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懼怕邪靈,除了祭祀取悅邪靈外,還采用招魂驅鬼、舉行喪葬儀式、祭祖等巫術形式控制城鎮。此外,古人還創造了兩個神來驅鬼治病,即方想和鐘馗。方想原本是壹個動物神,後來逐漸被神化了。方想在《封神演義》中被分為二神,與武將和並稱。古人認為方想有驅鬼的力量。自先秦時代起,在喪葬等宗教儀式中用於驅鬼,被稱為開道之神、過道之神。直到近代,江南的漢人還制作金剛形巨像,是送葬隊伍的前身。鐘馗,據清代學者考證,其原始形象是古代壹種桃木制成的椎。椎的下切字是“鐘馗”,所以叫鐘馗。古人在舉行大儺儀式時,揮動鐘馗驅鬼。久而久之,在人們的心目中,鐘馗成了驅魔的象征,具有驅魔的神奇力量。正是因為鐘馗的意思,從魏晉到隋唐,人們常以鐘馗命名(與終聲相同)。到了唐朝,鐘馗被擬人化,改名為鐘馗(與葵陰同音),發明了鐘馗捉鬼的故事。這個故事見於宋代沈括的《孟茜筆談補》卷三。據說唐明帝生病期間,夢見壹個大鬼抓了壹個小屁孩,閉上眼睛吐出來,自稱是鐘馗,武功排在最後。明太祖醒來後,病就好了。於是召見吳道子,指示他做壹個鐘馗的雕像:光著腳,看著蝙蝠,拿著劍,抓著壹個小鬼。帶著這批人走向世界,* * *慶祝和平。從此,鐘馗捉鬼的故事在漢族民間廣為流傳,有的地方甚至把鐘馗貼在門上、墻上,作為看守。
古人不僅肯定了鬼的存在,而且認為鬼也有自己的世界,和人類壹樣構成了社會。這個鬼世界習慣上被稱為“冥界”或“陰間”。無形世界的概念起源於原始社會,形成於秦漢時期。後來又吸收了壹些佛家的說法,使之逐漸完備。所謂黑社會,其實就是現實社會的反映,它的社會構成和生活方式都是建立在現實社會的基礎上的。既然是虛構的,就有很多奇幻的成分。人在現實社會中是無法主持正義、懲惡揚善的,所以假設惡人死後的鬼魂,無論其生前身份如何,來世都會受到主宰之神的公正審判。佛教傳入之前,陰間的主人壹般是東嶽皇帝,泰山是治鬼的府邸。佛教在東漢早期傳入中國。隨著佛教影響的擴大,因果報應、輪回轉世、地獄等概念已經深入人心,地藏王和閻羅王是冥界主宰的信仰也相應上升。地藏王,佛教中稱為地藏王菩薩,沒有無形世界這壹說。佛教傳入時是漢人形成的,所以影響不大。閻羅王,俗稱葉言,原是古印度神話中的冥界之主,佛教沿襲他的學說,稱他為地獄之主。傳說他手下有十八個判官,掌管十八層地獄。唐代慧琳《諸經音義》卷五曰:“梵音魔,義譯為平王。此師為生死加持,主要負責鎮守地獄八熱八冷,附屬各種小獄等。,服鬼死於五息,追罪人。”隨著佛教傳入中國,閻羅王與漢人原有的來世信仰相結合,成為掌管生死、輪回、轉世的來世主宰,獲得了民眾的普遍信仰。然而,在漢人中,閻羅王和東嶽大帝的區別其實並不明顯。閻羅王壹般沒有專門的寺廟,但在東嶽廟或城隍廟有壹個閻羅殿(或稱十王殿)。
佛教傳入中國後,地獄成為漢人信仰陰間的主要模式。然而,漢族民間信仰的地獄已經擺脫了佛教經典的束縛,具有了中國特色,並趨於具象化。比如山西省蒲城縣的東嶽廟,除了祭祀東嶽皇帝黃,還有壹個巨大的地獄。地獄設在山坡上,從入口下去。第壹層是曹寅,分為東曹和西曹。從冥界往下十八級就是地獄,十八級意味著地獄重十八倍。地獄由三面環繞的十五個洞組成。北面的五孔洞內供奉著吳越皇帝,東西兩側有閻羅十殿。每個大廳前面都列有十八層地獄。漢人的地獄觀念有些類似於西方的末日審判,幽冥地獄是為了懲罰作惡的人而設立的。古人認為人死後要報燕王審判。如果他們生前作惡,他們將遭受十八層地獄。妳死前犯了什麽罪,妳會在地獄受到懲罰。在浦城縣東嶽廟的地獄裏,有著各種令人毛骨悚然的懲罰場景。地獄的出口是壹張輪回圖。任何行善的人都可以投胎到天堂,或者變成壹個學者和公眾中的壹員。生前作惡的人,不僅會受到嚴懲,還會變成驢、馬、蛇、蟲。報到地獄後,妳要服下“迷魂湯”(妳說轉世的時候),所以轉世後,妳就忘記了妳在地獄所受的審判和折磨。可見,以地獄觀念為主導的漢族民間冥界信仰,實際上是儒家倫理文化與佛教輪回的混合體,輪回只是壹種執法手段,最終目的是維護傳統倫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