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圖書館消亡論”缺乏足以令人信服的理由
我們先來看看“圖書館消亡”、“傳統圖書館消亡”這樣幾個概念。從“圖書
館消亡論”的由來以及後來人們的相關論述看,“圖書館消亡”實際上就是指“傳
統圖書館消亡”,兩者基本上是同壹概念。特別是到了數字圖書館發展的今天,“
圖書館消亡”更是指以收藏印刷型為主的傳統圖書館被完全收藏數字化資源的數字
圖書館所取代,傳統圖書館不復存在。眾所周知,文獻的書寫和傳播是通過載體
而實現的,迄今為止,紙張仍是圖書館文獻的主要載體,這也是傳統圖書館區別於
數字圖書館的壹個主要方面。紙質載體占用空間大,信息存儲量小,檢索速度慢,
查全率低,收藏和整序也比較繁瑣,且成本高於縮微品、磁性材料、數字光盤、芯
片等新型文獻載體,從壹定程度上影響了圖書館事業的發展。傳統圖書館重藏輕用、
技術手段落後、服務內容簡單、服務對象單壹,並且受時間、地域等因素的限制,
難以實現資源***享,也很難滿足讀者的更高需求。正是因為這些弊端,人們開始擔
憂現存圖書館的發展前景,國外圖書館學家甚至提出了“圖書館消亡論”。1977年,
H.Falk在討論未來電子系統時指出:圖書館將逐漸消亡,它的歷史使命已經完成。19
78年,美國學者蘭卡斯特在《情報檢索系統》第二版的結論中指出:“我們正在迅
速地不可避免地走向無紙社會”,“圖書館主要是處理機讀文獻資源,讀者幾乎沒
有必要再去圖書館,地方圖書館已無足輕重,甚至消失。”蘭卡斯特預言:“再過2
0年,現在的圖書館可以消失。”
情況並非像上述學者預測的那樣糟糕。相反,近年來圖書館呈現前所未有的發
展勢頭,紙質出版物數量不斷增加,並未因電子出版物的增加而萎縮。中國出版科
學研究所在全國範圍內隨機抽取了18個城市及所屬農村的4500個樣本,進行“國民
閱讀與購買傾向”的入戶調查。結果顯示,在多種媒體搶奪受眾的情況下,國民對
圖書的熱情不減反增,國民對圖書的接觸率(每天接觸圖書的人數除以調查總人數)
由1999年的37.8%增加到2001年的38.9%。與此同時,其它傳統媒體,包括電視、報
紙和期刊的接觸率卻成下降趨勢(電視的接觸率由92.3%降到90.7%,報紙由53.7%降
到49.8%,期刊由38.8%降到36.7%)。紙質載體歷史悠久,其存儲信息的持久性、
便於攜帶且符合人們長期養成的閱讀習慣等特性,是其得以長期存在的最大優勢。
傳統圖書館收藏大量的紙質文獻,對傳承人類文明起到了重大作用,圖書館發展史
本身就是人類文明史的重要組成部分。割斷數字圖書館與傳統圖書館之間的聯系,
忽視傳統圖書館的優勢而過分誇大其劣勢,壹味強調數字圖書館的優勢,並斷言傳
統圖書館將很快消亡或被數字圖書館完全取代,都未免過於武斷。
2數字圖書館的優勢及難題
1945年,美國科學家維勒維爾.布什(VannervarBush)首次提出數字圖書館概念以
來,圖書館事業又向前邁出了大半個世紀。對於什麽是數字圖書館,至今還沒有統
壹的說法,但含義大致相同。中國數字圖書館工程籌備領導小組負責人徐文伯認為:“
所謂數字圖書館,就是對有高度價值的圖像、文本、語言、音響、影像、軟件和科
學數據等多媒體信息進行收集、規範性的加工,進行高質量保存和管理,實施知識
增值並提供在廣域網上高速橫向跨庫連接的電子存取服務。同時還包括知識產權、
存取權限、數據安全管理等。”
20世紀90年代初,美國最先著手建設數字圖書館,世界許多國家也相繼建設各
自的數字圖書館。中國政府非常重視數字圖書館的建設。2001年10月31日,國家圖
書館的“中國數字圖書館基礎工程”被國家批準為“十五”計劃的重點建設工程,
總投資達11.42億元。目前,我國數字圖書館研究水平基本與世界發達國家保持同步。
數字圖書館的建設不僅會引起圖書館業的巨大變革,而且會對人類文化的傳播
產生深遠影響。計算機技術、數字技術、網絡技術及其它相關高新科技將為數字圖
書館的建設提供強大的技術支持,數字化信息載體的大容量和小體積,將為圖書館
節省大量空間,並對保護珍本、善本、古籍等文獻資料起到重要作用。其不受時、
空限制的遠程高速特點及強大的檢索查詢功能使資源***享成為現實,極大地提高了
人類獲取文獻的效率。
當然,數字圖書館並非無懈可擊,至少目前還面臨著許多難題。21世紀是信息
爆炸的時代,信息量的激增使人們對信息真偽的甄別和信息價值的評估工作變得紛
繁復雜。數字圖書館從業人員不能僅僅滿足於簡單的重復勞動,他們的勞動具有創
造性,提供的是信息研究與服務,簡單、低級的手工勞作已為機器和技術所取代,
人員素質受到極大挑戰,數字圖書館發展速度與人才匱乏的矛盾將日益突出;黑客
的入侵直接威脅網絡安全;網絡環境下的知識產權及著作權保護、數據庫信息保護
等法律問題壹時也難以解決;中國是壹個發展中國家,人口多,底子薄。計算機及
相關科技的出現解放了大量勞動力,沈重的就業壓力不僅得不到緩解,而且會因為
大量剩余勞動力的不斷湧現而變得更加緊張。現代科技的廣泛應用,使得在圖書館
從事較低知識含量的工作人員的就業機會受到沖擊。中國有3000年的出版史,是世
界上出版歷史最悠久的國家。長期以來,人們對圖書有特殊的感情,這與人們的閱
讀習慣密不可分。圖書的便捷、影響電子出版物閱讀的相關因素,註定閱讀方式的
轉變不可能壹蹴而就,人們仍然會在很大程度上依賴傳統圖書館。我國經濟的發
展很不平衡,城鄉之間、東西部之間的差距不斷加大,已經影響到整體經濟的發展。
從1996年《中國圖書館年鑒》提供的公***圖書館數據及1998年《中國統計年鑒》提
供的我國人口總量極其分布數據可以發現,我國信息資源的分布極不平衡,壹是信
息資源高度集中於大城市和東南沿海地區,廣大的中西部地區及農村缺乏足夠的信
息資源積累,占我國人口70%的農村居民基本上生活在信息資源貧困線以下;二是信
息資源高度集中在文化、科技、高等教育等系統,面向中小學生、城市普通居民和
商人的信息資源相對不足。由此我們就能清楚地看到,我國社會信息化及圖書館數
字化仍然任重道遠,談論所謂的圖書館消亡還為時過早。目前所要探討的重點應放
在21世紀或以後更長的時間裏,我們應該建設什麽樣的圖書館,它應具備些什麽功
能,應該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起什麽樣的作用。
321世紀中國圖書館發展方向
從古代的藏書樓到對外開放的圖書館,圖書館事業本身也在不斷發展、完善。
我們首先應該明確這樣壹個觀點,圖書館的數字化也好,或者建立所謂的數字圖書
館也好,都不能把傳統的圖書館拋在壹邊。並且所謂的傳統圖書館與所謂的數字圖
書館提法本身就值得商榷,如果把兩者對立起來、割裂開來就更不足取。圖書館以
其豐富的館藏和優質的服務滿足了讀者要求,在人類文化傳播、社會發展等方面起
到了重要作用。只有將現有的文獻資源建設好、保存好,才能建設順應歷史潮流的
新型圖書館。那麽,我們應該建設怎樣的圖書館呢?以現有圖書館為基礎,建立現
代文獻信息中心是我們努力的方向。現代文獻信息中心是圖書館發展的新形式,它
具有如下主要特征:
(1)手段現代化。憑借計算機技術、數字技術、網絡技術及其它相關技術,實現
采編、流通、檢索以及服務自動化。打破時間、地域限制,積極尋求資源***享之路。
在文獻資料數字化過程中,館際之間應加強交流,通力合作,避免工作重復及人、
財、物的浪費。技術手段的轉變會引起編目模式、流通閱覽模式及參考咨詢模式的
相應轉變。出版信息、用戶文獻需求及意見反饋、購書、結算等壹系列工作,都可
以足不出戶地通過網絡完成;讀者可以根據需要選擇圖書館、辦公室或者其它場所,
從網上輕松獲取所需信息;咨詢的內容不再是簡單的答復,更多的是幫助讀者學會
如何利用電子文獻,如何操縱遠程通訊軟件等,綜述、評論、專題研究報告、預測、
動態分析等三次文獻的咨詢服務成為主要內容。參考咨詢更多地以網絡發布的形式
完成。
(2)載體多樣化。文獻資源可以根據情況選擇不同載體,既可以將原有部分文獻
資源進行數字化處理,也可以根據需要增加新的數字或紙制文獻館藏。
(3)功能綜合化。除了原有圖書館的收藏、整序外,現代文獻信息中心的館藏概
念和質量都有很大變化。除了紙質文獻外,收藏更多的是以新型材料為載體的文獻
資源以便節省空間和提供服務。館藏不再由數量多少和規模大小來決定,而主要取
決於聯機數據庫、網絡信息存取速度和質量以及用戶滿意的程度。當然,整序的對
象不僅包括原有的館內資源,更應側重網絡信息的整序;現代文獻信息中心已經不
能滿足僅僅向讀者提供文獻這樣簡單的工作,其服務職能應該是使讀者最有效地獲
取他們所需的信息;圖書館歷來是重要的教育、科研基地,隨著圖書館的現代化建
設,其教、研功能肯定能得到進壹步加強;由於內容豐富且服務手段和形式多樣,
現代圖書館將成為人們休閑、娛樂、陶冶情操的極佳場所。
(4)人才專家化。圖書館現代化包括物質技術和人才隊伍建設兩個方面,其中,
人是最關鍵的因素。傳統的圖書館從業人員隊伍水平參差不齊,除了完成內部作業
外,主要是接待讀者,解答讀者在利用圖書館時遇到的各種簡單問題,是圖書與讀
者的中介。而數字時代的文獻信息中心對從業人員的要求非常高,他們都是圖書情
報或其它領域的行家。他們有能力根據用戶實際需求,動態獲取、選擇、分析、利
用各種信息和知識,動態設計、組織、安排和協調相關服務工作及產品形態,為用
戶提供針對性極強的深層次的服務,幫助用戶解決他們的知識和能力所不能解決的
問題。在圖書館向現代文獻信息中心轉變的過程中,圖書館從業人員也完成了從傳
統館員到信息館員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