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擴大知識面
秦簡是戰國時期(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和後秦時期秦國遺留下來的竹簡的總稱。中國古代戰國、秦朝時期,主要用竹簡書寫,現在還沒有紙。秦簡的發現在秦史研究,尤其是秦法研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考古發現
1975年底,考古人員在湖北省雲夢縣。
戰國末期至公元前3世紀晚期秦墓發掘過程中,11號墓共發現竹簡1100余枚,4號墓發現木簡2枚。
TombNo的主人。11是壹個地方小官,擔任過與司法相關的職務。墓中出土的簡牘中有壹些秦律的手抄本(包括田法、穩園法、蒼法、生效法等各種法律中的壹些規定。)、秦法問答釋疑、各種獄政文書和綱領匯編(原標題)、南郡長下縣令的文件(原標題)、秦昭元年(公元前306年)至秦始皇三十年(公元前265438+公元前07年)國家和墓主家族的大事年表、格言、腳本、關於報時的兩個迷信禁忌<日書>。這個墓葬於秦朝(始皇三十年),但公布的簡書很多很可能是戰國末期的手稿。四號墓的木簡是家書,從內容上看,是戰國末期的。
在臥虎地秦墓發掘之前,在鄰近地區1972-1號墓中曾發掘出壹座墓葬形制和隨葬品與臥虎地秦墓相似的墓葬。在墓中發現了壹塊帶有陪葬品的木簡。發掘者將此墓定為西漢墓。睡虎地秦墓發掘後,有人認為應該是秦墓。
裏耶秦簡
2002年在湘西裏耶古城出土的36000枚秦簡,近日已經清理完畢,正進入脫水脫色保護的最後階段。秦簡的保護工作將於2005年底完成。湖南省考古研究所所長袁23日表示,裏耶秦簡中有上千枚無字簡牘,但這些無字簡牘仍有很高的研究價值。清理後的裏耶秦簡保存在湖南省考古研究所的倉庫裏。元介紹,對於出土的竹簡來說,清理只是第壹步。由於秦簡多為木質,清洗後用藥水浸泡,以防黴變蟲蛀,這些秦簡經過脫色脫水處理。竹簡脫色後,會顯現出竹簡本來的顏色,文字資料可以留下。要長期保存這些簡牘,最重要的是脫水,這也是簡牘保存的最大難點。
負責裏耶秦簡發掘清理工作的副研究員說,裏耶古城出土的簡牘約有20萬字,字體屬古裏耶,內容多為官方檔案,涉及當時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各個層面,極大地增加和豐富了秦代的歷史文獻檔案。北京大學考古文化研究院院長高崇文認為,裏耶秦簡對研究秦統壹和秦文化傳播具有重要意義,也是研究秦代地方政權的標本。
與此同時,考古專家驚訝地發現,在36000枚秦簡中,竟然有成千上萬枚無字竹簡。袁解釋說,這可能是由於當時竹簡上沒有文字,或者秦簡上的文字脫落,但工作人員可以利用這些無字竹簡做“物理實驗”,進行科學分析,為全面研究秦簡提供重要資料。裏耶秦簡於2002年6、7月間在湘西龍山縣裏耶古城的壹口古井中出土。這些埋藏了2200多年的秦簡,年代從秦二十五年到秦二世元年,詳細記錄到月、日長達十余年。在此之前,中國古代正史中關於秦朝的記載不足1000字。專家認為,裏耶秦簡是壹部極其重要的百科全書式的日記記錄,是繼兵馬俑之後,秦代又壹驚人的考古發現,蘊含著巨大的學術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