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祖沖之賈思勰酈道元分別在哪壹領域取得了突出成就

祖沖之賈思勰酈道元分別在哪壹領域取得了突出成就

祖沖之:數學領域,天文學領域。

賈思勰:農學領域。

酈道元:地理學領域。

祖沖之(429-500),字文遠。祖籍範陽郡遒縣(今河北淶水縣),中國南北朝時期傑出的數學家、天文學家。

祖沖之壹生鉆研自然科學,其主要貢獻在數學、天文歷法和機械制造三方面。他在劉徽開創的探索圓周率的精確方法的基礎上,首次將“圓周率”精算到小數第七位,即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他提出的“祖率”對數學的研究有重大貢獻。直到16世紀,阿拉伯數學家阿爾·卡西才打破了這壹紀錄。

由他撰寫的《大明歷》是當時最科學最進步的歷法,對後世的天文研究提供了正確的方法。其主要著作有《安邊論》《綴術》《述異記》《歷議》等。

人物生平

家世背景

祖沖之,出生於429年(南朝宋元嘉六年),祖籍範陽郡遒縣(今河北淶水縣)。西晉末期,北方發生大規模戰亂,祖沖之的先輩從河北遷徙到江南,並在江南定居下來。祖沖之就出生在江南,其祖父祖昌任劉宋朝大匠卿,是朝廷管理土木工程的官吏,父親祖朔之做“奉朝請”,學識淵博,常被邀請參加皇室的典禮、宴會。

祖沖之從小就受到很好的家庭教育。爺爺給他講“鬥轉星移”,父親領他讀經書典籍,家庭的熏陶,耳濡目染,加之自己的勤奮,使他對自然科學和文學、哲學,特別是天文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青年時代就有了博學的名聲。

早年經歷

祖沖之曾在著作中自述說,從很小的時候起便“專功數術,搜爍古今”。他把從上古時起直至他生活的時代止的各種文獻、記錄、資料,幾乎全都搜羅來進行考察。同時,主張決不“虛推古人”,決不把自己束縛在古人陳腐的錯誤結論之中,並且親自進行精密的測量和仔細的推算。像他自己所說的那樣,每每“親量圭尺,躬察儀漏,目盡毫厘,心窮籌策”。

由於祖沖之博學多才的名聲,被南朝宋孝武帝派至當時朝廷的學術研究機關華林學省做研究工作,後來又到總明觀任職。當時的總明觀是全國最高的科研學術機構,相當於現在的中國科學院。總明觀內分設文、史、儒、道、陰陽5門學科,實行分科教授制度,請來各地有名望的學者任教,祖沖之就是其壹。在這裏,祖沖之接觸了大量國家藏書,包括天文、歷法、術算方面的書籍,具備了借鑒與拓展的先決條件。

潛心科學

461年(南朝宋大明五年),祖沖之擔任南徐州(今江蘇鎮江)刺史府裏的從事,先後任南徐州從事吏、公府參軍。祖沖之在這壹段期間,雖然生活很不安定,但是仍然繼續堅持學術研究,並且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462年(南朝宋大明六年),祖沖之把精心編成的《大明歷》送給宋孝武帝請求公布實行,宋孝武帝命令懂得歷法的官員對這部歷法的優劣進行討論,最終,宋孝武帝決定在大明九年(465年)改行新歷。

464年(南朝宋大明六年),祖沖之被調到婁縣(今江蘇昆山縣東北)作縣令。之後又到建康(今江蘇南京),擔任謁者仆射的官職。從這時起,壹直到南朝齊初年,他花了較大的精力來研究機械制造,重造出了用銅制機件傳動的指南車,發明了壹天能走百裏的“千裏船”和“木牛流馬”、水碓磨(利用水力加工糧食的工具),還設計制造過漏壺(古代計時器)和巧妙的欹器。

晚年生活

祖沖之的晚年,正值南齊後期,統治階級內部矛盾尖銳,政治黑暗,社會動蕩不安。在這種情況下,祖沖之的研究方向有了很大的變化。他著重研究文學和社會科學,同時也比較關心政治。

494年(南朝齊隆昌元年)到498年(南朝齊建武五年)之間,他擔任長水校尉的官職。當時他寫了壹篇《安邊論》,建議政府開墾荒地,發展農業,增強國力,安定民生,鞏固國防。齊明帝看到後想令他“巡行四方,興造大業,可以利百姓者”,後因南齊的統治已經無法再維持下去。國家政權搖搖欲墜,再加上南北朝之間的連年戰爭,祖沖之良好的政治主張無法在國家內部施行,更無法實現了。

500年(南朝齊永元二年),這位卓越的大科學家去世,享年七十二歲。他的天文歷法心血之作《大明歷》在510年(梁武帝天監九年)才以《甲子元歷》之名頒行。

酈道元(約470—527),字善長,範陽涿州(今河北涿州)人。北朝北魏地理學家。仕途坎坷,終未能盡其才。他博覽奇書,幼時曾隨父親到山東訪求水道,後又遊歷秦嶺、淮河以北和長城以南廣大地區,考察河道溝渠,搜集有關的風土民情、歷史故事、神話傳說,撰《水經註》四十卷。文筆雋永,描寫生動,既是壹部內容豐富多彩的地理著作,也是壹部優美的山水散文匯集。可稱為我國遊記文學的開創者,對後世遊記散文的發展影響頗大。另著《本誌》十三篇及《七聘》等文,已佚。

人物生平

酈道元出生於官宦世家,他的父親酈範年少有為,在北魏太武帝時期,任給事東宮,後來以他優秀的戰略眼光成為了壹個優秀的軍師,曾經做過平東將軍和青州刺史。酈道元也先後在平城(北魏首都,今山西省大同市)和洛陽(公元493年北魏首都南遷到這裏)擔任過騎都尉,禦史中尉和北中郎將等中央官史,並且多次出任地方官,做過冀州(今河北省冀縣)長史,魯陽郡(今河南省魯山縣)太守,東荊州(今河南省唐河縣)刺史,河南(今洛陽)尹等職務。 酈道元前半生,北魏正是鼎盛時期,公元439年,北魏太武帝統壹北方之後,經過獻文,文成等諸多帝王的勵精圖治,至後來的北魏孝文帝的積極改革,北魏國力日漸強盛。酈道元也跟隨孝文帝等人致力於統壹大願的實現。然而,在孝文帝死後,北魏從500年開始,國內矛盾又開始高漲起來,逐漸走下坡路,至527年,六鎮叛亂,四方叛亂揭竿而起。在國家正值多事之秋的時候,酈道元慷慨殉國。長空孤雁鳴,秦山鳥悲歌,在流星閃過之時,壹代英豪就此隕落。

酈道元在做官期間,“執法清刻”,“素有嚴猛之稱”。頗遭豪強和皇族忌恨。北魏孝昌三年(公元527年),酈道元在奉命赴任關右大使的路上,雍州刺史蕭寶夤受汝南王元悅慫恿派人把酈道壹行圍困在陰盤驛亭(在今陜西省臨潼縣東)。亭在岡上,沒有水吃,鑿井十幾丈,仍不得水,最後力盡,和他的弟弟道峻以及兩個兒子壹同被殺害。

生於仕官家庭,父親酈範作過青州刺史,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出任尚書郎,以後歷任潁川太守,東荊州刺史,禦史中尉等職,看來他壹生在政治上還是有所建樹的。孝昌三年任官右大使時,在陰盤驛(今希臨潼附近)為雍州刺史蕭寶寅殺害。酈道元壹聲生勤於讀書和著述。《魏書》卷八十九說:“道元好學,歷覽奇書。撰註《水經》四十卷,《本誌》十三篇,又為《七聘》及諸文,皆行於世。”但除《水經註》外,其余著作都已亡佚。

酈道元從少年時代起就有誌於地理學的研究。他喜歡遊覽祖國的河流、山川,尤其喜歡研究各地的水文地理、自然風貌。他充分利用在各地做官的機會進行實地考察,足跡遍及今河北、河南、山東、山西、安徽、江蘇、內蒙等廣大地區,調查當地的地理、歷史和風土人情等,掌握了大量的第壹手資料。每到壹個地方,他都要遊覽名勝古跡、山川河流,悉心勘察水流地勢,並訪問當地長者,了解古今水道的變遷情況及河流的淵源所在、流經地區等。同時,他還利用業余時間閱讀了大量古代地理學著作,如《山海經》、《禹貢》、《禹本紀》、《周禮職方》、《漢書·地理誌》、《水經》等,積累了豐富的地理學知識,為他的地理學研究和著述打下了基礎。

酈道元

通過把自己看到的地理現象同古代地理著作進行對照、比較,發現其中很多地理情況隨著時間的流逝發生了很大變化。如果不及時把這些地理現象的變遷記錄下來,後人就更難以弄明白歷史上的地理變化。因此,應該對此時的地理情況進行詳細的考察,同時查閱古代文獻,與古代的地理學著作相印證,將地理面貌的歷史變遷盡可能詳細、準確地記載下來。為此,酈道元決定以《水經》為藍本,以作註的形式寫壹本完整的地理學著作。

《水經》是三國時代桑欽所著的壹部地理學著作,此書簡要記述了137條全國主要河流的水道情況。原文僅1萬多字,記載相當簡略,缺乏系統性,對水道的來龍去脈及流經地區的地理情況記載不夠詳細、具體。為此酈道元利用自己掌握的豐富的第壹手資料,在《水經》的基礎上,酈道元終於完成了《水經註》這壹地理學名著。

酈道元從少年時代起就愛好遊覽。他跟隨父親在青州時候,曾經和友人遊遍山東。做官以後,到過許多地方,每到壹個地方,都要遊覽當地名勝古跡,留心勘察水流地勢,探溯源頭,並且在余暇時間閱讀了大量地理方面的著作,逐漸積累了豐富的地理學知識。他壹生對我國的自然、地理作了大量的調查、考證和研究工作,並且撰寫了地理巨著——《水經註》,為我國古代的地理科學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水經》壹書寫於三國時期,是壹部專門研究河流水道的書籍,***記述全國主要河流壹百三十七條。原文壹萬多字,文字相當簡略,沒有把水道的來龍去脈和詳細情況說清楚。酈道元認為,應該在對現有地理情況的考察的基礎上,印證古籍,然後把經常變化的地理面貌盡量詳細、準確地記載下來。在這種思想指導下,酈道元決心為《水經》作註。

賈思勰(xié),生卒年不詳,北魏時人,北朝北魏末期和東魏,南朝宋至梁時期(公元六世紀),壽光人,曾經做過高陽郡(今山東臨淄)太守,是中國古代傑出的農學家,所著《齊民要術》系統地總結了6世紀以前黃河中下遊地區農牧業生產經驗、食品的加工與貯藏、野生植物的利用,包括種植菜蔬果木、養殖畜禽魚類到各類食品加工的技術知識,是中國第壹部完整的農業科學著作,對中國古代農學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臨淄區在淄博市齊城農業高新開發區在萬畝農業示範園內建館以誌紀念,表彰他對人類所作的巨大貢獻。

簡介

賈思勰是中國古代傑出農學家。他出生在壹個世代務農的書香門第,其祖上很喜歡讀書、學習,尤其重視農業生產技術知識的學習和研究,對賈思勰的壹生有很大影響,為他以後編撰《齊民要術》打下了基礎。成年以後,他走上仕途,曾經做過高陽郡(今山東臨淄)太守等官職,到過山東、河北、河南等地。每到壹地,他都非常認真考察和研究當地的農業生產技術,向壹些具有豐富經驗的老農請教,獲得了不少農業方面的生產知識。中年以後,他回到故鄉,開始經營農牧業活動,掌握了多種農業生產技術。北魏永熙二年(533年)-東魏武定二年(554年),他分析、整理、總結,寫成農業科學技術巨作《齊民要術》。

生平

賈思勰的生平事跡,史籍缺載。他曾擔任過北魏高陽太守。因其生活的年代正值北魏由經濟繁榮、社會安定走向經濟衰落、政治腐敗,社會動蕩、戰亂頻仍。他深感恢復國民經濟、保障人民生活對鞏固政權實為必要。他十分註重對農業生產技術和經驗的總結。自高陽太守卸任後,賈思勰就開始致力於農學研究,足跡遍至今河南、山西、河北、山東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