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淩遲源於哪個朝代?

淩遲源於哪個朝代?

遼朝

/view/46380.html?wtp=tt#3

“淩遲”二字最早出現在《遼史·刑法誌》,指名為壹種肉刑的名目。這個名詞非常神秘,無疑的是漢人文字和草原民族契丹語的結合。

我們可以在前幾個朝代找到幾乎相同的名詞,不過第壹個字最常出現為阜字旁的“陵”;“陵”的意思為土丘;“遲”字則不能解讀為現代漢語的“遲到”,而是“逐漸鋪平”或“刮平”的動詞。具體而言,“陵遲”可以指為逐漸鋪平或刮平土丘,意即壹座墳堆,宗族的集體冢。不過,有些朝代的史篇記載具有象征意義:“陵”,斜坡或運河沿岸土堤,代表制度、律法,所有國體的劃定界限;“遲”,代表界限的下沈與崩塌。所以“淩遲”意味著衰落的起始,此時必須采取有效措施,以防制度的崩塌。因此,這個名詞和刑罰系統沒有直接關聯,壹直到遼代才用來指稱壹種肉刑。寫法上有些差異(人們發現有寫作“持”,而非“遲”),冰字旁的“淩”變得比阜字旁的“陵”常用。《宋史》中還同時采用兩種寫法,不過從元朝開始,只能找到第二種寫法,也就是冰字旁的“淩”,而且永遠只作為刑的解釋。古代的寫法只有在古籍出現,後來的人不再采用。從此“淩遲”只是肉刑的名字,少數博學多聞的人才會記起它從前的意義。

事情的經過究竟如何?非常肯定地,它原本是契丹語的壹種名詞,發音非常接近漢字的“淩遲”,它是契丹遼代政權下所使用的壹種肉刑,可能是利用小刀切割被縛的犯人。幾經考量之後,這個名詞就固定用來指稱遼代統治中國所施行的此種肉刑。

對於研究刑罰系統改革的中國學者而言,這種刑罰具有蠻族的血性,它的名詞晦澀難懂,雖然不屬於為“五刑”系統,但非常明確的具有漢人的字詞。然而,將人縛在木樁上刮殺、切割,不僅是蠻族地區或異國朝代的處決,淩遲手段愈來愈頻繁、系統化、蕭規曹隨,宋朝傳至元朝,明朝承續後,又傳至清朝。這幾個朝代的中國,如同草原民族建立的王朝壹樣,繼續將之傳承下去。施行各類淩遲之翹首,首推對抗蒙古大汗、後來成為明太祖的朱元璋,他頒布《大誥》,已以「淩遲」之刑懲罰各式犯罪,特別是官吏的貪汙,甚至無論財物數字如何微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