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冰片的藥理作用

冰片的藥理作用

古籍摘要

1.《新修本草》:“主心腹邪氣,風濕積聚,耳聾,明目,去目赤膚翳。”

2.《本草綱目》:“療喉痹、腦痛、鼻瘜、齒痛、傷寒舌出、小兒痘陷。通諸竅,散郁火。”

3.《醫林纂要》:“冰片主散郁火,能透骨熱,治驚癇、痰迷、喉痹,舌脹、牙痛、耳聾、鼻息、目赤浮翳、痘毒內陷、殺蟲、痔瘡、催生,性走而不守,亦能生肌止痛 。然散而易竭,是終歸陰寒也。”

冰片性質

冰片為無色透明或白色半透明的片狀松脆結晶;氣清香,味辛、涼;

具揮發性,易升華,點燃發生濃煙,並有帶光的火焰。

本品在乙醇、氯仿、汽油或乙醚中易溶,在水中幾乎不溶。

右旋龍腦熔點為208℃,沸點212℃,左旋龍腦熔點為204℃,沸點210℃。

龍腦冰片:又名:龍腦(《別錄》),腦子(《海上方》),龍腦(《本草圖經》),梅花腦子(《小兒藥證直訣》),梅花片腦(《夷堅誌》),片腦

(《壽域神方》),梅花腦、冰片腦(《綱目》),梅片、梅冰。為龍腦香樹脂的加工品。呈半透明塊狀、片狀或顆粒狀結晶,直徑1~7毫米,厚約1毫米,類白色至淡灰棕色。氣清香,昧清涼,嚼之則慢慢溶化。微量升華後,在顯微鏡下觀察,其結晶為棒狀或多角形。燃燒時無黑煙或微有黑煙。以片大而薄、色潔白、質松、氣清香純正者為佳。 主產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等地。

產於上海、天津、南京、廣州等地。

另有菊科植物艾納香的葉提取的結晶,習稱艾片。在商品中亦作為冰片之壹種。

性味

辛苦,涼。

①《唐本草》:味辛苦,微寒。

②《海藥本草》:味苦辛,微溫,無毒。

③張元素:熱。

④《本經逢原》:辛苦,溫,有毒。

歸經

入心、肝經。

①《綱目》:肺、心、脾。

②《雷公炮制藥性解》:入肺、肝二經。

作用

冰片味辛、苦,微寒;歸心、肝、肺經;清香宣散,具有開竅醒神,清熱散毒,明目退翳的功效,主治熱病高熱神昏,中風痰厥驚癇,暑濕蒙蔽清竅,喉痹耳聾,口瘡齒腫,瘡癰疳痔,目赤腫痛,翳膜遮睛 。

凡痰火郁閉,喉痹音啞,或火熱壅滯,口瘡齒腫者,冰片可與朱砂、硼砂、玄明粉配伍吹搽患處,以散火解毒。

熱閉神昏者,冰片可與麝香、牛黃、黃連、郁金等配伍,以清熱開竅。

暴發火眼,或翳膜胬肉者,冰片可與爐甘石、玄明粉、硼砂配伍,為末點眼。

1、冰片治時疾發豌豆瘡及赤瘡子未透,心煩狂躁,氣喘,妄語:冰片壹錢。細研,旋滴豬心血和丸,如雞頭肉大。每服壹丸,紫草湯下,少時心神便定,得睡,瘡復發透,依常將息取安。(《經驗後方》)

2、冰片治伏熱在心,昏瞀不省,或悮服熱藥,搐熱冒昧不知人,及瘡疹倒靨黑陷:生冰片(研)半字或壹字。取新殺豬心壹個,取心中血同研作大丸,用新汲水少許化下,未省再服;如瘡疹陷伏者,溫酒化下。(《小兒藥證直訣》)

3、冰片治急中風目瞑牙噤,不能下藥:天南星(生搗為細末)、冰片(別研)。上二味,各等分,重研細,以中指點散子,揩齒三、二十次在大牙左右,其口自開,始得下藥。患者只使壹字至半錢匕。(《聖濟總錄》開關散)

4、治酒皶鼻,赤皰註上面臉者:腦子,真酥調塗敷。(《海上方》)

5、冰片治牙齒疼痛:冰片、朱砂。末,各少許揩之。(《瀕湖集簡方》)

6、冰片治傷寒舌出過寸者:冰片半分,為末,摻之。(《夷堅誌》)

7、冰片治頭目風熱上攻:冰片末半兩,南蓬砂末壹兩。頻搐兩鼻。(《禦藥院方》)

8、冰片治咽喉口齒新久腫痛,及久嗽痰火咽啞作痛:冰片五分,朱砂六分,玄明粉、硼砂各五錢。***研極細末,吹搽患上,甚者日搽五、六次。(《外科正宗》冰硼散)

9、冰片治眼赤痛,卒生浮白翳:冰片壹分,雄雀糞壹分。上件藥,研如粉,以人乳汁壹合,相合,調勻成膏,每以銅箸取少許點之。(《聖惠方》龍腦膏)

10、治鼻中息肉垂下者:片腦點之。(《瀕湖集簡方》)

11、冰片治燙、燒傷:冰片10克,銀朱5克,香油100毫升。先將香油倒入鋁鍋熬開,後把銀朱、冰片放入,加熱成紅褐色,即成膏。將創面消毒後塗抹,壹天壹次。(遼寧《中草藥新醫療法資料選編》)

12、治頭腦疼痛:冰片壹錢,紙卷作拈,燒煙熏鼻,吐出痰誕即愈。(《壽域神方》)

13、冰片治風熱喉痹:燈心壹錢,黃柏五分(並燒存性),白礬七分(煆過),冰片三分。為末。每以壹、二分吹患處。(《瀕湖集簡方》)

14、治口瘡咽燥:冰片三錢,黃柏三兩。為末,蜜丸梧子大,每麥門冬湯下十丸。(《摘元方》)

15、冰片治內外痔瘡:冰片壹、二分,蔥汁化搽之。(《簡便單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