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臺縣以縣西三臺山得名。
三臺歷史悠久。
三臺古為郪縣、涪城縣地,以縣西三臺山得名。
西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設有郪縣,南朝蕭梁時置涪城縣,元至元二十年(1283 年)涪城縣並入郪縣,明洪武九年(1376年)撤縣入潼川州直轄,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置三臺縣,迄今***歷2198年。
壹、郪縣
唐《元和郡縣誌》載:“郪縣,本漢舊縣,屬廣漢郡,以郪江水為名也”。
宋《太平寰宇記》:“以郪江為縣名。
”舊府、縣誌亦如其說。
因此,郪縣是以郪江水命名的。
西漢時有郪縣,無爭議。
但晉代是否有郪縣,過去曾有三說:壹說省並,宋《輿地廣記》:“郪縣,二漢屬廣漢郡,晉省之置伍城縣。
”此說無省並時間和依據。
二說復立,《四川政區沿節與治地今釋》:“郪縣,李雄時,復置。
”亦未說明復立年月及原因。
兩說均難於置信。
三說存在,《宋書 州郡誌》廣漢太守條:“郪縣令,漢舊縣。
”又據誌首例言稱:“自漢至宋,郡未改移者,則註雲‘漢舊’。
”由此可見,自漢至宋,郪縣未曾有所省、立、變動。
《華陽國誌校註》劉琳註:“郪縣,兩漢舊縣,蜀晉因(《晉誌》脫此縣)。
”同書《李特雄期壽勢誌》載:李雄、李驤“既克成都,眾皆饑餓,驤乃將民入郪、(王)(五)城食谷芋。
”而《晉書 載記》和《資治通鑒》卷八十五所載均與此同。
清《潼川府誌》和《四川通誌》載:“漢置郪縣,屬廣漢郡,後漢至晉因之。
”《中國歷史地圖集》亦載:晉代郪縣,五城縣並存。
特別是《華陽國誌》為東晉人常璩所著,《宋書》為南朝梁沈約撰,比《輿地廣記》要早600至700年,較接近實際。
《大清壹統誌》記得更為明確:“按《晉誌》無郪縣,而王長文傳曰:‘廣漢郪人’,又《華陽國誌》、沈約《宋誌》皆記有郪縣,其未嘗廢可知!”清代著名校書家顧廣圻,在嘉慶十九年(1814)校勘《華陽國誌》時即註雲:“郪縣,兩漢舊縣,蜀晉因之(今本《晉誌》脫郪縣)。
”據以上所考。
西漢已有郪縣,晉代仍有郪縣,屬廣漢郡,縣城在今縣南?江鄉,至南朝梁才撤並入北伍城縣。
二、北伍城縣
《大清壹統誌》載:“中江至綿州流入,經中江縣南又經府(潼川)城南入涪江,即古伍城水也。
”《水經》涪水註:“涪水又南,枝出焉,西逕廣漢五城,為五城水。
” 劉宋元嘉九年(432)分廣漢郡地置新城郡,置北伍城縣為郡治,因縣城(今潼川鎮)位於伍城水口之北,故名北伍城縣。
北伍城,舊誌多載南朝劉 宋元嘉中建,但亦有兩說:民國《三臺縣誌》載:“晉武帝鹹寧四年(278)改?縣為北伍城縣,分屬廣漢郡。
”並註明源於《宋書》,但查《宋書。
州郡誌》,廣漢郡條載:“郪縣令,漢舊縣。
”“伍城令,晉武帝鹹寧四年立。
”新城太守條又載:“新城太守,《何誌》新分廣漢立”,“北伍城令,《何誌》新分五城立”,而無“晉武帝改郪縣為北伍城縣”之文,民國《三臺縣誌》晉立北伍城縣之說,顯系因《晉誌》脫郪縣,作者將原屬壹郪縣地的五城縣(今中江縣)與北伍城縣(今三臺縣)混同了。
二是《大清壹統誌》潼川府表新城郡欄宋置齊廢;《四川通誌》三臺縣條載:“齊廢北伍城後,郪縣亦省。
”今據《南齊書。
州郡誌》載: “郪,舊曰伍城,西魏改曰昌城,仍置昌城郡,開皇初郡廢,大業初置新城郡,改縣名焉。
”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卷七十壹潼川州條載:“宋置新城郡,齊因之,梁末置新州。
”又據《陳伯玉文集 梓州射洪縣武東山故居士陳君碑》記“八代祖祗,自汝南仕蜀為尚書令。
其後,蜀為晉所滅,子孫避晉不仕,居涪南武東山,與唐、胡、白、趙五姓置立新城郡,剖制二縣(按:指北伍城與懷歸縣),而四姓宗之,世為郡長。
蕭齊之末,有太平者,弟兄三人,為郡豪傑。
梁武帝受禪,網羅英豪,拜太平為新城郡守。
”又《陳孜墓誌銘》:“五代祖太樂,梁大同中為本郡大司馬,生高祖方慶,屬梁亂,始居新城郡武東山,生大父湯,為郡主簿。
”此記結合前段引文說明“立郡、制縣”始於劉宋,壹直沿至梁末,是比較可信的。
再考唐《元和郡縣誌》梓州條載:“宋於此置新城郡,州(郡)城宋元嘉中築,左帶涪水,右挾中江,居水陸之沖要。
”宋《皇朝郡縣誌表》:“宋元嘉九年(432)割廣漢郡於此置新城郡。
”據此,劉宋置新城郡,北伍城縣的時間也基本解決。
而《四川郡縣誌》、《中國歷史地圖集》均載:劉宋置北伍城縣為新城郡治。
歷經齊、梁、魏、周,至隋才改名?縣。
因此,南朝劉宋元嘉九年(432)置北伍城縣,屬新城郡,並以縣城(今潼川鎮)為郡治,直至隋改名?縣。
明初並?縣入州,清雍正時於此置三臺縣迄今。
三、涪城縣
宋《太平寰宇記》涪城縣條載:“涪城水在縣北,從綿州巴西郡界流入縣界,卻入郴縣。
”可見縣因城臨涪水以得名。
涪城縣建置曾有兩說:壹是民國《三臺縣誌》:“晉惠旁分涪縣地置涪城縣。
”《綿州地誌表》:“晉惠帝元康六年分涪縣地置涪城縣,屬梓潼郡。
”查《晉書》、《宋書》等正史,皆無晉惠帝置涪城縣記載,此說難於置信。
二是《舊唐書 地理誌》綿州涪城縣條:“東晉置始平郡,後魏改為涪城及潼縣,隋改潼為涪城。
”查《晉書》、《宋書》、《隋書》以及唐《元和郡》均無東晉在四川境內置始平郡之文,(《晉書 地理誌》雍州條,載有東晉先後在武當、襄陽僑置始平郡)五代時《舊唐書》始提出東晉置臺平郡之說。
似亦未可據信。
《四川郡縣誌》在晉代涪城縣條下引《元和誌》:“晉孝武帝徙梓潼郡於此。
”並稱“《宋誌》,《齊誌》,梓潼郡皆治城縣”,可見它將涪縣與涪城的時間地點相混淆了。
因為晉代並未在今三臺境內置過涪城縣,此說亦不合史實。
今考《南齊書 州郡誌》載有“始平僚郡”,《直隸綿州誌》載:“《州舊誌》涪城縣,在今州東四十裏入潼川界,距潼川府西北六十裏,俗呼涪城壩,《元和誌》涪城本涪縣地。
蕭齊時僑置始平郡,西魏改涪城郡,周改安城郡,隋開皇初郡廢,改安城縣,十六年,改涪城縣屬金山郡,唐初屬綿州,大歷十三年割屬梓州。
”《大清壹統誌》、《潼川府誌》、《四川通誌》、《四川郡縣誌》均載,蕭齊置始平僚郡,梁改為始平郡,置始平縣為郡治,而《中國歷史地圖集》、《四川政區沿革與治地今釋》、《古今地名辭典》均同此說,因此,根據上述考證,南齊置始平僚郡,無屬縣,蕭梁改始平僚郡為始平郡,並分涪縣地縣始平縣為郡治,西魏改郡為涪城,治地在今縣北花園鄉。
涪城縣,直至元朝初年並入郪縣是符合史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