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栗坡縣歷史悠久,山奇水秀,旅遊資源十分豐富,具有雄、奇、幽、秀的特點。不僅有以崖畫和新石器遺址為主要內容的歷史文物景觀;以倮人古樸民俗為代表的民族風情;以巖溶地貌和原始森林為主的自然景觀;還有以老山為主的現代戰爭戰址,可從天保口岸出境領略異國風光和異國風情,是開展邊境旅遊、跨國旅遊、生態旅遊的最佳場所。
歷史沿革
2000年,麻栗坡縣轄3個鎮、9個鄉:麻栗鎮、大坪鎮、董幹鎮、馬街鄉、新寨鄉、鐵廠鄉、六河鄉、楊萬鄉、八布鄉、下金廠鄉、南溫河鄉、猛硐瑤族鄉。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267986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 麻栗鎮 53010 大坪鎮 17182 董幹鎮 33321 南溫河鄉 19657 猛硐瑤族鄉 14158 下金廠鄉 10842 八布鄉 20888 六河鄉 20666 楊萬鄉 12825 鐵廠鄉 27222 馬街鄉 26730 新寨鄉 11485
2003年,麻栗坡縣行政區劃:
麻栗鎮 轄:城北社區、中心社區、城南社區、盤龍村、下涼水井村、牛滾塘村、老地房村、茅草坪村、南歐村、茨竹壩村、天保村、豆豉店村、沖頭村、紅巖村、潘家壩村、南油村。
大坪鎮 轄:大坪村、馬達村、新地房村、阿老村、大石硐村、上涼水井村。
董幹鎮 轄:董幹村、長槽村、白沙杠村、者挖村、普弄村、馬坤村、馬林村、馬崩村、麻栗堡村、永利村、嘎啊村、回龍村。
南溫河鄉 轄:南溫河村、高筧梁村、瓦渣村、戈令村、八宋村、城子上村、分水嶺村、小寨村。
猛硐鄉 轄:猛硐村、昆老村、壩子村、銅塔村、老陶坪村。
下金廠鄉 轄:下金廠村、大壩村、倉房村、大火地村、中寨村、雲嶺村。
八布鄉 轄:八布村、荒田村、那燈村、龍龍村、羊皮寨村、東油村、江東村、和平村。
六河鄉 轄:六河村、轉堡村、南令村、聽慢村、銀廠村、營盤山村、龍林村。
楊萬鄉 轄:楊萬村、董定村、長田村、紫膠村、那都村、銅廠村。
鐵廠鄉 轄:鐵廠村、關告村、普龍村、董渡村、龍路村、孔抗村、木扭村、太和村、坪子村、太坪村。
馬街鄉 轄:馬街村、董浪村、普甾塘村、梁子街村、品樂村、石龍村、黃家坪村、普元村。
新寨鄉 轄:馬波村、新寨村、董來村、馬龍村。
2004年8月15日,雲政復[2004]83號批復:①麻栗坡縣南溫河鄉政府駐地遷移至麻栗鎮天保村紅光;②南溫河鄉高筧梁、瓦渣、戈令3個村委會劃歸大坪鎮管轄,麻栗鎮天保村委會劃歸南溫河鄉管轄;③南溫河鄉更名為天保鄉,天保鄉轄南溫河、小寨、分水嶺、城子上、八宋和天保6個村委會。
2006年,撤銷新寨鄉,其行政區域並入董幹鎮,鎮政府駐地不變。
民族文化
麻栗坡是少數民族聚居地區,主要居住著漢、壯、苗、瑤、彜、傣、蒙古、仡佬8個主要民族,總人口273136人,其中:少數民族人口109322人,占總人口的40.1%;農業人口251111人,占總人口的93%。少族民族中:壯族32859人,占少數民族人口的30.1%;苗族45954人,占少數民族人口的42%;瑤族19317人,占少數民族人口的17.7%;彜族5442人,占少數民族人口的5%;傣族2833人,占少數民族人口的2.6%;仡佬族1178人,占少數民族人口的1%;蒙古族1315人,占少數民族人口的1.2%;其他民族424人,占少數民族人口的0.4%。除蒙古族外,其余6種世居少數民族為跨界而居民族,在越南均有分布。
麻栗坡縣民族文化資源豐富。小河洞遺址屬我國滇東南地區新石器遺址中年代較早的壹種類型,是滇東南地區現今發現的唯壹新石器時代洞穴遺址。全縣***有省、州、縣文物保護單位14個,還有春秋、北宋時期的銅鼓、銅斧、銅錛、銅鋤以及援越抗法、抗美時期許多遺物、遺址等現已作為文物保護。有民族民間服飾、臘染及許多待開發的珍貴民族文化資源。民族民間傳統節日多姿多彩,有彜族支系倮家人“蕎菜節”、瑤族傳統節日“盤王節”、苗族傳統節日“花山節”、壯族傳統節日“花街節”,都各具特色,情趣濃郁。
文物勝跡
大王巖崖畫 位於縣城東1公裏的羊角腦半坡上。崖壁高20米,崖畫高地面3.5米,用紅、黑、白三種顏色繪成。
小河洞新石器時代遺址
在縣城內疇陽河西岸,洞口高出河面6米,洞口寬平,有壹條暗河從洞口流出。
馬達石碉 建於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位於馬達街心正西偏南,距街心約1公裏,高出四同約70米的山頂上。
烈士陵園 麻栗坡烈士陵園,1979年底修建,座落在縣城西4公裏的磨山上,占地面積50余畝,陵園中安放著守土衛國戰鬥中,在扣林山、老山、八裏河東山英勇奮戰獻出寶貴生命的烈士忠骨957人。如果說雲南有什麽地方最值得壹去,我會回答:老山和麻栗坡烈士陵園。那裏沒有十分美麗的景色,但是,會讓妳覺得,活著,真好,而且,壹定要活得有意義!因為妳的生命是戰士們用生命和鮮血保衛著的!
著名人物
項崇周(1856~1914) 苗族,猛硐區警衛連硐村人(原籍西疇縣鍋底塘村)。
盤總春(1895~1971) 瑤族,中寨村人。1950年帶領民兵配合解放軍解放猛硐。
唐興賢(1899~1973) 麻栗坡街人。1918年赴昆明入省立第壹中學,次年與同學楊青田,柯促平等參加學生會工作,投入“五四”愛國學生運動。
梅貽海(1905~1972) 傣族,那秧村人。1951年與盤總春率民年擊退竄擾邊境的國民黨軍千余人。
熊世禎(1930~1983) 苗族,石排村人。1948年任民兵中隊長,參加解放石排村的戰鬥。1955年加入中國***產黨。
段光祥(1964~1984) 梅子坪人。被評為二等功臣。
重要事件
開辦“滇桂邊區公學” 1949年3月,中國人民解放軍滇桂黔邊區縱隊在麻栗坡縣太平莊開辦“滇桂邊區公學”,饒華任校長。
支援對越自衛還擊作戰 麻栗坡縣與越南交界的天保、猛硐等地,是對越自衛還擊戰鬥的主要戰場之壹。
收復扣林山、者陰山、老山和八裏河東山 我邊防部隊於1984年4月28日、30日奮起還擊,壹舉收復了被越方侵占的老山、者陰山。又於5月16日繼而收復了八裏河東山。
/gai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