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我國在食用菌栽培方面的文獻記載有哪些?

我國在食用菌栽培方面的文獻記載有哪些?

我國的早期歷史文獻中,也記述了關於食用菌的栽培。2000多年前的《呂氏春秋》中,就載有“味之美者,越駱之菌”。

南北朝時期賈思勰的《齊民要術》“素食篇”中詳細介紹了木耳菹的做法。

唐代蘇恭等人著的《唐本草註》中記載了“煮漿粥安諸木上,以草覆之,即生蕈爾”的原始木耳栽培的方法。

韓鄂編的《四時纂要》中,則比較詳細地敘述了用爛構木及樹葉埋在畦床上栽培構菌的方法:

用爛構木及葉埋於地中,常澆以米泔水,經兩三天即可長出構菌;或於畦中施爛糞,取六七尺的構木段,截斷捶碎,均勻地撒於畦中,覆土。常澆水保持濕潤。見有小菌長出,用耙背推碎。再長出小菌,再推碎。如此反復三次,即可長出大菌,可以采食了。

《四時纂要》還對菌的種植、管理、采收、於藏以及菌的有無毒性,能否食用,作了具體敘述。段成式寫的《酉陽雜俎》中,有關於竹蓀的描述。並說它只有帝王才能享用。

在記載大型真菌的許多古籍之中,比較重要的是:宋代《菌譜》描述了食用菌11種;明代《廣菌譜》描述了食用菌19種;清代《吳蕈譜》描述了26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