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河西走廊歷史介紹有哪些?

河西走廊歷史介紹有哪些?

也談河西走廊歷史沿革

翻開中國的歷史,自秦漢起始,河西走廊壹直紛紛擾擾,成為中原王朝同歷代西域文明、乃至西方世界的交流之路,以及中原王朝同周邊少數民族政權的角力之所。回溯這段歷史沿革,有助於我們了解河西地區的民族融合。

壹、河西走廊優越的地理因素

河西走廊位於今天的甘肅壹帶,其稱呼由來如下“甘肅西部甘涼肅各地,因位於黃河以西,自古稱為河西”。[1]其地處於蒙古高原與青藏高原之間,也處於“祁連合黎兩山南北並峙”[2]之間,形成的壹個平原地帶,適宜農墾耕種,及交通羈旅休憩歇腳,為壹天然走廊。由於這壹地帶連通中原和西域,偏於行走。且北邊接壤寧夏,南邊依托青海,東南與陜西相通,西北與新疆、內蒙古接壤,我國最長的東西鐵路幹線隴海—蘭新線就經過這裏,鐵路沿線有武威、張掖、酒泉等重要城市,目前這裏仍是聯系亞洲和歐洲、溝通太平洋和大西洋 的重要通道。河西走廊周邊地勢險要,自古即為兵家必爭之地。周邊少數民族政權奪取此地,則可以南北連橫,***犯中原。中原政權守之,則可以割斷西部少數民族之間的南北連接,並可以分路出兵以制之。

河西走廊具體優勢如下:(壹)河西走廊北枕合黎、龍首二山,南倚綿綿祁連,兩脈夾峙,得壹狹長平坦地帶,形似走廊,走廊的長度有1000多千米,寬僅百千米,自西漢張騫以畢生心血開通此廊,這裏便綿延起兩千年的蒼涼與璀璨,著名的古絲綢之路就從這裏穿過,這便是中國東部通往西域的咽喉要道、聞名世界的河西走廊。河西走廊地處祁連山地,而祁連山地受高原寒冷氣候的影響,祁連山在海拔4200米以上的高山地帶,終年積雪,在春暖花開之時,祁連山的冰雪融水匯成的溪流,是河西走 廊地區人民賴以生存的基礎,是這裏經濟文化繁榮的基本保證。綠洲點綴在西北幹旱的大地上,是古今驛路商旅的必經之地。作為河西走廊祁連山的壹處關口——嘉峪關,意為“美好的山谷”,是萬裏長城之明長城西端起點,絲綢古道上的重要關隘,雄峙於祁連山脈與黑山之間,地處河西走廊西段最窄處,地勢險峻,氣勢雄偉,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被譽為“天下雄關” (二)灌溉農業和生態農業河西走廊地區的氣候類 型為溫帶大陸性氣候,降水稀少,氣候幹燥,由於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土壤、水源、氣候條件,致使這片古老的綠洲有水即為良田,無水便是荒漠。由於河西走廊的地勢特點是南北高,中間低,東西為狹長走廊,南部高峻的祁連山,是河西走廊重要的水源地,其冰雪融水和河流對河西走廊綠洲的形成、人口分布以及城鎮的興起與發展起著巨大的作用;中部走廊平原地帶,灌溉農業歷史悠久,是我國西北綠洲灌區的精華寶地。河西走廊的農業生產技術水平和經濟發展水平走在了甘肅省的前列,灌溉歷史悠久,春小麥、糜子、谷子、玉米、高粱、馬鈴薯、胡麻等是綠洲上的主要農作物。但是,也面臨著生態環境的嚴峻條件和由此帶來的社會經濟可持續 發展的艱巨任務。河西走廊綠洲僅占總面積的17.4%,其余為沙漠、戈壁和難以利用的綠洲,河西走廊每年大風日數約60天—70天,平均風速每小時可達 4千米,這裏不僅是我國風沙東移南下的大通道,還是我國北方地區主要的沙塵源區之壹。現有民族為漢、蒙古、回、藏、哈薩克、裕固等民族。

二、河西走廊古代歷史沿革

秦至漢初,河西走廊先後為烏孫,月氏,匈奴地。[公元前174—161年]匈奴休屠王和渾邪王,逐走了原居牧在這裏的烏孫和月氏族,占據了河西走廊。西漢自漢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始建郡立縣,以郡隸涼州刺史部。其後,延至西晉都由涼州刺史管轄。東晉時期,先後屬前涼,前秦,後涼,西涼,北涼領地。北魏統壹北方,仍為涼州。其後,北魏分裂,其地陸續分為多個州府。到了唐代,大歷元年[766年]後,河西走廊陸續為吐蕃所據。大中五年[851年],張議潮收復河西,復歸於唐。五代時期,回鶻占據多個地區,至西夏建立後,河西走廊成為西夏轄地。嘉定十七年[1224年]後屬蒙古。元代,蒙古廢西夏的蕃和郡,至元十八年[1293年],立甘肅行中書省[駐張掖]。明代,洪武五年[1372年],河西走廊隸陜西布政使司。二十七年[1394年],隸陜西行都指揮使[駐陜少]。 清初,沿襲明制。雍正七年[1729年],直隸甘肅行省布政使司[駐蘭州]。

中國與異域文明的交流源遠流長,各地考古發掘的古代文物已經充分證明了這壹點。公元前二世紀,張騫“鑿空”西域,絲綢之路正式成為溝通中外的“國道”,使者、商賈不絕於道,使當年西域“秘境”不秘。綠洲絲綢之路從長安(西安)出發,經渭河入隴,過河西走廊到達敦煌,然後由陽關、玉門關、哈密分為南、中、北三道。由於經由這條道路輸出的貨物中,數量最多的是中原絲綢,後來被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冠名為“絲綢之路”,最初含義為漢代中國至中亞河中地區(阿姆河與錫爾河之間),以及中國和印度之間的交通路線。由於“絲綢之路”能形象生動的高度概括中西交通的本質,此後中外史家沿襲使用,並大而化之,成為中國通向亞非歐交通的總稱。因而談及絲綢之路,就有四種說法,即橫貫歐亞大陸的北方草原絲綢之路;經過中亞沙漠地帶的綠洲絲綢之路;經過東南亞、印度、到達波斯灣、紅海的海上絲綢之路;經過四川、貴州、雲南、西藏、廣西到印度、東南亞的西南絲綢之路。壹般所說的絲綢之路,是綠洲之路,這裏著重闡說的也是綠洲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的開辟,為中外文化藝術在亞洲腹心區域的匯聚交流創造了條件,當時交通工具以駝馬、大車為主,往返壹次需歷時三年以上。中國的絲綢、玉器、火藥、造紙、造紙術由此傳入亞、非、歐遼闊地域,祆教、景教、摩尼教、佛教、伊斯蘭教由此傳入中原,文明世界的絲綢之路成了名副其實的連接紐帶。玄奘西去印度取經之後,所著《大唐西域記》描述過沿途地理風光、民族風情、歷史傳說。今天在絲綢古道上,依然留存著反映當時文化、經濟、政治交流融匯的許多遺跡,近代以來不斷出土的考察發掘不斷證實著當初的繁華歲月。

三、 河西走廊的重大歷史事件

(壹)河西走廊初具規模時期事件

1.初設郡縣。元狩二年[前121]漢武帝為剪除威脅,打通與西域的聯系,派驃騎將軍霍去病於春,夏兩次率軍征討盤踞在河西的匈奴渾邪王和休屠王。霍去病率兵深入腹地,掃蕩了五個匈奴王國,大獲全勝,迫使渾邪王殺休屠王歸漢朝。相傳霍去病曾在這裏的金泉邊慶功,頃禦酒入泉與將士同飲,遂名酒泉。漢朝乃取此名在河西置酒泉郡和武威郡。2.據兩關設四郡。為了鞏固河西,經營西域,西漢王朝於公元前111年,從武威,酒泉郡中分別析置張掖,敦煌兩個郡。在河西置武威,張掖,酒泉,敦煌4郡。同時,又建陽關,玉門關,為通西域的門戶。為經營西域,開辟中西交通創造了更有利的條件,在我國歷史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3.修長城,設亭障。西漢在反擊匈奴取得勝利的基礎上,把秦始皇時修的長城,向西延伸修築到酒泉,後又從酒泉修築到敦煌郡龍勒縣,這就把秦長城向西延伸了壹千多公裏。在長城沿線每隔五裏,十裏又設亭,障,即烽燧墩。大的叫障,小的叫亭,有戍卒防守負有墾田生產,打仗保邊的雙重任務。4.徒民實邊。漢王朝的移民政策,對開發河西起了重大作用。據《漢書》,《史記》記載,西漢在設置張掖郡,酒泉郡後,即開設田官,先後從內地遷塞卒六十萬人到這裏戍田。大量移民於酒泉,敦煌,不僅增加了人口勞力,還帶來了中原地區先進的生產技術,文化,對酒泉地區的開發,做出了重大貢獻。5.張騫兩次通西域,開通“絲綢之路”。西漢在河西據兩關,建四郡以加強河西壹帶控制權的同時,也註重發展河西壹帶社會經濟,繁榮絲綢之路。前138年,武帝派張騫越過匈奴占據的河西走廊去西域,連絡月氏簇人,***擊匈奴。騫於前126年無功而返。前119年,帝又派張騫出使西域,騫帶隨員三百余人,攜帶牛羊萬頭,金帛財物壹萬萬錢,出長安,經河西酒泉,過新疆諸地至烏孫,又派副使遠達印度,伊朗的哈馬丹。元鼎二年[前115]騫返回長安復命,“絲綢之路”開通。後帝又遷使到伊拉克,埃及亞歷山大城等國。從此,中西交往空前頻繁,絲綢之路,橫貫亞州,連接非歐,長達七千公裏,連接著世界最古老的文化發祥地壹中國,印度,巴比倫,埃及以及古希臘,羅馬文化所在地,而酒泉,敦煌是其必經之地。赴西域的使者“相望於道,大者數百,少者百余人,壹年之中多者十余批,少者五六批”。我國的四大發明經此路西傳,西域及中西亞的特產也沿絲綢之路傳入中原。

(二)鞏固發展時期歷史事件

1.竇固擊敗北匈奴,班超經營西域。東漢初,建元元年[公元25年]北匈奴勢力強大,又征服了曾是西漢統治的西域大部分地區,絲綢之路又被割斷。公元29年,占據河西的軍閥竇融率河西五郡歸服東漢,公元73年,漢明帝劉秀派竇固率張掖,酒泉,敦煌等地甲卒與羌胡騎兵壹萬二千人,從酒泉出證擊敗了北匈奴的呼衍王,打開了進入西域的大門。著名的班超在這次戰役中立下大功,竇固便派他出使西域。班超經過艱苦努力,與西域各國重新修好,終於恢復了內地與西域中斷了六十多年的交通,並於公元91年擔任西域都護。班超在西域活動了三十多年,因年老才上書東漢皇帝說,“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願生入玉門關”,要求離開西域。公元102年,班超終於奉命返回洛陽,已是年逾古稀的老人了。2.西涼王遷都酒泉。在兩晉南北朝時期的三百余年內亂中,酒泉經歷了西晉,前涼,前秦,後涼,西涼,北涼,北魏,西魏,北周等九個割據政權的統治統治時間最長的北魏達九十六年,最短的前秦才十年。其中西涼國李暠於隆安四年[400年]建都敦煌,又於義熙元年[405年]遷都酒泉。在這三百多年動蕩不安的時代,又是民簇大融合的時期,河西走廊成為中西貿易,文化融合的國際都會。名人輩出,人才濟濟。索靖,竺法護,宋雲,宋纖,郭璃,劉昞,澉骃,祁嘉等都是聞名全國的當地學者。如酒泉人祁嘉,專到敦煌學宮讀書,博通經書,後在酒泉開門授徒,弟子達兩千余人。3.隋煬帝西巡。公元581年,隋朝建立,589年滅陳,結束了二百八十多年的南北分裂,統壹全國。大業元年[605年],罷肅州,以福祿縣入張掖郡。公元609年隋煬帝西巡至張掖,西域二十七個地方政權的使者同來相會,皆佩金玉,披錦緞,焚香奏樂,歌舞喧躁。隋煬帝並令張掖,武威仕女盛裝打扮,周環數十裏,以示中國之強盛。這是酒泉敦煌歷史上的壹次空前盛會,也反映出酒泉,敦煌當時的繁榮。3.唐僧經肅州去取經。 唐貞觀三年[629]秋,玄奘由長安出發,經秦州,蘭州,涼州,肅州,稍作停留,即風餐露宿到了瓜州,收胡人石褩陀為徒,授“五戒”,並在瓜洲州吏李昌和壹個老人的幫助下,踏上了漫漫西天路。後又得到守衛烽火臺的校尉王祥,王伯隴的幫助,才得以經敦煌,到達伊吾。4.張議潮歸唐。廣德元年[763]肅州陷於吐蕃。大中二年[848)三月,沙州人張議潮率眾起義,逐吐蕃守將,陸續攻克瓜州,伊州,西州正吐魯番],甘州,肅州,蘭州,鄯州[青海東部],和州[臨夏]岷州[岷縣],廓州[青海化隆]等十洲。沙州起義成功後,張議潮遂遣使赴長安歸義。大中五年[851]八月,張議潮官拜沙州防禦使,十壹月,遂升為沙州節度使。河西復趨安定富庶。

(三)統壹時期的河西走廊

1.成吉思汗取酒泉。1206年,成吉思汗統壹了漠北諸部族,建起了強大的部落聯盟和壹支驍勇善戰的蒙古騎兵。1225年蒙古兵西征歸來,因1211年臣服的西夏違約,未同行西征,復伐西夏。1226年三月,河西諸州大旱,民無所食。四月,蒙古兵攻西夏。成吉思汗率兵先去瓜,沙洲。遭沙洲守兵假降伏擊失利,轉攻肅州。肅州為西夏重鎮,重兵把守,鐵木真圍城數日,內心十分焦慮。恰守城者為蒙古千戶昔裏鈐部之兄舉立沙獻城,親眷得免死者106戶,歸其田業。封其子阿沙等為肅州世襲達魯花赤。其余城民,盡皆誅戮。次年,破沙洲,繼征甘,涼等州,1227年西夏滅,肅,瓜,沙3州盡為蒙古兵所有。因戰爭被燒殺,擄奪,摧殘的農桑之地,至元27年雖有恢復,肅,沙2州仍不過萬人,肅州僅八千七百人。肅州為達魯花赤駐地,而下河清皇城,文殊山,金塔王子莊,玉門赤金,布隆吉爾,沙洲等處皆為元朝大小諸王的駐地。2.馮勝修築嘉峪關。明太祖於洪武五年[1372年]派征虜將軍馮勝,率兵擊敗元兵,平定河西全境。馮勝以肅州地處極邊,築嘉峪關城以控西域的門戶,棄瓜、沙2州於關外。3.裴成擴建肅州城。洪武二十八年[1395],肅州衛指揮裴成,擴築肅州城。明成化二年[1466]巡撫徐廷璋又增築東關。於東城外展築4裏80步,新舊城周圍***8.3裏。4.米丁之亂。清順治四年[1647],清朝國土初定,壹些明朝將領,暗舉反清旗幟,伺機而動。而米刺印,丁國棟二人先以蘭州為據點,城破後奔甘州。甘州破,米亡。丁走肅州,擁土龍泰為王,會集肅州回民及哈密等地維吾爾族援軍據州城。嘉峪關內外回,維等族群眾紛紛響應。清軍於五月在總寨於顯龍的導引下,追至肅州。十二月張勇和步將馬寧督軍破肅州。殺丁國棟。安西,敦煌免於戰禍,米丁之亂始平。

(四)近代河西走廊大事

1.左宗棠治理河西。光緒三年[1877]二月,左宗棠移節肅州。次年七月,左宗棠捐資恢復酒泉書院,為鄰近各縣士子肆習之所。1880年,左宗棠督傷各營務之暇,次第承修各縣房屋,道路,橋梁,祠廟,學校,並修渠築壩,廣植樹木。次年,改酒泉書院為舉院,開闈分試,就地取士。各縣社牛痘分局,為兒童種痘。中俄伊犁條約簽訂,規定俄人在新疆及蘭州至嘉峪關皆可貿易,通商之初暫免納稅,俄貨入口,驗票放行。1890年10月,西安至肅州電報線架成,長2900余裏。費工料銀20萬兩。 1904年重修肅州城鼓樓。2.聞家圈起義。辛亥革命前夕,清政府的黑暗腐敗以及喪權辱國的對外政策,激起了人民越來越多的反抗。河西地區廣大農民深受苛捐雜稅,抓兵派差之苦,革命情緒以觸即發。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發生後,各省紛紛響應。冬,革命黨人祁得隆以行醫為名,在酒泉,金塔等地,積極組織聯絡革命行動,並在酒泉組織了四。五百人的隊伍,以懷茂聞家圈為據點,訓練軍隊,制造火藥,兵器,預定於臘月三十[1912年2月17日]五更起義,響應辛亥革命,合攻酒泉城。結果事泄,遭清軍鎮壓,被殺百余人,祁得隆於方家屯莊附近壯烈犧牲。3.紅軍浴血奮戰出祁連。民國26年[1937]2月,西路軍轉入祁連山中,國民黨調遣酒泉縣的三個民團,配合馬步康部在高臺紅崖子和沿祁連山壹帶阻擊紅軍西進,還令酒泉商團隨馬軍到安西,石包城等地追擊紅軍。西路軍左支隊走出祁連山,休整蘑菇臺。攻安西城失利,於王家莊突圍,又苦戰紅柳園後,進入新疆。4.和平解放河西。1949年8月25日蘭州解放後,第壹野戰軍二兵團沿甘新公路追擊河西走廊之敵,陸續解放沿線城,並成立各級軍事管制委員會。

重新研究河西走廊的歷史,我們不但要認識到河西走廊位置的重要性,也要看到河西走廊歷史上是我國多民族交融的地區,這也是當地多民族混雜的歷史原因。學習歷史,既要溫故而知新,也要從中汲取經驗和教訓。良好的民族關系,既有利於河西走廊地區的繁榮,也有利於我國西部邊陲的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