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北京香山公園景點介紹2022

北京香山公園景點介紹2022

北京香山公園是壹處有著悠久歷史文化底蘊的公園,並且這裏風景優美,環境清幽,空氣清新,是壹座具有山林特色的皇家園林,這裏景點景觀眾多,是壹處休閑觀光,旅遊度假的勝地,是非常值得遊玩的。

基本介紹

香山公園,位於北京市海澱區買賣街40號,北京市區西北郊,占地188公頃,是壹座具有山林特色的皇家園林。早在元、明、清時,皇家就在香山營建離宮別院,每逢夏秋時節皇帝都要到此狩獵納涼。鹹豐十年(1860年)和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先後兩次被英法聯軍、八國聯軍焚毀,1956年開辟為人民公園。香山公園有香山寺、洪光寺、雙清別墅等著名旅遊景點。

香山公園於1993年被評為首都文明單位,2001年被國家旅遊局評為AAAA景區,2002年被評為首批北京市精品公園,2004年通過ISO9001國際質量管理體系和ISO14001國際環境管理體系認證。

“香山”的得名,歷史文獻中有兩種說法。其中第壹種說法來自於民間,據說早年間香山上曾栽種有大面積的杏花,每年花期壹到,這裏便花香濃郁,故而得名。其二則是來自《香山永安寺記》,這裏面講到山中有壹塊大石頭,其形狀和寺廟裏燒香的香爐很像,因此這座山便因香爐形狀的石頭而得名。

景點景觀

香山靜宜園是清代時著名的“三山五園”之中的壹山壹園,但後來被英法聯軍燒毀,其修復工程主要參考清代宮廷畫家張若澄的《靜宜園二十八景圖》。其二十八景為:勤政殿、麗矚樓、綠雲舫、虛朗齋、瓔珞巖、翠微亭、青未了、馴鹿坡、蟾蜍峰、棲雲樓、知樂濠、香山寺、聽法松、來青軒、唳霜臬、香巖室、霞標蹬、玉乳泉、絢秋林、雨香館、芙蓉坪、_陽阿、棲月崖、重翠崦、香霧窟、玉華岫、森玉笏、隔雲鐘。

香爐峰

香爐峰至高點海拔557米,香山公園最高處,因其地勢陡峭,登攀困難而俗稱“鬼見愁”。香山公園先後在頂峰建起三個有特色的亭子。“重陽閣”意在九九重陽登之可望京城。“踏雲亭”因秋雨後,春雨前縷縷雲絲穿行亭內外,猶如踏雲壹般而得名,“紫煙亭”因晨夕之際的薄霧淡淡如紫色雲靄,時隱時現,頗有日照香爐生紫煙的味道而得名。

玉華岫

玉華岫位於香山中麓,為靜宜園二十八景之壹,建於清乾隆十年(1745年),於鹹豐十年(1860年)遭到英法聯軍焚毀。1999年公園按照原貌在原址上進行復建後,正式對遊客開放。

洪光寺

洪光寺,始建於明成化四年(1468年),太監鄭同建洪光寺。鄭同原籍高麗,奉李氏國王命入華,進宮侍奉宣宗。他曾代表成化皇帝出使高麗,在金剛山見千佛繞毗盧之式,回來後就在香山建洪光寺供奉,表裏千佛,各座金蓮。乾隆十二年(1747年)洪光寺內香巖室納為靜宜園二十八景之壹。其正殿內額日:香巖凈域。現建築為明國時期修建,不對外開放。

香山寺

香山寺位於雙清別墅上方,始建於金大定二十六年(1186年),原是西山壹帶歷史悠久的規模最大的寺廟,舊名永安寺,亦稱甘露寺,元、明、清時都曾擴建修葺。此座文化、藝術價值極高的古廟,被英法聯軍、八國聯軍先後兩次洗劫壹空,僅存正殿前的石屏、石坊柱、石階、石礎,唯寺內的娑羅樹歌碑、聽法松、寺前的知樂濠等尚保存完好。石屏雕刻:東面,中間金剛經;左為心經;右為觀音經;西面,乾隆禦筆燃燈古佛、觀音、普賢像,並刻有禦制贊語。石屏聯為"智境光圓宏六度,心蓮香遠演三乘"。

雙清別墅

雙清別墅地處香山南麓的半山腰處,“雙清”二字是清代乾隆皇帝根據院內兩股清泉而命名。1920年,教育家熊希齡先生在香山創建“慈幼院”,將此處辟為私人宅邸,更名為雙清別墅。雙清別墅展覽***分“毛澤東在雙清”和“毛澤東在雙清活動陳列”兩大部分。第壹部分是實物陳列展覽,按歷史原貌展現了毛澤東當年在雙清別墅生活、工作的情形。第二部分是圖文陳列展覽,內容分為從西柏坡到北平香山;毛澤東在雙清;領袖生活在香山三個部分。

香山飯店

香山飯店原址為清代皇家園林之壹的靜宜園中的乾隆行宮——虛朗齋,1957年4月27日,北京市園林局和市飯店聯合辦公室***同籌備,修繕房屋及修建附屬用房,從1957年7月16日飯店開業持續至1976年停業。1980年4月,由北京市第壹服務局獨家投資5800萬元人民幣的香山飯店破土動工,由國際著名建築師貝聿銘設計,占地31000余平方米,建築面積38000余平方米,1983年4月1日正式全面開業。

翠微亭

翠微亭位於靜翠湖南側,為靜宜園二十八景之壹,始建於乾隆十年(1745年),因其地處古樹、綠蔭、溝壑、山巖之間,又與來青軒、蟾蜍峰、清音亭等名勝毗鄰,故有“翠微”之稱。此處古木森列,乾隆皇帝曾描繪此景“入夏千章綠蔭,禽聲上下”

東宮門

東宮門為香山公園之正門,坐西朝東,兩側有銅獅。乾隆所題“靜宜園”赤金大字匾額懸在門檐上。在清代時,東宮門前原有城關兩座,城關南額曰“松扉”,北額曰“蘿幄”。進城關,還有東西兩座牌坊。東牌坊額曰“芝廛”、曰“煙壑”;西牌坊額曰“雲衢”、曰“蘭阪”。過牌坊為壹石橋,橋下有壹條月河。現在,東宮門外石橋和月河尚有跡可尋,牌坊、城關則蕩然無存。

勤政殿

勤政殿位於公園東門內,始建於清乾隆十年(1745年)。勤政殿是清代皇帝在香山靜宜園駐蹕期間,處理朝政和接見王宮大臣的場所,是靜宜園二十八景的首景。勤政殿於鹹豐十年(1860年)被英法聯軍焚毀,僅存殿基。公園於2002年在原址上進行復建,2003年7月竣工。勤政殿是香山公園最具皇家特色的標誌性建築,殿外牌匾為乾隆皇帝禦筆題寫。

知松園

知松園位於南北主要遊覽幹道西側,占地2公頃,是1987年新辟建的景區。景區內壹、二級古松柏100余株。在景區之東立寬1.5米,長2.5米,高5.5米巨石壹塊,正面書直徑為0.8米的“知松園”三字,石背錄陳毅詩“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欲知松高節,待到雪化時”。知松取意於《論語·子罕》“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雕也”。景區內有古松同琉璃塔形成借景,命名為“瓊松塔影”。

昭廟

昭廟是靜宜園時別垣二景之壹,昭廟全稱宗鏡大昭之廟,始建於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七月。它是為了迎接班禪六世來京向乾隆皇帝祝賀七十大壽而建的,故世稱之為班禪行宮。昭廟是壹座藏漢混合式的大型喇嘛廟,是仿六世班禪所居住的日喀則紮什倫布寺的形制而興建。昭廟先後遭到英法聯軍和八國聯軍焚毀。2012年9月,香山昭廟修繕(壹、二期)工程完工,向遊客開放廟前、白臺等部分景區。

琉璃塔

琉璃塔在香山公園宗鏡大昭之廟西部山腰,為該廟組成部分。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建,高約30米,七級八角密檐式。塔頂安黃色琉璃寶瓶和八條檐脊。塔底由八面張開的傘蓋承托,周飾漢白玉雕欄。最下層為石砌八角形塔基。層層檐端綴有銅鈴。

見心齋

見心齋位於公園內北門內西側,這裏是惟壹的壹處保存較好的古跡,始建於明嘉靖元年(1522),清嘉慶元年(1796)重修。傳說是皇帝鑒證大臣是否對他忠心的地方,故名見心齋。院內半圓形水池三面環以圍廊彩畫,正殿見心齋正對知魚亭,齋後為正凝堂。

碧雲寺

碧雲寺始建於元至順二年(1331年),原名碧雲庵,位於香山公園內的北面,全寺依山而建,坐西朝東,整個布局是以排列在中軸線上的六進院落為主體,南北各配壹組院落,占地4萬余平方米。第壹進院落是山門殿,殿內兩尊金剛力士塑像是佛教守護寺門的神將,俗稱哼哈二將。殿外兩側分列著鐘樓和鼓樓。第二進院落是彌勒佛殿,存有明代銅鑄彌勒佛像。第三進院落是大雄寶殿,是碧雲寺的正殿。殿內的塑像群反映的是佛祖釋迦牟尼講經說法的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