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贛南寧都縣為例。
○邱王
(江西贛州寧都中學歷史組341000)
摘要:客家傳統社會中的民間信仰是多樣且極為普遍的。探索客家社會的民間信仰是研究客家傳統社會的壹把鑰匙。漢帝信仰是客家人古老而特殊的民間信仰。研究漢帝信仰不僅可以進壹步了解和揭示客家地區民間信仰的內容,還可以更好地了解客家社會文化的特點。
[關鍵詞]漢帝信仰;民間信仰;特點;文化特質
寧都縣位於贛州市東北部,是贛南產糧大縣。這裏丘陵眾多,唐宋以來姓氏眾多,是客家人形成和聚居的重要地區之壹。寧都縣民間信仰的內容極其豐富,既有江西的壹些神,如真王,也有客家地區流行的壹些神,如三山之王、定光古佛等。此外,寧都還有尚未被學術界重視,但相當普遍的漢帝信仰。近千年來,漢帝廟(或稱太子廟)依然存在於寧都城鄉。漢帝神也被普通人稱為漢王神、漢王主。誰是主神,目前沒有定論。在百姓心中,漢武帝就是劉邦。2006年4月,筆者與誌平、小文兄弟前往寧都縣進行了為期兩周的專項田野調查。期間,筆者走訪了寧都縣東邵、洛口、東山壩、安福、占田、會同、田頭、小布等幾十個自然村,在地毯式調查的基礎上重點考察了東邵鄉淩雲山腳下周邊的幾個村莊。筆者在查閱大量文獻和深入田野調查的基礎上,對漢武帝信仰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壹、漢武帝信仰的起源和分布
寧都漢帝信仰歷史悠久,已有近千年的歷史。劉金鳳先生在《地方誌·寧都縣廟》壹文中記載,漢獻帝廟始建於1174-1189,後數次遷址,主要在1310和1368左右。
高涵的第壹個神社是登封門外的直街;首先,它在秋成門外的十字街,老廟的地基在西京天堂的左邊................................................................................................................................................
民間信仰的產生和成熟是壹個漫長的過程,其成熟的標誌是寺廟的修建。據此推斷,寧都縣漢帝信仰的產生應該早於這壹時期。也就是說,寧都在宋初左右就開始祭拜漢帝了。這壹時期,寧都接納了大量來自北方的漢人。這些北方漢人長期居住在上三鄉(縣城以北地區),成為所謂的“老主顧”。筆者在田野調查中發現,“老克”居住區是漢帝廟最集中的地方,歷史悠久的村落裏壹定有漢帝廟。據羅口鎮谷夏村道士(83歲)介紹,該村從德公遷建此村至今已有近千年歷史,漢武帝廟已有600多年歷史。現存的歷史悠久的漢代寺廟大多建於明清時期。明清時期是中國民間信仰快速發展的時期,漢武帝信仰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鄧水恒在《寧都西關漢地廟會考察紀要》壹文中寫道:“僅寧都縣八裏路,漢地廟會就多達6座”。可見漢代的寺廟數量也是極其龐大的。
漢帝廟在其他客家地區也有壹定數量的分布。壹些地方誌和學術著作對此有壹定的反映:
石城:“平山漢帝廟,市井第壹”,“漢高帝廟,十裏壩北。”[2]
寧化石壁的“漢帝廟”也呈現出雜亂混雜的特點。據《寧化石壁張氏族譜》記載,石壁“漢廟”系元代張第十五世祖至所建。廣東省的客家聚居區也有很多漢代的寺廟。秋的詩中有這樣壹句話:“荒村祭劉。(村落間有漢高祖廟,供奉漢高祖,或雲氏劉邦。)”[3]綜上所述,漢帝信仰是以寧都為基礎的,其影響也波及到了其他客家地區。
二、寧都縣漢武帝信仰的特點
1.漢獻帝廟是祭祀漢獻帝的載體,其分布特點是從淩雲山腳下的村落向全縣各地擴散。淩雲山,又名淩華山,位於東哨鄉漢口村,距縣城85公裏,海拔1454.9米,是縣城最高峰。淩雲山,州北120裏,高數百尺,與名山相連,蜿蜒數十裏,其頂遼闊,望臨川、蘆嶺群峰,歷歷在目,左右峰巒險峻,下有蛟龍,變幻莫測...[4] 109淩雲山寧都,樂安。山南麓位於寧都,上面有壹面巨大的石墻,據說是漢高祖的祖墳。山腳周圍有南團、漢口、新野等村莊。南團村是客家先民較早的目的地之壹。據《寧都縣地名》記載,曾在該村繁衍了39代。這些村落擁有的漢廟(太子廟)數量驚人。每次去自然村,都能在村口看到這樣的寺廟。在對很多村民的采訪中,他們最壹致的回答是,漢帝廟(太子廟)的每個村子都存在。據筆者粗略統計,僅這些行政村就有30多座漢代的寺廟(太子廟),其數量隨著半徑距離的增加而逐漸減少。(見表1)
表L寧都縣部分鄉鎮漢帝廟分布數量表單位:街區
鎮東邵羅口小埠安福縣石阡縣湛田田頭
太陽穴20 11 8 4 3 3 2 2
註:表中數據均為調查所得。
2.漢帝廟是村廟,規模較小,日常祭祀隨意性較大。在壹些研究寧都民間信仰的書籍中,真君廟等寺廟的數量遠遠多於漢獻帝廟。劉金鳳的《地方誌中的寧都縣寺廟》壹文,將出現在地方誌中的本縣較為常見的民間信眾做了壹個列表。(見表2)
表2歷史上寧都縣不同寺廟的分布
寺名真君、七仙、漢帝觀音、三仙、三官、文昌關帝、五王東嶽。
編號1411312523312
引自:劉金鳳《寧都縣的宗族、廟會與經濟》(2002)
從表中可以看出,歷史上記載的漢朝寺廟數量遠不如真君、七仙、觀音。但在實地考察中,我們發現漢代的寺廟比其他寺廟多。漢帝的神是郡內百姓的* * *神,也是各村的地域神。漢獻帝的寺廟規模普遍較小:壹是寺廟建築非常簡單,壹般都是低矮的土坯房;第壹,廟裏供奉的神,體積小,數量少。漢獻帝廟沒有專門的廟,日常的“點燈”也沒有人管。漢獻帝廟平時冷清,只有過年過節才能熱鬧。除了新雕金身或十年壹次的“開光儀式”有嚴格的程序外,漢帝信仰的祭祀儀式非常隨意。南團村的老人曾告訴我們,每逢節假日,漢武帝廟裏的香火特別旺。平時很少有人去祭拜,不“點燈”(點上香、點蠟燭),但當有人突然想從神靈那裏得到什麽東西時,可以點上壹柱香、兩根蠟燭、放上壹串鞭炮,祈求神靈的保佑。村民幹農活路過,也在門外祭拜。與其他神的信仰相比,祭祀的方便性是其壹大特點。
3.漢代神祇融合了佛教、道教、巫術等當地民間神祇。劉邦或其太子是漢帝廟的主神。除了土地神,各地還有不同的神。(見表3、表4和表5)
表3濼口鎮部分村落漢帝廟(及其他名稱)的神靈崇拜表單位:尊
村莊名稱
夏金柱馬田,下下嶺村,寺名
漢帝廟富士廟漢帝廟太子廟
獻給壹位王子的神——七位王子,
張亮、樊噲、陸、
漢帝、呂後、德公祖
三太子、七太子、九太子、韓信、樊噲、、蕭何、吳判官、文判官的保鏢三太子、七太子、、樊噲,還有壹個土地太子——七太子、、樊噲、土地。
表4東山壩鎮和安福鄉漢地廟的神靈崇拜表單位:尊
村莊名稱
該寺的名稱是在馬跡寺前面,小源國王的書。
漢帝廟黃菡廟朱富廟(村民稱之為秀山廟)
拜過神的有劉邦、呂後三位王子,
七王子,茅山法師,土地等。呂後、壹王子、三王子、七王子、張亮、蕭何、土地等。劉邦、呂後、壹太子、三太子等。(土地就在旁邊)黃韓、幾位大皇子、張亮、蕭何、土地等。
表5占田、田頭、梅江鎮部分村落漢地廟的神靈崇拜表單位:尊
村莊名稱
苗姚明北李霞田村頭蝦料
漢帝廟東嶽廟(七賢臺)
漢帝廟漢帝廟
祭祀神靈劉邦、姬大皇子、、樊噲、韓信、蕭何、陸、劉邦、張亮、樊噲、蕭何、韓信、劉邦、、太子、蕭何、韓信、、、謝帆等漢武帝、韓牧、謝帆、漢仁、蕭何、張亮、義泰陵王。
註:表3-表5中記錄的內容均來自現場調查。
漢武帝崇拜既融合了佛道思想,又打上了巫術的烙印。在調查中發現,相當多的神和巫婆都依附於漢高祖的壹座廟宇,並自稱是漢高祖諸神的代言人。他們(他們)壹般在家裏供奉漢代的神靈,為想要神靈的村民們進行消災祈福,包括驅鬼、辟邪、治病、查本、預知未來等等。在此之前,他們必須燒香拜菩薩,祈求神靈附身。神靈附體後,他們會不斷打嗝,打哈欠更多,好像沒有睡覺,也不再是自己,開始用神的口氣說話。巫術伴隨著整個過程。
漢武帝的神與土地神混雜是壹種普遍現象。此外,每個地方因其村落或宗族的集體歷史記憶不同,融合了不同的地方神。例如,在谷夏村,李開基祖(德公祖)的侍衛也隸屬於村中的漢武帝廟。據說德·公祖從中原遷來這裏時,他的保鏢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後人犧牲了他們。
漢武帝的崇拜不僅將眾多功能不同的神集中於壹室,而且在功能上還融合了壹些神。漢代的神是老百姓心中的農業神,主要職責是管理農業和牲畜。谷神是中國壹種古老的民間信仰。寧都人視米谷神為“主漢帝”[5]。漢代的神是整合了原始“米谷神”相關功能的神,以農業為主,融合了其他功能。
4.漢武帝祭拜的“遊神”活動更加頻繁,更具靈活性和娛樂性。客家地區地處山區,是典型的農業社會。“拜神”活動是客家地區春節期間流行的壹項民俗活動。客家人以“娛神”來“娛人”,既放松了壹年勞累後的身體,又豐富了文化生活。在寧都縣,五顏六色的多神“走神”活動中,出行率最高的是漢帝。凡有漢武帝廟的地方,都有遊神活動,且多為“三太子”“七太子”。村民們相信漢朝皇帝劉邦是壹個保佑的神,能給人們帶來祝福。但劉邦地位至尊,出行不便。出行的任務壹般由他的王子來完成。所有王子出行是常有的事,每年出行壹尊王子雕像也不少見。老百姓對如何決定哪位王子出行沒有發言權。解決神仙的事情,自然要遵循神仙的遊戲規則。古避暑山莊是這樣解決的:每年拜神前,道士都要去廟裏念經,拋“陰陽交合”(又稱聖坑)來決定誰出行,這樣出行的王子不受出行次數的限制。漢代神靈的遊蕩活動(包括演戲)和其他神靈壹樣沒有嚴格的時間限制。祭祀漢獻帝的各種活動可以隨時舉行,這完全是老百姓自己決定的。活動時間以不耽誤農事為準。漢高祖信仰的“遊神”活動也更有趣。比如,在濼口鎮麻田村“遊神”活動的最後壹天,所有遊神都被擡到河邊的沙灘上進行“踢神比賽”,觀眾如雲。整個活動以每尊雕像為基本單位,由兩人擡著神龕組成。“踢腳比賽”壹般由5-7個基本單位組成,10-14人。活動規則是團與團的成員用腳互相戳、鉤、推、拉,但必須保證肩上的神龕不落地。
5.漢武帝廟壁畫內容的同壹性。歷史悠久的寺廟的神龕墻上繪有“麒麟吞日”的圖像,這在其他類型的寺廟中不易見到。壁畫的內容與《史記》中記載的劉邦出生的神話傳說非常吻合。
據說早在春秋時期,孔子就夢見裴峰壹帶升起紅色的煙霧,和顏淵、夏紫的二弟子* * *壹起驅車去看麒麟。麒麟曾經吐槽出三卷玉書,表示紅劉王朝要取代周朝,要求孔子制定法律。據史料記載,沛縣人劉維在大澤附近的草地上休息,不知不覺睡著了。她有壹個夢想,想見到神。此時陰雲密布,電閃雷鳴,暴雨將至。劉太公壹看天氣變了,就去妻子的生產處,叫她回家。走近壹看,壹條紅龍正盤旋在他妻子的上空。龍看到人來了,就乘雲飛走了。劉偉很快懷孕,生下壹個嬰兒,取名劉邦...[6]
老百姓認為“麒麟吞日”就是“口吃四(多)面”,只有有功德的皇帝才有資格。
三、寧都漢帝信仰盛行的原因
漢族的民間信仰相當豐富,許多學者對中國民間信仰的社會根源做了大量的研究。吳亞士認為,中國民間神、祖、鬼崇拜的社會根源在於中國農民的社會經歷。他概括了民間信仰的起源,但中國民間信仰的內容極其豐富,不同民間信仰崇拜的起源除了其* * *,還富有個性。寧都漢帝信仰的盛行壹定有其原因。
1.特殊的地形和假的《地理玉髓經》是寧都漢帝信仰的根源。寧都縣地形總體呈板狀。東、西、南的山比較低,北部的山比較高,以淩雲山為最高峰。有壹條小河叫上西江,發源於淩雲山。數十裏後在濼口鎮與上東河匯合,形成貫穿縣城南北的梅江。梅江是寧都人民的生命河和母親河。
西江上遊發源於該州以北120裏的清泰鄉淩雲山,從石屏、會師仁堂、七嶺向北至林池村右側。壹條向南的支流發源於漢武帝高第的陵墓,因此得名漢水。流向崖古洞,到達土莊,與詩雨、朱陸二源、步源之水匯合,南至南漢,東至臨池,入北源河水,註入洛口,與上東河匯合,入梅川。[4]116
對山、水和其他自然物的崇拜是最原始的信仰之壹。淩雲山的高度和神秘以及發源於淩雲山的梅江的重要地位,為淩雲山相關祭祀物的出現提供了溫床。偽《地理玉髓經》的炮制,促成了漢帝信仰與淩雲山的結合。
漢高祖墓淩雲山的牙鼓洞,裏面有世界著名墓葬的地圖。每年三月,風雨交加,村裏的人都稱漢王為支竹。山勢雄偉壯觀,形象的意思是石山如旗鼓,左右十二峰為二十四帝。老話說“江西省第壹,漢朝最後。”村民偷埋了他們的斧子,雷需要把它們挖出來。在明朝,當這座城市命令公眾與翰林曾鞏壹起工作時,他們步行建造了他們的頂峰。天朗氣清的時候,妳想出示指南針,互相看看,但是閃電劈來,震動了山村。兩公恐,狼狽下山,相傳古人曾來此放債無息。有壹天,我看到老人帶我離開。爬上這座山,讓妳坐在裏面。群山合而為壹,葬於天際。[7]
上述材料中提到,偽《地理玉髓經》將淩雲山與漢高祖高第墓聯系起來,並將其排在世界名墓地圖上。這為寧都漢帝崇拜的盛行提供了思想基礎。但是,這本地理玉髓是別人假借張的名義寫的假書。楊居曰:“漢高祖祖墳,相傳在淩雲山,始於後人假借張撰寫《地理玉髓經》,將漢高祖、和韓淮陰祖墳列為世界名墓。”
淩雲山、上西江(梅江的壹條源頭河流)和偽《地理玉髓經》的結合,為漢帝信仰的產生和盛行提供了溫床。
2.明清時期,寧都縣劉姓官員的升遷是寧都漢帝信仰盛行的重要原因。明清時期是民間造神的高峰期,明初統治者的“尋名山大川祭祀政策”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洪武元年,中書救郡縣,求拜神明。名山大川,聖帝忠臣先烈,那些為國立功,愛民之人,都寫在祭祀大典裏,讓壹些大臣老了也能祭祀。第二年,他又拜見了世界上的眾神。他經常為人民建立功勛。他雖不祭祀,卻被禁止破壞神廟。”[8]
無疑,當時的大環境更有利於民間信仰的發展。更重要的是,明清時期,有相當壹部分劉姓人士在寧都縣工作。(見表6和表7)
表6明代寧都劉姓人的就業情況
姓劉?劉桂劉勛貴劉德政劉宗盛劉宏道劉芳劉劉俠敖
知縣之職,縣丞,主簿,主簿,經史,經史,教令,巡檢。
明朝初年
八年的道德操守
十六
前輩
任成華
十七
前輩
任嘉靖
二十
六年了
起始時間
不祥的時刻
不祥的時刻
不祥的時刻
不祥的時刻
不祥的預兆
任重嘉慶
九年了
讓
註:本表根據寧都直隸州統計,因篇幅所限,部分未列入上表。
表7清初劉在寧都的就業情況
姓名劉劉騰蛟三德
職知府殿巡察夏河司
時間康熙道光康熙二十四年為乾隆三十二年為乾隆康熙。
從上表可以看出,明清時期,劉姓人在寧都擔任的職務相對較少。尊祖敬老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內容,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劉和其他姓氏壹樣,常常喜歡標榜自己是歷史名人的後代。在全國對民間信仰管制寬松的大環境下,在寧都掌權的劉姓官員和辭官隱居寧都的劉姓士大夫,也會以某種形式推動漢獻帝廟的建設。安福馬跡村漢廟與劉氏宗族有關。馬跡村的始祖是唐代的柳宗琛。他曾是唐代金子廣祿大夫,晚唐時在乾州為官。聽說淩雲山有壹座漢朝始祖墓。辭職後去淩雲山拜祭。回來的路上經過安福的馬集村,發現這裏風水好,就在這裏定居,成為第壹個遷入安福的劉姓人(寧都客家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原寧都劇院負責人鄧)。
3.漢代神靈的實用性也是寧都神靈信仰盛行的壹個不可或缺的原因。漢代神祇被賦予了“農祇”的地位,同時融合了其他神祇的功能。“農神”的主要功能符合寧都農業社會的基本需求,而與其他神交融的多功能性則進壹步滿足了人們的不同訴求。寧都是山區,交通極其不便。群居生活使得每個村莊形成壹個封閉的小社會。漢代的神靈充當了社區神靈,不僅“解決”了村民的日常困難,也成為村民精神寄托的場所和加強感情的紐帶。中國人對不同的宗教信仰相當寬容。中國人並不是真的信仰某壹種宗教,他們心裏也不能確定是哪個神掌管著世間的壹切。對於中國很多人來說,任何宗教都是可信的,都是不可信的,所以讓他們多信壹種宗教總是有益無害的,這更像是壹種商業投資[9]。漢代神靈的“完全神化”,作為村域之神,為趕到田間祭神的農民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第四,對凸顯客家文化特色的客家人漢帝信仰的壹些思考。
漢代的神是寧都本地的神。以淩雲山神為基礎,通過構建壹系列關於漢朝始祖劉邦的神話傳說,逐漸演變為漢朝神。山神是客家先民遷入前就存在的土著神,山神演變為漢帝神應該是土著神以漢帝之名尋求“正統”地位的壹個結果。東山壩鎮小源村漢帝廟的對聯或許可以印證上述問題。
(1)為什麽是登山法?保障人民的安全是壹件悲哀的事情。
(2)茅山初學法;漢朝創造了奇跡。
(3)鮑方月亮和紫廟的時尚;風驅雲,助鰲山揚帆。
④三三秦契約章;四聖四政三教。
(5)君臣賢德,清明;父子重光。
(六)推心置腹君臣千百年慶好人;創業,養壹對父子。
……
在寧都縣漢帝信仰中,文化的本土化更為突出。除了上面提到的寺廟對聯,有些寺廟還提供
神靈也體現了這壹特點。呂後是如東東壩鎮王策村黃菡廟的主神。
[參考文獻]
[1]寧都縣誌。乾隆六年版:66。
[2]乾隆《石城縣誌》[丙]//鄧南翔、鄒·。中國地方誌集成。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6: 61。
[3]王義夫。客家民間信仰[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10): 6。
[4]山川誌[C]//寧都直隸州誌,卷五道光四年版。
[5]賴啟華。早期客家搖籃-寧都[M]。北京:中國國際出版社,2000 (5): 25-26。
[6]中國民族宗教與神話詞典[K].北京:學院出版社,1990: 200。
[7]雜誌[C]//寧都直隸府,卷三十二。道光四年書:976。
[8]趙世瑜。狂歡節與日常生活[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2 (4): 264。
姚南強。宗教社會學[M]。上海:東華大學出版社,2004 (7): 92-94。
作者簡介:邱(1973-),男,歷史學碩士。主要研究方向為客家傳統社會與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