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劉亮傳文言文閱讀答案

劉亮傳文言文閱讀答案

1. 蒲松齡《聊齋誌異任秀》的文言文閱讀及答案

選文

蒲留仙先生《聊齋誌異》,用筆精簡,寓意處全無跡相,蓋脫胎於諸子,非僅抗於左史、龍門①也。相傳先生居鄉裏,落拓無偶,性尤怪僻,為村中童子師,食貧自給,不求於人。作此書時,每臨晨攜壹大磁罌②,中貯苦茗,具淡巴菇③壹包,置行人大道旁,下陳蘆襯,坐於上,煙茗置身畔。見行道者過,必強執與語,搜奇說異,隨人所知;渴則飲以茗,或奉以煙,必令暢談乃已。偶聞壹事,歸而粉飾之。如是二十余年,此書方告蕆④。故筆法超絕。 (鄒弢《三借廬筆談》)

註釋

(1)[左史、龍門]指左丘明和司馬遷。左丘明著《左傳》,司馬遷生於龍門。②[罌(yīng)]大腹小口的瓶或罐子。③[淡巴菇]煙草的舊音譯名。④[蕆(chǎn)]完成。

練習

1、解釋文中帶點的詞。

居( ) 於( ) 置( )

語( ) 是( ) 方( )

2、比較下列各組詞的不同意義。

①為 為村中童子師( ) ②故 故筆法超絕( )

凡為足下道者( ) 溫故而知新( )

3、用文的話概述《聊齋誌異》的特點:

4蒲松齡“筆法超絕”的原因是什麽?

閱讀提示

本文敘述了蒲松齡先生寫《聊齋誌異》時搜集素材的故事。

答案:1。在; 向; 放置; 動詞,說話; 這樣;才

2.為:擔任,動詞;

向,介詞。

故:所以,副詞;

舊的(知識),名詞。

3.用筆精簡,寓意處全無跡相,蓋脫胎於諸子,非僅抗於左史、龍門也

4.長期大量的從民間搜集整理素材

譯文

蒲松齡在作此書的時候,每天攜帶壹個大瓷器,裏面裝滿濃茶,並帶壹包煙草,放在行人路過的大道旁,下面用蘆席墊著,他自己坐在上面,將煙草擺在席子旁邊。見到走路的人經過,必定要拉住(他),和他說話。搜集奇異(的故事),講說離奇(的事情)。隨便(經過的)人們知道什麽(都可以);(路人)渴了,則恭恭敬敬地請人喝茶,或恭敬地奉上煙草,壹定要使路人盡興方才讓其停止。偶然聽到某壹件事,回家以後就加以粉飾加工。像這樣經歷了二十余年,《聊齋誌異》這本書才告完成。

2. 廣陵散絕 鄭人買履 初壹配套教材 課外文言文閱讀 答案

原文:鄭人有欲買履者,先自度(duó)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歸取之。及反,市罷,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試之以足? ”曰:“寧信度,無自信也。”

譯文:有壹個想買鞋子的鄭國人,他先量好自己的腳的尺碼,然後把它放在了自己的座位上。到了集市,他忘記帶量好的尺碼。他拿到了鞋子,才說:“我忘記了帶量好的尺碼。”於是返回去取尺碼。等到他返回來的時候,集市已經散了,賣鞋的也走了,他最終沒買到鞋。 有人問:“妳為何不用腳試試鞋呢?” 他回答說:“我寧願相信量好的尺碼,也不相信自己的腳。”

鄭人買履,既是壹個成語,又是壹個典故,更是壹寓言,說的是鄭國人因過於相信“尺度”,造成買不到鞋子的故事。它告訴人們,遇事要實事求是,要會靈活變通,不要死守教條。

廣陵散絕

[原文]

嵇中散臨刑東市,神氣不變,索琴彈之,奏《廣陵散》。曲終,曰:“袁孝尼嘗請學此散,吾靳固不與。《廣陵散》於今絕矣!”太學生三千上書,請以為師,不許。文王亦尋悔焉。

[譯文]

中散大夫嵇康在東市將要被處死,他神色不變,索討古琴來彈奏,彈奏的是壹曲《廣陵散》。彈奏完畢,(嵇康)說:“袁準曾經請求學習這首曲子,我十分吝嗇,不肯傳授給他。從此以後,《廣陵散》就成了絕響啊!”(當時)有三千太學生上書,請求以嵇康為老師(想用這種方法來救嵇康),(朝廷)不允許。(嵇康被殺後)不久,文王司馬昭也後悔了。

3. 柳晟,河中解人

柳晟,河中解人。六世祖敏,仕後周為太子太保。父潭,尚和政公主,官太仆卿。晟年十二,居父喪,為聞孝。代宗養宮中,使與太子諸王受學於吳大瓘並子通玄,率十日輒上所學。既長,詔大瓘等即家教授。拜檢校太常卿。

德宗立,晟親信用事。朱泚反,從帝至奉天,自請入京師說賊黨以攜沮之,帝壯其誌,得遣。泚將右將軍郭常、左將軍張光晟皆晟雅故,晟出密詔,陳禍福逆順,常奉詔受命,約自拔歸。要籍朱既昌告其謀,泚捕系晟及常外獄,晟夜半坎垣毀械而亡,斷發為浮屠,間歸奉天,帝見,為流涕。乘輿還京師,擢原王府長史。吳通玄得罪,晟上書理其辜,其弟止曰:「天子方怒,無詒悔!」不聽。凡三上書,帝意解,通玄得減死。

晟累遷將作少監,以護作崇陵,封河東縣子,授山南西道節度使。府兵討劉辟還,未叩城,復詔戍梓州,軍曹怒,脅監軍謀變。晟聞,疾驅入勞士卒,既而問曰:「若等何為成功?」曰:「誅驕不受命者。」晟曰:「若知劉辟得罪天子而誅之,奈何復欲使後人誅若等耶?」士皆免胄拜,從所徙。入為將作監。使回鶻,奉冊立可汗,逆謂曰:「屬聞可汗無禮自大,去信自強。夫禮信不能為,何足奉中國乎?」可汗諸貴人愕然駭,皆跪伏成禮。還為左金吾衛大將軍,爵為公。卒,年六十九,詔從官臨吊,贈太子少保。

晟敏於辯,下士樂施,唯自興元入朝,貢獻不如詔,為禦史中丞盧坦所劾,憲宗以其賢,置弗暴雲。

4. 文言文閱讀.李安民,蘭陵承人也.閱讀答案

李安民,南朝宋蘭陵承人,父親李欽之,是殿中將軍,補薛令。大戰數百場,戰功卓著。官至常侍、太守如故,死後封侯。

李安民,是蘭陵承地人。祖父名嶷,曾任衛軍參軍。父名欽之,曾任殿中將軍,補為薛縣縣令。安民隨著父親到縣裹,元嘉二十七年陷在北虜中,他帶著部下自救,回到南方。太初時,讓安民領支軍。他投降了正義軍隊,板令他為建威將軍,補為魯爽的左軍。到魯爽反叛時,安民逃回京城,授予他領軍行參軍,又升為左衛殿中將軍。大明年間北虜侵犯徐、兗,任安民為建威府司馬、無鹽縣縣令。任殿中將軍,帶領軍隊去討伐漠川壹帶互相攻打的賊寇。

5. 郝景春傳文言文閱讀答案

譯文供參考:

郝景春,字和滿,江都人。鄉試中舉,授鹽城教諭,因犯過失而罷職歸家。啟任陜西苑馬寺萬守監錄事,後調為黃州照磨,代理黃安縣事。到任剛三日,農民義軍突然來攻城,景春等堅守八天八夜,義軍撤走。

崇禎十壹年(1638),升任房縣知縣。農民起義軍領袖羅汝才率九營之眾向熊文燦請降,文燦同意受降,而汝才又猶豫起來。景春單騎至義軍兵營去勸說,並與汝才及其同黨白貴、黑雲祥歃血為盟。汝才到文燦軍門投降,而所部諸營分駐於竹奚谷、保康、上津,自己與貴、雲祥駐於房縣城郊。當時,鄖陽各縣城墻都被破壞,只有房縣有賴於景春安撫,大體上可以防守。然義軍雜處其間,居民日夜不安。景春與主簿朱邦聞、守備楊道選壹方面修理防禦工事,壹方面與義軍諸營和睦相處。

崇禎十二年(1639)五月,張獻忠在谷城舉兵反明,約汝才壹同行動。景春子郝鳴鑾還是生員,有萬夫不敵之勇,他對其父說:“房縣城為敵攻擊目標,僅疲憊瘦弱的士兵不過二百人,城何以守住?”便穿上鎧甲去見汝才說“:妳難道不念曾與我父親燒香盟誓之言嗎?希望妳慎重,不要與張獻忠壹同作亂。”汝才假意允諾。鳴鑾察覺出汝才的允諾並非真心誠意,回來與道選領兵登城防守,而獻忠所遣前鋒已至城下。鳴鑾等斬義軍將領上天龍,遣使向熊文燦求援,去了十四次,都未見到文燦。

不久,義軍大隊人馬至房縣城下,獻忠兵打白旗,汝才的隊伍打紅旗。忽然兩軍合在壹起並力圍攻。義軍將領白貴、黑雲祥向城上高呼:“把城讓給我們,保證無事。”獻忠又令張大經來勸降。景春在城上大罵,鳴鑾且守且戰,堅持了五天五夜。義軍損失不少,獻忠左足受傷,其心愛戰馬也被殺死。守軍指揮張三錫開北門放汝才入城,城被攻破,道選在巷戰中犧牲。大經促使汝才勸景春投降,景春不肯。又問他府庫財物何在,景春厲聲道“:庫藏若還有財物,妳們也破不了城!”義軍殺壹典史、壹守備來恐嚇他,景春終不屈服,與其子鳴鑾壹道被殺。其仆陳宜和朱邦聞壹家都死。朝廷聞知,贈景春尚寶少卿,建祠奉祀,後又改贈太仆寺少卿。

6. 王復傳文言文閱讀答案

王復,字初陽,固安人。正統七年(1442)考中進士。授予刑科給事中。聲音洪亮,容貌壯美,善於陳述自己的想法上奏。提升為通政參議。也先侵犯京師,邀約大臣出去迎接上皇。眾人不敢前去,王復請求出行。於是升遷為右通政,代理禮部侍郎,與中書舍人趙榮偕同前往。敵人露出刀刃夾道威脅他們,王復等人不為此而恐懼。返回後仍擔任通政事務,再升遷為通政使。

成化元年(1465),延綏總兵官房能上奏追趕襲擊河套部眾,皇帝降旨獎勵犒勞。王復認為七百裏奔赴作戰不恰當,並擔心因企求意外成功而挑起爭端,請敕令告誡曉諭,皇帝認為他說得對。晉升為尚書。

錦衣千戶陳玨,本來是畫工。到去世時,侄子陳錫請求繼承百戶。王復說:“世襲雖然是先帝的命令,然而不是戰功,應不許可。”於是停止。

毛裏孩侵擾邊境,皇帝命令王復出京巡視陜西的邊疆守備。從延綏到甘肅,觀察地勢,進言說:“延綏東起黃河岸邊,西至定邊營,縈繞二千多裏。險要關口全在內地,而境外並無屏障,只憑墩堡來防守。軍隊反而駐紮在裏面,老百姓卻居住在外面。敵人壹旦入境,官軍還沒有行動,老百姓已經被掠奪完了。再加上西南抵達慶陽,相隔五百多裏,烽火不能連接,寇賊到了,老百姓還不知道。請遷移府谷、響水等十九個堡壘,置於接近邊疆的重要之地。而從安邊營至慶陽,從定邊營至環州,每二十裏築墩臺壹個,***計三十四個。隨著地勢修建壕溝和城墻,以求聲息相聞,易於防守抵禦。”奏章呈上去後,皇帝都聽從了他的建議。

改派王復到工部。王復嚴格遵守法令制度,聲名超過在兵部。當時中官請求修築皇城西北面的回廊,王復提議放緩這件事。給事中高斐也說災害頻繁,不宜役使萬人作無益的事情。皇帝都不許可。中官率領騰驤四衛軍的,請求發給棉上衣和鞋褲。王復堅持不許可,說:“朝廷制造這些東西,本來是給出征的士兵,使得即日出發,不用煩勞去縫制。京軍則每年供給冬衣的布和棉花,這是已成的制度,怎能改變?”大應法王割實巴去世,中官請求建寺造塔。王復說:“大慈法王都只建了塔,沒有建造寺廟。現在不應該創立這個制度。”於是只是命令建塔,還是派遣四千名士兵供其役使。

王復喜歡古籍愛好學習,遵守廉潔約束的準則,跟人相交沒有城府,當官識大體,在工部任職十二年,碰上災害變異,諫官說他衰老,王復請求退休。皇帝不許。過了兩個月,諫官又彈劾王復。皇帝於是傳旨,命令他辭官歸鄉。死後,被贈予太子太保,謐號莊簡。

7. 文言文王璨,王羲之的翻譯及答案(閱讀風暴

晉王羲之,字逸少,曠子也。七歲善書,十二見前代《筆說》於其父枕中, 竊而讀之。父曰:‘爾何來竊吾所秘’羲之笑而不答。母曰:‘爾看《用筆法》, 父見其小,恐不能秘之。’語羲之曰:‘待爾成人,吾授也。’羲之拜請,今而 用之,使待成人,恐蔽兒之幼令也。父喜,遂與之。不盈期月,書便大進。衛夫 人見,語太常王策曰:‘此兒必見《用筆訣》,近見其書,便有老成之智。’流 涕曰:‘此子必蔽吾名。’晉帝時祭北郊,更祝版,工人削之,筆入木三分。”

晉代王羲之,字逸少,是王曠的兒子。七歲就擅長書法,十二歲時在父親的枕中看到古代的《筆說》,就偷來讀。父親(發現後)問:“妳為什麽偷我秘籍?”王羲之笑而不答。母親說:“妳看《筆說》。”父親見他小,怕他不能守住秘密。就對王羲之說:“等妳長大成人後,我傳授給妳。”王羲之誠懇的請求父親:“現在就給我用吧。倘使等到我成人,恐怕會埋沒幼年的才華。”父親很高興,於是就給了他。不到壹個月,書法便大有長進。衛夫人見了後,對擔任太常官的王策說:“羲之壹定是看了《筆說》,最近看他的書法,已有了老成智慧。”淚流滿面地說:“這孩子壹定會比我還有名。”晉帝時,朝廷在北郊舉行祭祀大典,更換祝版時,工人削去他的字,滲入木板三分.

8. 潘蕃字廷芳文言文閱讀答案

鍾蕃(1438年-1516年),字廷芳,又稱潘蕃,浙江承宣布政使司嘉興府崇德縣(今浙江省桐鄉縣)人,明朝兩廣總督、四川巡撫、左都禦史。

潘蕃早年冒姓鍾,後改之。成化二年,登進士,授刑部主事,歷任郎中。雲南鎮守中官錢能被巡撫王恕彈劾,潘蕃奉命調查。之後出任安慶府知府,改鄖陽府知府。後累升至山東布政使、湖廣布政使。弘治九年,以右副都禦史巡撫四川,並兼提督松潘軍務。後改南京兵部右侍郎,再換為刑部右侍郎。弘治十四年,晉升右都禦史,總督兩廣。後論功升左都禦史,平定歸善劇賊古三仔、唐大鬢等。正德三年,因得罪劉瑾被謫戍肅州。六年後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