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記的相關文學常識 1.醉翁亭記的文學常識
1、醉翁亭記作者歐陽修,字永叔,號醉翁,晚年號六壹居士,謚號文忠,吉州永豐(今屬江西)人,北宋著名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壹。詩詞文皆好,散文成就最高。
第壹段 交代醉翁亭的地理位置,做亭者及命名原因,寫出作者對山水的熱愛,引出“樂”字,點出“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
第二段 醉翁亭周圍的景色,即自然賞景之樂;
第三段 滁人遊山之樂和太守宴酣之樂;
第四段 喝醉酒歸來時所見之感,並抒發自己的感受——太守之樂是與民同樂。
2、中心思想:全文以“樂”字貫穿,通過對滁州優美風景的描寫,表現了作者寄情山水,以“樂”來排遣心中被貶的痛苦和於民同樂的思想,。
3、寫作特色
(1)寄情於山水,寫景、議論、抒情相結合。
(2)由外及內,由遠及近運用對仗、反復及判斷句式使文章壹唱三合,有節奏感,有韻律美。
(3)寫景寫人抓住特點,文字簡練。
三、要點
1、遊瑯玡山的四個情形可依次概括為:滁人遊也、太守宴也、眾賓歡也、太守醉也。
2、“太守醉也”並非因酒而起,而是因為:自然的美景和百姓的安寧富足。
3、文中交代作者自號“醉翁”的句子是“太守與客來飲於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下文與之呼應的句子是“蒼顏白發,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2.醉翁亭記的文學常識
歐陽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自號醉翁,晚年又號六壹居士.吉州永豐(現在江西永豐)人[自稱廬陵人],漢族,因吉州原屬廬陵郡,出生於綿州(今四川綿陽),北宋文學家,政治家,史學家和詩人,唐宋八大家之壹.唐宋八大家是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蘇軾、蘇洵、蘇轍 (蘇軾,蘇洵,蘇轍父子三人稱為三蘇)、歐陽修、王安石、曾鞏(曾經拜過歐陽修為師).因家中有壹萬卷書、壹千卷金石遺文、壹張琴、壹局棋、壹壺酒、壹老翁,故稱六壹.自稱醉翁則是因為因為他“飲少輒醉”,說明他容易醉,突出壹個“醉”字.而跟他壹起喝酒的人當中,“年又最高”,歐陽修年紀最大,所以得到壹個“翁”字.謚號文忠,世稱歐陽文忠公,吉州永豐(今江西永豐)人與唐代韓愈,柳宗元,宋代曾鞏,王安石,蘇洵,蘇軾,蘇轍,合稱“唐宋八大家”.仁宗時,累擢知制誥、翰林學士;英宗,官至樞密副使、參知政事;神宗朝,遷兵部尚書,以太子少師致仕.卒謚文忠.其於政治和文學方面都主張革新,既是範仲淹慶歷新政的支持者,也是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領導者.又喜獎掖後進,蘇軾父子及曾鞏、王安石皆出其門下.創作實績亦燦爛可觀,詩、詞、散文均為壹時之冠.散文說理暢達,抒情委婉,;詩風與散文近似,重氣勢而能流暢自然;其詞深婉清麗,承襲南唐余風.曾與宋祁合修《新唐書》,並獨撰《新五代史》.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編為《集古錄》.有《歐陽文忠公文集》.詩歌《踏莎行》.並著作著名的《醉翁亭記》.歐陽修死後葬於開封新鄭(今河南新鄭),新鄭市辛店鎮歐陽寺村現有歐陽修陵園,是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另今綿陽南郊亦有其祠堂,名曰六壹堂. 歐陽修壹生著述繁富,成績斐然.除文學外,經學研究《詩經》、《易經》、《春秋》,能不拘守前人之說,有獨到見解;金石學為開辟之功,編輯和整理了周代至隋唐的金石器物、銘文碑刻上千,並撰寫成《集古錄跋尾》十卷四百多篇,簡稱《集古錄》,是今存最早的金石學著作;史學成就尤偉,除了參加修定《新唐書》250卷外,又自撰《五代史記》(《新五代史》),總結五代的歷史經驗,意在引為鑒戒. 本文選自《歐陽修散文選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蘇教版中,選自《文忠集》;吉林專版中,選自《歐陽修全集》 中心:宋仁宗慶歷五年(壹零四五),參加政事範仲淹等人遭讒離職,歐陽修上疏替他們分辯,被貶到滁州做了兩年知州.到任以後,他內心抑郁,但還能發揮“寬簡而不擾”的作風,取得了某些政績.《醉翁亭記》就寫在這個時期.文章描寫了滁州壹帶自然景物的幽深秀美,滁州百姓和平寧靜的生活,特別是作者在山林中遊賞宴飲的樂趣.全文貫穿壹個“樂”字,其中則包含著比較復雜曲折的內容.壹則暗示出壹個封建地方長官能“與民同樂”的情懷,壹則在寄情山水背後隱藏著難言的苦衷.正當四十歲的盛年卻自號“醉翁”,而且經常出遊,加上他那“飲少輒醉”、“頹然乎其間”的種種表現,都表明歐陽修是借山水之樂來排譴謫居生活的苦悶. 背景:《醉翁亭記》作於宋仁宗慶歷六年(公元1046年),當時歐陽修正任滁州太守.歐陽修是從慶歷五年被貶官到滁州來的.被貶前曾任太常丞知諫院、右正言知制誥、河北都轉運按察使等職.被貶官的原因是由於他壹向支持韓琦、範仲淹、富弼等人參與推行新政的北宋革新運動,而反對保守的呂夷簡、夏竦之流.韓範諸人早在慶歷五年壹月之前就已經被先後貶官,到這年的八月,歐陽修又被加了壹個親戚中有人犯罪,事情與之有牽連的罪名,落去朝職,貶放滁州. 歐陽修在滁州實行寬簡政治,發展生產,使當地人過上了壹種和平安定的生活,年豐物阜,而且又有壹片令人陶醉的山水,這是使歐陽修感到無比快慰的.但是當時整個的北宋王朝卻是政治昏暗,奸邪當道,壹些有誌改革圖強的人紛紛受到打擊,眼睜睜地看著國家的積弊不能消除,衰亡的景象日益增長,這又不能不使他感到沈重的憂慮和痛苦.這是他寫作《醉翁亭記》時的心情,悲傷又有壹份歡喜.這兩方面是糅合壹起、表現在他的作品裏的.。
3.醉翁亭記的文學常識,簡單明了 的
《醉翁亭記》作於宋仁宗慶歷六年(公元1046年),當時歐陽修正任滁州太守。歐陽修是從慶歷五年被貶官到滁州來的。
坐落在安徽省滁州市西南瑯琊山麓,與北京陶然亭、長沙愛晚亭、杭州湖心亭並稱“中國四大名亭”。是安徽省著名古跡之壹,宋代大散文家歐陽修寫的傳世之作《醉翁亭記》寫的就是此亭。
本文描寫醉翁亭的秀麗環境和自然風光,勾勒出壹幅太守與民同樂的圖畫,抒發了作者的政治思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遭受打擊的復雜感情。
/view/90770
4.醉翁亭記的文學常識,簡單明了 的
《醉翁亭記》作於宋仁宗慶歷六年(公元1046年),當時歐陽修正任滁州太守。
歐陽修是從慶歷五年被貶官到滁州來的。 坐落在安徽省滁州市西南瑯琊山麓,與北京陶然亭、長沙愛晚亭、杭州湖心亭並稱“中國四大名亭”。
是安徽省著名古跡之壹,宋代大散文家歐陽修寫的傳世之作《醉翁亭記》寫的就是此亭。 本文描寫醉翁亭的秀麗環境和自然風光,勾勒出壹幅太守與民同樂的圖畫,抒發了作者的政治思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遭受打擊的復雜感情。
/view/90770滿意請采納。
5.馬說、送東陽馬生序、小石潭記、嶽陽樓記、醉翁亭記相關的文言常識
小石潭記
原文:小石潭記·柳宗元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遊者相樂。
潭西南而望,鬥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淒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同遊者:吳武陵,龔古,余弟宗玄。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課文說明
壹、整體感知
柳宗元的山水遊記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獨特的地位。其中最著名的,是他被貶謫到永州以後寫的《始得西山宴遊記》《鈷潭記》《鈷潭西小丘記》《至小丘西小石潭記》《袁家渴記》《石渠記》《石澗記》《小石城山記》,這就是為人稱道的《永州八記》。這些作品,畫廊式地展現了湘桂之交壹幅幅山水勝景,繼承了酈道元《水經註》的傳統而有所發展。《水經註》是地理書,對景物多客觀描寫,少主觀感情的流露。而柳宗元的山水遊記則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合於自然風景的描繪中,投入作者本人的身影,借被遺棄於荒遠地區的美好風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傾註怨憤抑郁的心情。
本文是柳宗元《永州八記》中的第四篇,保持了《永州八記》壹貫的行文風格,觀察入微,描摹細致。肖其貌,傳其神。文章先寫所見景物,然後以特寫鏡頭描繪遊魚和潭水,再寫潭上景物和自己的感受,寫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圍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氣氛。此外,作者還在寫景中傳達出他貶居生活中孤淒悲涼的心境,是壹篇情景交融的佳作。全文寂寞清幽,郁郁落落,形似寫景,實則寫心。文章對潭中遊魚的刻畫雖只寥寥幾句,卻極其準確地寫出潭水的空明澄澈和遊魚的形神姿態。此外,文中寫潭中遊魚的筆法極妙,無壹筆涉及水,只說魚則“空遊無所依”,則水的澄澈透明,魚的生動傳神,都各盡其妙,意境之深,令人拍案叫絕。
6.醉翁亭記文言知識點 整理
去百度文庫,查看完整內容> 內容來自用戶:zhengyong4321 《醉翁亭記》重要知識點壹、虛詞註解(壹)“而”用法:1.蔚然而深秀者:表並列2.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於兩峰之間:表承接3.而年又最高:表遞進4.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表遞進5.若夫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巖穴瞑:表承接6.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表承接7.水落而石出者:表承接8.朝而往,暮而歸:表修飾9.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表因果10.往來而不絕者:表修飾11.臨溪而漁:有爭議Ⅰ.當“臨”為動詞時,表順接Ⅱ.當“臨”為介詞時,表修飾12.溪深而魚肥:表並列13.泉香而酒洌:表並列14.雜然而前陳者:表修飾15.起坐而喧嘩者:表並列16.太守歸而賓客從也:表承接17.而不知人之樂:表轉折(二)“之”用法: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不譯2.瀉出於兩峰之間者:助詞,的3.名之者誰:代詞,指醉翁亭4.醉翁之意不在酒:助詞,的5.山水之樂:助詞,的6.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代詞,指代“山水之樂”7.山間之朝暮也:助詞,的8.宴酣之樂:助詞,的9.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不譯二、詞類活用1.山行六七裏山:沿著山谷,名詞作狀語2.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翼然:像鳥兒的翅膀張開壹樣,名詞作狀語。
3.名之者誰名:命名,取名,名詞用作動詞。4.自號曰醉翁也四、壹詞多義。
7.求醉翁亭記 的知識整理
基礎積累 1、給加點的字註音 環滁 輒醉 瑯琊 巖穴暝 林壑 傴僂 酒冽 山肴野蔌 射者中 弈者勝 觥籌 頹然 陰翳 酒酣 林霏 2、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在課文中的意思 (1)環滁皆山也 (2)蔚然而深秀者 (3)翼然臨於泉上 (4)飲少輒醉 (5)醉翁之意不在酒 (6)山行六七裏 (7)名之者誰 (8)雜然而前陳者 (9)非絲非竹 (10)射者中 (11)臨溪而漁 (12)頹然乎其間者 (13)樹林陰翳 (14)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 3、辨別下列各組句中加點的詞的意義 (1)謂 太守自謂也 太守謂誰 (2)秀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佳木秀而繁陰 (3)歸 雲歸而巖穴暝 太守歸而賓客從也 吾與誰歸 (4)霏 日出而林霏開 若夫霪雨霏霏 4、列舉四個出自本文的成語 5、下列與“行者休於樹”中“於”的用法不相同的壹項是( ) A 告於蒞事者 B 吾祖死於是 C 多會於此 D 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 6、翻譯下列句子 (1)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 (2)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7、回憶妳讀過的古詩,寫出同“野芳發而幽香”所描寫的季節相同的壹項。 8、下列對課文內容分析錯誤的壹項是( ) A “日出而林霏開”是早晨的景色。
B “蒼顏白發,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是說酒宴上人人都在歡樂,唯獨太守精神不振,自飲自醉。
C “宴酣之樂,非絲非竹”中的“絲竹”與“無絲竹之亂耳”中的“絲竹”意思相同。 D “傴僂提攜”和《桃花源記》中的“黃發垂髫”均指老人和小孩。
遷移與拓展 (壹) 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山行六七裏,漸聞水聲潺潺,而泄出於兩峰之間者,釀泉也。
峰回路轉,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於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1、解釋加點詞的意思。 (1)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 (2)名之者誰 (3)醉翁之意不在酒 (4)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翻譯下面的語句: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3、文中哪句話概括描述了滁州地理環境的特征? 4、文中哪些語句描寫了遠景? 5、文中哪些語句描寫了近景? 6、文中表現醉是表象、樂是實質的是哪句話? 7、文中借釋亭名來抒情,道出了千古名句。
這個千古名句是什麽? 8、“醉翁之意不在酒”現在通常用來表示什麽意思? 9、太守在文中的自號是什麽? 10、概括本段的大意。 (二)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
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1、解釋句中加點的詞語。 (1)山間之四時也 (2)佳木秀而繁陰 2、翻譯下面的語句:雲歸而巖穴暝 3、用簡潔的語言概括這段文字的主要內容。
4、文中是這樣描寫春季的景色的: 5、文中是這樣描寫秋季的景色的; 6、本段文字中含有壹個成語,請把它概括出來,再說說它現在的意思。 7、“樂亦無窮”的原因是什麽? (三) 至於負者歌於滁,行者休於樹,前者呼,後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遊也。
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坐起而喧嘩者,眾賓歡也。
蒼顏白發,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1、解釋下列句中的畫線詞語。
(1)蒼顏白發 (2)傴僂提攜 2、把下列語句翻譯成現代漢語。 (1)宴酣之樂,非絲非竹 (2)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3、文中能享受山水之樂的人有哪些? 請用壹個字概括出他們***有的心情。
是 字。 4、文中能表明本段文字內容核心的是哪個句子? 5、從文中找出描寫“眾賓歡” 的語句。
6、“宴酣之樂”體現在哪裏? 7、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段意。 (四)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
樹林陰翳,鳴聲上下,遊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
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1、解釋下列句中畫線的詞語。 (1)鳴聲上下 (2)遊人去而禽鳥樂也 2、“醉能同其樂”句中的“其”指的是誰? 3、“醒能述以文者”中的“文”指的是什麽? 4、文中能表達“太守之樂”的是哪句話? 5.文中哪句話將“醉”和“樂”統壹起來,點明文章的主旨? 6.這段話中寫禽鳥之樂和遊人之樂的用意是什麽? 7.“醉能同其樂”這句話在文中有什麽作用? (五) ①若夫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
___ __,___ , _______,_____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②至於負者歌子途,行者休於樹,前者呼,後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遊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顏白發,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1、在文段中默寫橫線上空缺的內容。 2、翻譯下面的句子,並指出其句式特點:蒼。
8.求醉翁亭記的知識整理
。《醉翁亭記》的思想意脈是壹個“樂”字,“醉”中之樂,它像壹根彩線聯綴各幅畫面。而“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乎山水之間也”。放情林木,醉意山水,這是作者的真意。散文立意猶如設了張本,作者就根據這樣的“意”寫了秀麗的“境”,從而達到情與景的交融,意與境的相諧。作者是從這樣幾方面濡筆,描繪散文境界的。 其壹,山水相映之美。在作者筆下,醉翁亭的遠近左右是壹張山水畫。 有山,有泉,有林,有亭,然而,作者又沒有孤立用墨,而是交織壹體,既各盡其美,又多樣統壹。“蔚然而深秀”的瑯山,風光秀奇,迤邐連綿,蒼翠欲滴。群山作為背景,壹泉環繞而過。林深路曲,泉流彎旋,則“有亭翼然臨於泉上”。這裏賴於壯麗的群山映襯,就益顯出山泉的清朗,而亭臺又偏偏踞臨泉上,則別含另壹番風光。這樣,無山,則釀泉不美;無泉,則青山孤峙。無亭,則山泉失色;有泉,則亭臺增趣。山與泉相依,泉與亭相襯,壹幅畫中山水亭臺,壹應俱全,且輝映生色,構置成詩壹般的優美境界。 其二,朝暮變化之美。作者寫出了醉翁亭早晚變化的優美景色。“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日上東山,陽光奔瀉大地。蓊郁的樹林本來被薄紗般的霧氣籠罩,經日光壹照,霧釋露消,又顯示出清新翠綠的顏色。而到了傍晚,日下西山,暮靄遍地,巖石穴壑壹片昏暗。作者傳神地寫出早晚不同的景色。由於早晚不同,則作者運筆的色調、氣氛有別。早晨有寧靜之狀,清新之息,傍晚則有昏暗之象,薄暮之氣。作者對景色變化的觀察既深且細,筆觸如絲,根據不同的景象寫了相異的境界。 其三,四季變幻之美。作者不僅寫出了早晚的景色,而且以醉翁亭為中心,把筆墨進壹步鋪展開去,描下了四季的景物變化。“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確是傳神筆致。作者在這裏仍然細心地選取最富有特征的景物來加以描繪。芳草萋萋,幽香撲鼻是春光;林木挺拔,枝繁葉茂是夏景;風聲蕭瑟,霜重鋪路是秋色;水瘦石枯,草木雕零是冬景。隨四季變換,景物自有不同,各有其境界在,出現了四幅扇面,變化有致,給人不同的美學享受。它雖是散文,但借用了詩的語言表現形式,散中有整,參差多變。他安排了不少對句,使句式整飭工穩。 單句成對的有“日出而林霏開”對“雲歸而巖穴暝”;“野芳發而幽香”對“佳木秀而繁陰”。 雙句成對的,有“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對“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 作者雖受駢文影響,但非食而不化,乃是有所創造,融化到筆底,又自然天成。不做作,不矯飾。
9.求醉翁亭記文言知識歸納
1、古今異義: ⑴ 醉翁之意不在酒 古義:情趣,心願 今義:意思,含義。
⑵ 蒼顏白發 古義:臉色蒼老 今義:青顏色。 ⑶ 鳴聲上下 古義:樹的上部和下部 今義:表示大致的數量。
⑷ 負者歌於途 古義:背著東西的人 今義:失敗的壹方。 ⑸ 晦明變化者 古義:昏暗 今義:隱蔽,不明確 ⑹ 野芳發而幽香 古義:花 今義:花草的香味 ⑺ 佳木秀而繁陰 古義:樹木萌生滋長 今義:美麗 ⑻ 山間之四時也 古義:季節 今義:時間 ⑼ 射者中,弈者勝 古義:投壺,壹種遊戲 今義:射擊 ⑽ 非絲非竹 古義:弦樂器 今義:蠶吐出來的像線壹樣的東西 ⑾ 非絲非竹 古義:管樂器 今義:常綠多年生草本植物 2、特殊句式: ⑴ 倒裝句: ① 至於負者歌於途,行者休於樹,前者呼,後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遊也。
(正常語序應為“於途歌”“於樹休”。譯:至於“說到”背東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行人在樹下休息,走在前面的人呼喚,走在後面的人答應,“還有那”彎著駝背的老人,“被大人”領著的孩子,來來往往絡繹不絕,這就是滁州的人們在遊山啊。)
② 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述以文:述之以文,以文述之,即使省略句,又是倒裝句,屬狀語後置句。
譯:醒來後能用文章記述這種樂事的人,就是太守。) 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醉時能夠同享那樂事,清醒後能夠用文章記述那樂事的人,是太守。 ⑵ 判斷句: ① 環滁皆山也。
(“也”表示判斷語氣。譯:滁州四面都是山。)
② 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 (“…者,…也”,判斷句式的標誌。
譯:這明晦交替的景象,就是山間的清晨和傍晚。)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瑯琊也。
遠遠望去樹木茂盛,幽深秀麗,是瑯琊也。 ⑶ 省略句: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心”和“酒”前面都省略樂介詞“於”,應為“得之於心而寓之於酒也。”譯:領會它在心裏,寄托它在飲 3、“而”連詞,其本身並無實在意義,但它可以幫助我們認識句子的語法結構和邏輯關系,更準確地理解句意。
按其所表達的結構、邏輯關系,它的作用有: ⑴ 表並列關系,可譯為“並且”,也可不譯。 如:“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
(《捕蛇者說》) ⑵ 表遞進關系,譯為“而且”。 如:“太守與客來飲於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
(《醉翁亭記》) ⑶ 表承接關系,譯為“接著”,也可不譯。 如:“有賣油翁釋擔而立。”
(《賣油翁》) ⑷ 表轉折關系,譯為“但是”“卻”。 如:“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愛蓮說》) ⑸ 表修飾關系,譯為“地”或不譯。 如:“吾恂恂而起,視其缶。”
(《捕蛇者說》) ⑹ 表假設關系,譯為“如果”“假設”。 如:“視其缶,而吾蛇尚存,則弛然而臥。”
(《捕蛇者說》) 4、“也”語氣助詞,可以表達陳述、疑問、祈使、感嘆等各種語氣,但它的基本用法是在表上述各種語氣的同時,對某種事物或情況表示肯定和確認。相當於現代漢語的“了、呢、吧、嗎”等。
⑴ 表判斷語氣,相當於動詞“是”。 如:“陳勝者,陽城人也。”
(《陳涉世家》) ⑵ 表陳述語氣,可譯作“了”。 如:“食馬者不知其能千裏而食也。”
(《馬說》) ⑶ 表疑問語氣,可譯作“呢”“嗎”。 如:“焉求其能千裏也?”(《馬說》) ⑷ 表感嘆語氣,可譯作“啊”。
如:“其真無馬耶?其真不知馬也!”(《馬說》) ⑸ 用在句中,起舒緩語氣的作用,無實在意義。 如:“是馬也,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
(《馬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