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唯楚有才”這個成語的由來

“唯楚有才”這個成語的由來

“惟楚有材”不是“唯楚有材”。“惟”乃語氣助詞,這句話理解為“楚有才”。

“惟楚有材",出自《左傳·襄 公二十六年》:"雖楚有才,晉實用之。"惟,系語首助詞,古籍惟、唯、維通用,如《書· 泰誓》 “惟十有壹年,武王伐殷。!嶽麓書院的正門口驕傲地掛著壹副對聯:“惟楚有才,於斯為盛” ,而嶽麓書院就是湖湘文化的中心。

以長沙進入嶽麓書院時,只見大門兩旁壹對楹聯八個大字赫然入目:“惟楚有材,以斯為盛。”這是肯定嶽麓書院辦學的累累碩果的,與楚國人才似乎無多大聯系。然而,既然說是“楚材”,則當然源自楚國,與楚國人才關系理應很密切。查閱各種史料,尚不見有此記載,《左傳·襄公二十六年》倒說過“雖楚有材,晉實用之”的話。看來,“惟楚有材”是從“雖楚有材”轉化過來的,是因其意而引伸之。“雖”、“惟”雖有壹字之差,在內容上實際是壹致的,都說的是楚國(地)有材,是很符合歷史事實和邏輯規律的,故已成定論,理直氣壯地刻入嶽麓書院的大門傍。研究歷史,既要立其源觀其流,也要立其流溯其源,才能達到歷史與邏輯的統壹。研究嶽麓書院培養的人才問題也應持這種態度。只有先搞清楚國人才問題,才能對楚國人才史、荊楚地區人才史(包括嶽麓書院培養人才史),有壹個宏觀的了解。

楚國地靈人傑。人才濟濟,包括政治、軍事、經濟、思想、科學、文化等各個領域,都有壹批第壹流人才,甚至是世界性的第壹流人才,故楚國人才既多又出類撥萃,品位極高,是可以登上中國和世界人才的殿堂的。《左傳·襄公二十六年》記載的當年蔡人聲子列舉的四人,只不過是在晉、楚爭霸中為晉所用的卿大夫之材,遠不能代表真正的楚國之材。這裏,掛壹漏萬,不妨舉壹些在各個領域有代表性的人物,略作壹介紹,以見壹斑。

在政治軍事上,楚國馳騁疆場八百多年,從篳路藍縷,到立威定霸,湧現出了壹大批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如審時度勢、周文武成三代均尊之為師的楚國締造者鬻熊;自稱王,創縣制,設令尹,置陳兵之法,進行了壹系列改革,具有創新精神的熊通(楚武王)、南定都郢,北通“上國”,抗衡中夏的熊貲(楚文王);與齊桓公爭霸後來居上,執辱宋襄公、“強楚主會”,繼齊桓公之後登上中國霸主地位的熊惲(楚成王);“並國二十六,開地三千裏”,“天下大事盡在楚”,成為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春秋“五霸”之壹的熊侶(楚莊王);洞察形勢,全力東拓,使楚國仍以大國強國的雄姿,步入戰國“七雄”行列之壹的熊章(楚惠王);大膽重用異邦人吳起主持變法,“南並蠻越,遂有洞庭、蒼梧”,使楚國振興復強的熊疑(楚悼王);北取睢、氵歲之間至泗水之上,西拓巴蜀,東收吳越,“臨天下諸候”,使楚國成為雄踞大江南北壹泱泱大國的熊良夫(楚宣王)和熊商(楚威王)父子兩人。這些國君(王),都是中國歷史上舉足輕重的人物,對楚國和全中國的歷史進程,對中華民族的融合與形成,都作出了重大的貢獻,其功績是彪炳史冊,永垂不朽的。他們堪稱為天才、通才,是中華民族壹份寶貴的遺產。當然,在這些國君(王)的主政下,也有不少治國領軍的良才,如鬥子文、孫叔敖、葉公子高等人。此外,還有三位大才應該提出來,他們就是伍子胥、範蠡和李斯。伍子胥,楚國忠良之後。由於楚平王的昏聵不明,伍子胥含冤出逃,後幫助吳國攻楚破郢,對自己的族國犯下了罪過,是伍子胥狹溢復仇心理留下的壹個無法洗刷的汙點,是應予以譴責的。但他幫助吳國很快發展強大起來,從歷史總的趨勢看,是有助於東南地區的開發和祖國的大壹統的。而且他也是壹位軍事家,《孫子兵法》就凝聚了他的、當然也是楚國的軍事思想的結晶。所以,伍子胥也不失為中國歷史上有影響的政治家和軍事家,應看成為楚國的良材。範蠡入越後,先為越在吳作人質忍辱二年,後回越佐勾踐復興,終於滅吳。大功告成後,激流勇退,“下海”經商,終老壹生。他還是壹位思想家和理財家,是楚國壹難得的奇材。李斯,荀子學生,在楚學成後入秦為官。他向秦獻滅六國、成壹統之策,力主廢分封、設郡縣、焚詩書、謀私學、以法治國,對秦王政(始皇)完成統壹大業,立下了汗馬功勞。此三人,雖為吳、越、秦用,但都在異邦大有作為,充分地施展了自己的才幹,對我國歷史的發展與進步,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他們都是地地道道的“楚材”,絕不可排斥在楚人之外。

在經濟、科學的領域中,傳說楚先祖祝融是三皇五帝時期觀火授時的大科學家。見於有明確史籍記載的,在經濟、科學領域中作過突出貢獻的有孫叔敖、蘇掩、甘公、唐目未等人。孫叔敖不僅是政治家,而且也是水利專家和科學家。他首創庫陂池水利工程,首先為大江築堤修垸,在楚境形成南、北灌溉網絡,“鐘天地之美,收九澤之利,以殷潤國家,家富人喜”(《孫叔敖碑》。他重科學技術,在築沂城(今河南正陽境)時,遣具體籌辦人計量工程、時間、人員、材料、糧食,制訂出具體而又科學的計劃,結果完全按此計劃順利地完成。蘇掩,楚康王時司馬,他受命整治軍賦,規劃軍備,是我國歷史上最早壹次的軍賦制度改革,史稱“蘇掩庀賦”。蘇掩庀賦,就是在全國範圍內調查九種不同的田地,然後按井田制的標準,“量入修賦,賦車籍馬,賦甲兵、徒兵、甲循之數”(《左傳·襄公二十五年》)。他所調查的九種田地,準確無誤地反映了楚國水澤山巒的地形地貌,今天看來仍令人驚嘆不已,證明蘇掩是多麽註重實際、具有嚴謹科學精神的政治家和科學家。甘公、唐目未為天文明家。甘公,《史記》謂齊人,《集解》謂魯人,《正義》謂楚人,作《天文星占》八卷。唐目未,亦為有名的天文學家。楚人的數學成就突出,如江陵張家山漢初古墓出土《算數書》,就是楚人留下來的壹部數學著作。楚國鐵器、青銅器的冶煉和制造,該凝聚了多少能工巧匠和名家的心血,充分地顯示了其精湛的技藝,可惜的是名不見經傳,成為有才華的無名氏群體了。

在哲學、思想領域中,先秦時期最為活躍,時至戰國,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所謂百家,最重要的有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陰陽家、農家、縱橫家、兵家等。而在這各個學派中,楚人或是其主要代言人,或是創立者。道家學派創立人是楚先哲老子,後續者不少,至戰國中期,楚人莊子則繼承和發揮了老子學說,是戰國時期道家的代表人物。老莊並稱,成為壹個完整的哲學思想體系,而登上世界哲學史的殿堂(如黑格爾就認為老子是東方古代世界的精神代表者)。另壹道家老萊子,尚清貧,曾教孔子以事君之道。戰國末曷鳥子著《曷鳥冠子》壹書,以道家思想為主體,又兼采法、兵等家思想,是道家學說的另壹發展。儒家學派雖非楚人所創,但孔子之後儒分為八,其中孫氏之儒為荀子所創。荀子雖為齊人,但他居楚約近二十年,還擔任過楚蘭陵令,其著述是在楚國完成的,當受到楚國思想文化的浸潤,正因為他閱歷廣泛,受到楚人的廣擷博取和開放性、寬容性的啟發,所以他對南、北各家思想均有批判吸收,開始了先秦思想的大融合,成為先秦時期壹位大思想家。荀子的成就是在楚國完成的,稱荀子是楚之良材,亦非不可。法家興盛於三晉,楚國亦為法家提供了實踐的舞臺,如著名法家吳起在楚國變法,使他的主張和才幹得以充分的施展。後期法家韓非和李斯同是荀子的學生。韓非成為法家的集大成者,李斯則入秦大施才幹,成為秦始皇壹統大業的得力助手。兵家各國均有,楚國軍事統帥輩出,作為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之壹的楚國,怎麽能沒有兵家?可惜他們的軍事實踐未留下系統總結,以致難以窺見其思想光華。然伍子胥、範蠡則可算得上地地道道的兵家。農家代表人物許行所倡之神農之說,是在楚國大地中孕育出來的長盛不衰的思想精華。他主張“君民並耕”、“市賈不二”,要求社會“均平”合理,深得人心,使儒家門徒也棄儒而改拜許行為師。許行是代表農民利益說話的,故其主張在中國歷史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許行不失為楚人堅持發揚楚國思想傳統的典範。墨家雖非為楚人所始創,但墨子之後,墨分為三,其中南方之墨的代表人物是楚人鄧陵子,號稱鄧陵氏之墨。墨家在先秦時代奉為顯學,是代表小生產者和新興地主利益的,具有鮮明的階級性和時代性。縱橫家的先輩或創始人之壹是楚人鬼谷子,史稱鬼谷先生。《史記》說戰國時期著名的縱橫家張儀、蘇秦都是鬼谷先生的學生。他所著的《鬼谷子》壹書,縱橫捭闔,評論遊說之術和“揣”、“摩”、“權”、“謀”之策略,包含了豐富的辯證法思想,堪稱為當時壹部外交學、心理學和攻關學的好教材。陰陽家倡陰陽五行說,以陰陽五行觀念來解釋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盡管充滿迷信色彩,但其中卻亦含有壹定辯證法因素。戰國末楚陰陽學家南公著《南公》二十壹篇,可謂為陰陽學派中之大家。秦滅楚,南公說:“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時不過十余年,楚人陳勝、吳廣揭竿而起,項梁、項羽、劉邦繼之,果然推翻了暴秦的統治,建立了新興的漢王朝。這位南公,就很了解社會發展形勢,其預言就飽含著辯證法,傳為歷史佳話。

在文學藝術領域中,“楚材”更是突出見奇,家喻戶曉,有口皆碑。楚國文學成就輝煌,主要表現在散文和詩歌。由於散文以《莊子》為代表,詩歌以屈原《離騷》及其他作品為代表,故兩家合謂,人稱“莊騷”。前已指出,莊子繼承和發展了老子學說,是繼老子之後著名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他同時也是壹位散文大師和文學理論家,在中國文學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屈原是“楚辭”的主要作家,《離騷》壹詩是其代表作。屈原及宋玉、唐勒、景差等,是地地道道的楚人,完全是在楚國的培養教育和楚文化的孕育下成長起來的詩人。屈原不僅是壹位詩人,同時也是壹位思想家。他的精氣說和歷史觀,閃爍著唯物主義光芒,對後世的影響也很深。他的名字已列入世界文化名人的行列,受到世界各國人民的敬仰。我們荊楚大地的人們,為有這樣壹位偉大的人物而感到無限的光榮和驕傲。楚國藝術發達,無論是書法、繪畫,抑或是音樂、舞蹈,所取得的成就是世人所公認的。其中造詣很深的音樂家鐘子期和操琴大師伯牙,高山流水,意蘊雋永,達到了很高的藝術境界,至今為人們所津津樂道。

楚國亡後,楚地人材卻長盛不衰,輩出不窮。我們知道,秦漢時人們曾分楚地為三,囊括今江淮、江漢、江東和湖湘的廣闊地域,幾占中國的壹半。如從這壹遼闊地區來看“楚材”,累見於史籍和近人研究,也幾占中國的壹半。應該指出,“三楚”中的西楚和東楚,基本上是楚國擴張的結果,而其腹地則是以荊州為中心的江漢地區,以及與其毗連的湖湘地區,亦即所謂“三楚”中之南楚。從這兩個地區看,“楚材”也是多得驚人,無論是湖北,還是湖南,從西漢到明清,近代以至現當代,也是代代都有第壹流人才,簡直是令人目不暇接,嘆為觀止。如略推敲壹下,荊楚大地歷來就有學術研究中心,以及形成的人才群體,如其中著名的有漢末的荊州學派、兩宋的湖湘學派、明代的公安派(文學)等。清末近代後,隨著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的激化,荊楚學人更是以族國命運為己任,積極地投身到學習西方和俄國的洪流中去,在洋務運動、民主革命中形成了宏大的人才群。如以個人來計算的話,自秦漢以降,則數不勝數,在政治、經濟、軍事、思想、文化等各個領域中有良材、奇材、大材,甚至還是咤叱風雲式的人物,對中國歷史的發展,影響至深。就以嶽麓書院所培養的人才來看,其成就也是很驚人的,據嶽麓書院有關資料可知,嶽麓書院是公元976年(北宋開寶九年),潭州太守失洞在唐末五代僧人智睿辦學基礎上創辦起來的,直至1903年(清光緒二十九年)改為湖南高等學堂,殆近千年之久。在此期間,有著名學者張槿、朱熹、王守仁等在此講學,培養了不少人才。僅晚清至近代的劇烈動蕩變革時期,就造就了如陶澍、魏源、左宗棠、曾國藩、郭嵩燾等壹大批思想家、政治家、外交家等各種顯赫人物。如進壹步把現當代也計算進去的話,那就更加輝煌突出,令人敬仰不止。

我們知道,人是文化的主體。楚先祖建立了楚國,創造了璀璨奪目、博大精深的楚文化,作為政權的形式——楚國消亡了,但其文化則澤被百代,永遠不會消失。這就是為什麽“楚材”也代代相傳,壹代比壹代強的原因所在。

當然,人才決非單純的化育而成,而是得需尊重自然傳統的、培養教育的領導呵護的和主觀努力的各種因素交互作用而鑄成的。“楚材”是壹種歷史現象。對“楚材”的形成、“楚材”的歷史作用,以及“楚材晉用”(人才外流)等問題,當應辟專題研究,才更富有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