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班固筆下人物的壹生

班固筆下人物的壹生

班固出生於儒家家庭,從小受父親的教育和熏陶,九歲就能背誦散文。班固的父親班彪是當時有名的學者。很多人來拜他為師,或者和他討論知識。受父親的朋友和學者的影響,班固開闊了眼界,在學習上取得了很大的進步。晚年,班彪繼續潛心撰寫《史記》。受父親影響,班固開始關註中國事務。建武二十年(公元44年),王充到東都洛陽學習,拜見班彪。他欣賞班固的才華和抱負,認為班固將來壹定能完成撰寫漢書的重任。

隨著年齡的增長,班固開始對儒家的家庭教育感到不滿。為了深造,班固十六歲就進了洛陽太學。在這裏,他刻苦讀書,學習各種經典,無論儒家還是其他百家,他都能夠深入鉆研。同時他註重知識,不拘泥於老師的理論。他沒有停留在音、義、支的註釋上,而是要求經書義。這是他將來成長為壹代好歷史的極其重要的條件。在這裏,班固認識了崔巖、李玉和傅毅等壹批同學。因為班固寬容、隨和、平易近人,不為自己出眾的才華而驕傲,所以得到了同學和士林的稱贊。到班彪去世時,班固才二十三歲,卻有很高的文化修養和寫作能力。建武三十年(公元54年),班彪去世。由於父親去世後生活困難,班固不得不從北京遷回扶風安陵老家。從北京的官家淪落到村裏的平民身份,對很有上進心的班固是壹個沈重的打擊。但他並不氣餒,繼承父親未竟事業的決心沒有改變。班固認為父親寫了壹部分《史記·列傳》,內容不夠詳細,版面有待改進。沒寫的需要重新寫。於是,他在父親《史記》傳記的基礎上,開始利用家中豐富的書籍撰寫《漢書》,同時積極尋找機會做官。

永平元年(公元58年),漢明帝任命東平王劉滄為古將軍,並允許他挑選40名侍臣。班固覺得這是個做官的好機會。為了積極舉薦人才,展示自己的學識和才能,他寫了壹份奏折(《東平王蒼回憶錄》)。班固的推薦並不成功,但他推薦人才的建議大多被劉滄采納。永平五年(公元62年),正當班固在全力撰寫《漢書》的時候,有人向朝廷舉報班固“私習國史”,漢明帝下令扶風縣逮捕他。班固被關進京兆監獄,手稿也被官府查封。“私編國史”罪很嚴重。同縣人蘇朗曾被指偽造訃告。被捕入獄後,他很快被處決。面對這種嚴峻的形勢,全班都很緊張,害怕班固會耗盡運氣。班固的弟弟班超擔心班固被縣衙逼得無法招認,於是騎上快馬趕到洛陽,打算給漢明帝寫封信,為班固申冤。

班超騎馬經過華陰、潼關,趕到洛陽為班固申冤,引起漢明帝重視,專門召見班超核實情況。班超把兩代父兄在編撰歷史上幾十年的辛苦和推廣“漢德”的意圖都告訴了漢武帝,扶風郡守也把繳獲的文稿送到了京城。明帝讀了手稿,對班固的才華感到驚訝。他稱贊自己寫的手稿是壹部傑作,下令立即發行,並叫來了首都皇家學校的圖書部,使其成為蘭臺的歷史,掌管和校對皇家圖書。班固被尊為“蘭太令史”,受命與綏陽縣原知府陳宗、《孟頫》中的等人合作,編* * *東漢光武帝故事。班固和陳宗齊心協力,很快完成了《世祖傳》的修訂工作,得到了明帝的稱贊。由於班固在編纂祖先傳記方面的出色努力,他被提升為“郎”官(校書郎),負責整理皇家書籍。

班固續編《光武帝壹回史》,將東漢英雄、新城義軍、公孫述、* * *事跡寫成傳記,記載28條,使光武帝壹回的記載大體完整(即後世《東觀漢紀》的光武帝部分。《東關漢紀》是東漢的當代史。自明代以來,張帝、安迪、桓帝、靈帝、狄鹹等朝代均有續學,班固在其創建時期作出了重要貢獻,開了壹個好頭。)

班固到了京城後,他的哥哥班超和他的母親跟著他到了洛陽。因為家境貧寒,班超靠給政府復印文件為生。班固被漢明帝任命為郎官後,雖然官階較低,但與明帝相遇的機會增多,逐漸受到漢明帝的青睞。後來,明帝問起班超,他冒著生命危險去救班固。班固說了實話。明帝非常欣賞班超的勇氣和口才。他覺得沒被任命很可惜,就授予班超“藍帶靈石”的稱號。這期間,班固雖然地位低下,但卻使班固過上了相對穩定的生活。更重要的是,它使他能夠接觸和使用豐富的皇家書籍,為他日後完成《漢書》提供了重要條件。

班固在撰寫曾為君臣的光武帝事跡方面顯示出傑出的才華,受到漢明帝的賞識。鑒於班固想自己編修《漢書》的野心,漢明帝也希望班固進壹步弘揚“漢德”,特詔讓他繼續完成自己編寫的史書。班固私撰《漢書》並經詔書修改是壹個重大轉折,對《漢書》的完成是壹個強大的推動。從此,班固不僅有了相對穩定的生活,也有了禦書可用,而且有了明帝的遺囑,自己歷史的合法性得到了確認,再也不用害怕了。有了這些條件,班固開始潛心寫史,寫史進度大大加快。富宋冬都

東漢政權建立後,以洛陽為首都,到了明帝後疏浚護城河,修復城墻,重新整理行宮。但關中的老士紳們依然珍惜西漢長安都城的熱鬧景象,認為東漢建洛陽是錯誤的,希望朝廷遷回長安。班固認為洛陽更合適,不想遷都擾亂人心,於是寫了《二都賦》,贊美東都洛陽的規模制度之美,從禮儀角度贊美光武帝遷都洛陽、復興漢室的功績,宣揚立洛陽為都的適宜性,以此反駁關中人不合時宜的言論,澄清人們模糊的認識。

秦亡史考

永平十七年(74),漢明帝召見班固、賈逵、孟等人到雲龍門宮,討論《史記》中司馬遷的悼詞是否不妥。班固在法庭上指出了壹個錯誤。班固出宮後寫了《季芹論》,進壹步闡述了他對秦之死的認識,揭示了秦滅亡的歷史必然性。

堅定的誌向

永平十八年(75年),漢明帝駕崩,其子劉維繼位,即張寒。漢章帝對經學也很感興趣,所以班固更受重視,經常被帶入宮中跟皇帝學習。張皇帝每次出巡,總要班固陪同,並獻上詩詞歌賦招待。朝廷有重要大事,班固也被允許出席,參與大臣或大臣的討論。

班固雖為張皇帝所看重,認為其父子才氣橫溢,卻不能名滿天下。他已經40歲了,仍然不能被提升。他記得東方朔和楊雄曾在文章中抱怨他們趕不上蘇秦和張儀的時代,於是他開始寫《答客戲》這篇文章。文章以問答的形式,表達了他的苦悶和情感,從正面反駁了他的思想和抑郁,鼓勵自己堅定誌向,為既定目標而努力。全文構思巧妙,文筆優雅,說理深刻誠懇。

張皇帝看了之後,更加欣賞班固的才華,意識到班固長期生活在較低的職位上是不合理的,於是提拔他為玄武司馬。

在司馬相如《封禪》和楊雄《美信》的基礎上,班固還寫了描寫漢德的《典音》。班固在文章中系統評價了以四句為主的“二司馬”(司馬相如和司馬遷),形成了後來的四六句的雛形。

白湖依桐

建國四年(79)十壹月,易朗代表楊忠指出,當時由於經學流派泛濫,經學闡釋存在較大分歧,影響了經學的傳播和發展。他建議召集權威學者討論五經,對儒家經典的意義進行統治,就像西漢宣帝在石渠閣召集會議壹樣。

張采納了這壹建議,發函儒生討論五經異同,促進了儒學與占蔔神學的緊密結合。會議持續了壹個多月。班固以歷史學家的身份參加會議並做記錄。會議結束後,他根據張皇帝的旨意,將會議記錄整理成當時的經典集《白虎同德論》(《白虎依桐》),使的神性理論化、法典化。

最終韓曙

張寒開國七年(82年),班固基本完成了《漢書》的編寫,從永平元年(58年)開始歷時25年,實現了父子兩代人的願望。書中記述了從漢高祖到小平王莽被害這230年間十二位皇帝的事跡,包括《春秋》考證、表格、記載、列傳等壹百種。《漢書》出版後,受到當朝重視,學者爭相閱讀。班固對《漢書》的研究持續了很長時間,雖然得到了皇帝和壹些學者的贊賞,但也只是像蘭臺、校書郎、宣武司馬這樣的小官。所以班固也在等待建功立業的機會。北單於派使者向朝進貢,意欲親親,皇帝張質問百官。班固分析了漢朝的政治形勢,建議利用匈奴來提升漢德(即“匈奴和親咨”)。

漳河二年(88),漳河帝死,漢和帝即位。他才十歲,竇太後在朝廷,就把竇憲當助手,掌握了大權。竇憲很霸道,無視朝廷的法律。後來因為刺殺齊王殤之子常陸被捕入獄,竇憲請求率軍北上征匈奴以贖其死罪。當時的匈奴分為兩部分,南匈奴親漢,北匈奴反漢。就像南匈奴要求漢朝出兵討伐北匈奴壹樣。朝廷任命竇憲為騎輦將軍,吳金、耿丙為副,並從北洋軍五校、溧陽、應永、邊原十二郡、胡強丙派騎士出征邊疆。

永元元年(89),班固五十八歲。因為母親的葬禮,他辭職在家。班家歷來有處理邊境事務的經驗,所以班固也想通過邊境建功立業,博取功名,以施展才華。班固得知竇憲被任命為將軍,率軍攻打匈奴,決定投竇憲壹票,率軍北上攻打匈奴。被竇憲任命為中央警衛,參與軍事協商。竇憲、耿丙各領兵四千,南匈奴左谷王理世子領兵壹萬,從朔方吉魯塞(今內蒙古磴口縣西北哈薩克族峽谷口)出兵;南丹玉吞圖河率領壹萬余騎從伊曼谷(今內蒙古固陽縣)出兵;遼將軍與邊疆朝廷所屬騎八千,左騎從偏陽塞(固陽縣)發兵。第三路軍在卓謝山(阿爾泰山)會師。

竇憲命令副軍長潘燕和副軍長司馬庚逵率領壹萬多精兵在大山裏與北漢作戰,粉碎敵人。敵軍四散,可汗落荒而逃。竇憲全軍追擊,直到私渠渡海(烏蘇諾爾湖)。這次戰役,* * *打死王名下的士兵壹萬三千多人,繳獲馬、牛、羊、駱駝壹百多萬只,投降士兵八十壹個,前後二十多萬人。竇憲、耿秉隨後登上楊希嫣(今蒙古行愛山),去塞三千余裏,刻石建功於韓吉韋德,令中國禁軍班固題詞。班固寫了《嚴豐奔明山》,其中說,“王石Xi招納不孕之人,抑兇虐絕海外,立大功於世,封聖丘而建龍丘,使Xi帝載Xi甄世世代代。”然後他就去上課了。班都兩家有世交之誼。班固進入竇憲幕府後,主持筆墨之事,與竇憲更加親密。他寫了《竇將軍北伐頌》,歌頌竇憲北伐匈奴。

永元二年(公元90年),北匈奴單於太子傳話給竇憲,要他歸順漢,想在北京朝見他。竇憲派班固、閆亮帶領數百人出居延塞(今甘肅額濟納旗)迎敵。此時,南上書韓廷,建議趁機滅北,然後南北匈奴合並,歸漢。韓廷同意了,於是南可汗大敗,北可汗重傷而逃。班固等人到了私渠海,又折了回來。竇憲認為北可汗勢單力薄,想乘機將其徹底消滅。次年,竇憲率領精兵強將攻打金尾山,擊破北匈奴主力,斬首五千余人,生擒北漢太後,逃之夭夭,國亡。班固從竇憲征服匈奴後,進入竇憲幕府。此時的竇憲,因為平定匈奴有功,名聲大振,心腹眾多。他是唯壹決定官員進退的人,朝臣們敬畏有加,期待有加。尚書仆射鄭壽和樂惠,因他不滿而被迫相繼自殺。

永元四年(公元92年),竇憲圖謀謀反,被革職,回到封地後被迫自殺。班固與竇憲關系密切,因此受到牽連,被革職。洛陽荊靈與班固基有仇。竇憲被害後,荊靈趁機誣陷羅誌。班固被捕入獄,同年死於獄中,享年61歲。

何皇帝得知班固已死,便下詔譴責種下私怨的惡劣做法,將殺害班固的獄卒處死,以示謝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