送
館圖籍。至元中,又徙平陽經籍所於京師。且括江南諸郡書板,又遣使杭州,悉取在官書籍板刻至大都………考唐宋元藏書,皆極其慎重,獻書有責,儲書有庫,勘書有人,曝書有會。至明,以百萬卷秘書,顧責之典籍壹官守視,其人皆貲生,不知愛重。而又設科專尚帖括,四子書易詩第宗朱子,書遵蔡氏,春秋用胡氏,禮主陳氏,愛博者窺大全而止,不敢旁及諸家。秘省所藏,土苴視之,盜竊聽之,百年之後,無完書矣。迨萬歷乙巳………校理遺籍,惟地誌僅存,亦皆嘉隆後書,初非舊本。經典散失,寥寥無幾………(曝書亭集卷四十四文淵閣書目跋)。
再說純文學方面,小說名著「水滸」與「三國演義」,皆始作於元朝。元曲的光芒萬丈,更是不爭的事實。明朱權「太和正音譜」,錄有雜劇五百六十六種,作者壹百八十七人,除去壹部分明人著作,實有五百余種。如果把遺漏的加進去,有人估計有千種之多。至於元代雜劇作家的人數,據「錄鬼簿」輿「續錄鬼簿」所載,***有二百余人。
3、自己明明壹知半解,卻自作聰明,自以為才高八鬥,非要和歷史古人拼個輸贏
幹寶的《搜神記》名氣太大,除了歷代輾轉傳抄之外,連襲用書名的情況也屢見不鮮,同樣叫做"搜神"的至少就有陶潛《搜神後記》、北魏曇永《搜神論》、唐代句道興《搜神記》、宋代的《搜神總記》、元刊《新編連相搜神廣記》、明代羅懋登六卷本《搜神記》、焦璐《搜神錄》(即《窮神秘苑》),明代還有壹個八卷本《搜神記》幹寶的《搜神記》原書似乎在宋元間就已散佚了。
4、做錯了事不老老實實認錯,還強詞奪理的狡辯
《左傳襄公九年》知武子:"君子勞心,小人勞力,先王之制也。"
皆是遠離宋明理學正統學說的壹曲之見,有無道理,見仁見智。
? 這句話的出處是
子路宿於石門①。晨門②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與?"
(《論語·憲問》 )
這裏有壹些我覺得比較重要的詞匯,單獨解釋給大家看
①石門:魯國都城的外門。
②晨門:早晨開城門的人
這篇文章翻譯是這樣的/給大家把翻譯也放出來了,便於大家理解
子路在魯國都城的外門過夜。早晨開城門的人問:"從哪裏來?"子路說:"從孔氏那裏來。"早晨開城門的人說:"就是那個明知做不到卻還是要做的人嗎?"
個人解讀
這是壹種挑戰
"不登高山,不知山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勸學》)
"知其不可為"只是憑經驗作出的初步判斷,不壹定準確,也並非實際的"不可為",到底可不可為,只有通過實踐來驗證,也就是要"為之",即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壹標準。
如果知其不可為就不為,就等於承認凡事無須堅持,遇到困難只管放棄,聽天由命,隨遇而安。那麽就不會有力挽狂瀾、扭轉乾坤、逢兇化吉、轉危為安、如有神助等等情況的發生。英語裏有壹句諺語:自助者天助,就是這個道理。用姚明的話來說,就是:努力了不壹定會成功,但不努力肯定不會成功。
這是壹種精神
"知其不可而為之",這對孔子的概括真是入木三分,深刻得很。顯然,這個守城門的人並不是壹個等閑之輩,而是壹個修養 很高卻隱身於市朝的大隱士。回到"明知不可而為之"這句話本身來看,這是壹個理想主義者的形象勾畫。
壹個人知道自己所從事的事情是可望成功的,於是堅持幹下去,最後果然取得成功他固然是壹個成功的人,但說來卻並沒有什麽特別的了不起。
而壹個人明知自己所從事的事情,在自己的有生之年不可能取得成功,但他還是壹絲不茍地堅持做下去,"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為自己的信念和理想而獻身,這就非常不易而難能可貴了。就像愚公移山,又像西緒福斯把石頭推上山坡,聖人何嘗不知道"克己復禮"任重而道遠,但卻周遊列國,"累累如喪家之犬"而精神不改,晚年退居講學,仍然以禮樂文化為核心內容,為推行"仁道"而貢獻力量。正如曾子所說:"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正是這壹方面的精神,突現了儒家積極入世的特征,與知其不可而不為的道家大相徑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