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人,關於他的生身父母和出生日期有好幾種說法,而且壹開始他連正式的名字也沒有,直到能在社會上大顯身手了,他才有了自己的名分。再以後,雖然人們遇到困難和挫折時,不時地請他出來救局,同時經常在暗地裏采納他的主張,但總的說來,他已經退居二線,經常處於壹種不得誌的狀態了。
這個人就是我們所說的道家思想。
大家公認,道家思想是老子創立的,他的思想集中在壹部五千字的著作——《道德經》中。鑒於老子的崇高地位,後來道家學派的宗教形式——道教將其尊稱為太上老君。然而這位太上老君的生活年代和身份卻是眾說紛紜,直到現在也沒有完全的定論。有人說他是春秋末期的老聃,孔子曾多次向他請教;有人說他是楚國的老萊子,曾以孝聞名天下;又有人說他是戰國早期的太史儋,曾與關尹在函谷關相會;還有些儒家的狂熱支持者認為它比道家的另壹位巨擘——莊子生活的年代還要晚。不過1993年出土的郭店楚簡已經完全證明,《道德經》這部偉大的著作至少在戰國早期就已經開始有了廣泛的流傳,後來雖經多次修改,但在大體上保持了原貌。
在《道德經》流傳的過程中,當時的人從中汲取了智慧和營養,又形成了許多不同的思想流派,其中影響較大的有主張“為我”追求個性自由的楊朱學派,有試圖以水為基本要素構築宇宙模式的關尹學派,有主張以道生法熱衷於政治的黃老學派,有主張逍遙自在追求精神自由的莊子學派等。他們和當時的儒家學派、墨家學派、名家學派、法家學派等互相爭論、互相影響,呈現出壹幅“道術為天下裂”、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場面。
不過,與儒家、墨家等不同,雖然在《道德經》的影響下出現了眾多的思想流派,但在春秋戰國時期,並沒有道家這個統壹的概念。所以說到當時的顯學時,只提儒墨兩家,不提道家。
楊朱學派和莊子學派都曾在社會上產生過壹時的轟動效應,但在當時,聲勢最為浩大影響最為持久的是與現實政治緊密相關的黃老學派。它分為南北兩個流派,南方黃老學派的思想主要反映在《文子》(漢簡殘本)、《黃帝四經》、《鹖冠子》等著作中,而北方黃老學派集中在齊地的稷下學派中,其思想主要反映在《管子》這部著作中。在呂不為主政秦國期間,又有壹大批黃老學派的人物來到秦國,他們配合呂不韋,以黃老思想為指導,吸收了儒墨名法學派的諸多主張,成就了壹部輝煌的巨著——《呂氏春秋》。
緊隨著百家思想融合的,是政治大壹統局面的形成。不過我國第壹個大壹統的王朝——秦朝實行的並非是黃老思想,更不是後來風風光光的儒家,而是黃老道家的孽子——法家思想,它主張“禁絕百家,以吏為師”,使包括黃老道家在內的百家思想遭到了沈重打擊,但壹些思想的星火還在民間保存。
法家思想的嚴酷直接導致了秦朝的滅亡,在接下來的另壹個朝代——漢朝建立後不久,當時的丞相曹參從稷下黃老學派的發源地——齊地,找到了黃老思想的星火,並將其引向全國,成為了當時整個國家的指導思想。
在黃老學派“無為而治”的思想指導下,長期戰亂帶來的創傷很快愈合,壹個名為“文景之治”的盛世開始了。在這樣的背景下,司馬談(司馬遷之父)第壹次提出了道家的概念,使道家思想有了自己正式的名稱。他說:“道家無為,又曰無不為。其實易行,其辭難知。其術以虛無為本,以因循為用。無成勢,無常形,故能究萬物之情。不為物先,不為物後,故能為萬物主。”他又說道家“因陰陽之大順,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與時遷移,應物變化,立俗施事,無所不宜;旨約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司馬談所說的道家其實主要指黃老學派,後來,人們進壹步拓展這個概念,把所有在《道德經》影響下形成的思想流派,如楊朱學派、關尹學派、莊子學派、黃老學派等,統統歸入道家的行列,使道家思想呈現出斑駁蕪雜的特點,這也是許多道家思想被歸入雜家的原因。
在文景之治的末期,還出現了道家思想巔峰性的著作——《淮南子》。另外,司馬遷的《史記》也滲透了濃厚的黃老道家的思想,由於“無為而治”帶來的繁榮,司馬遷還空前絕後地討論了經濟運行規律和企業家的精神。
不過,當時黃老思想成為主流,是建立在天子、諸侯和軍功階層三權分立、皇權受到壹定程度制約的基礎上的。漢景帝平定“七國之亂”後,諸侯勢力大大削弱、軍功階層也是壹代不如壹代,權力膨脹起來的皇帝,再也無法容忍黃老道家“清靜自然”的約束,於是,主張尊君隆禮的儒家思想取代了道家思想,成為了國家的正統思想。這樣的局面此後延續了將近兩千年。
儒家思想取代了道家思想成為了國家的正統思想後,黃老道家思想並沒有完全消失。大多數時候,統治者像漢宣帝說的那樣,是“霸王道雜用之”。即有時是“外儒內法”,有時是“外用儒術,內用黃老”,每當君權受到主客觀條件的部分限制時,黃老道家就會復活,並帶來經濟文化上的繁榮,因此民間有“治世道,亂世佛,由治到亂是儒家”的說法。
當聲勢浩大的黃老思潮在統治者那裏變為地下暗河後,春秋戰國發展起來的理性精神暫時遇到了挫折,整個社會籠罩在壹片儒家宣揚的“天人感應”的神秘主義氣氛中。與此相適應,民間道家思想也向神秘主義方向發展,並在吸收了許多儒家和墨家的思想的基礎上,和先秦時就已廣泛存在的神仙方術相結合,最終形成了我國土生土長的宗教——道教。
道教在社會上產生巨大的影響與漢末農民起義有關。這次起義主要是以道教的兩個重要派別——太平道和五鬥米道為依托發動的。最後,太平道被鎮壓,而五鬥米道被曹操招安。於是道教走上了和平發展的道路。
與此相反,壹些善於獨立思考的知識分子更願意從理性的角度探討問題。王充首先在他的傑作——《論衡》壹書中,對蔓延於整個社會的神秘主義思潮進行了有力的批判。不久,這種懷疑思想在魏晉時期就變成了壹種名為玄學的思潮,整個知識界都開始思考自然人性和儒家名教之間的關系,王弼主張雙向轉化、儒道會通;竹林七賢的靈魂人物阮籍和嵇康主張“越名教而任自然”;接下來的郭象雖然仍主張調和儒道矛盾,但他的獨化論使道家思想攀上了壹個新的高峰。另外,陶淵明的《桃花源記》、鮑敬言的無君論、偽托戰國時列子所寫的《列子》以及稍晚壹些出現的《黃帝陰符經〉也是這壹時期道家思想的重要成就之壹。
在玄學思潮的推動下,追求精神自由的莊子思想重新復活,成了後世人們心目中道家思想的正統。整個社會開始推崇那些放浪形骸的清談之士。這既產生了空談誤國的負效應,又大大提高了國人的抽象思維能力,體現了當時中國人的精神自覺。不但為當時佛教文化的廣泛傳播創造了條件,還推動了當時科技和文化藝術的飛躍發展,使魏晉南北朝時代成為壹個文化藝術極為燦爛的時代。
玄學思潮過後,道家作為壹個獨立的思想流派已不復存在,它更多的是依托其宗教形式——道教存在和發展,並通過儒釋道融合的方式附體還魂(即附著在理學禪宗等的身上,表現出道家思想的靈魂)。
受玄學思潮的影響,也受外來宗教——佛教的刺激,道教在這壹時期向上層和精致化方向發展,其傑出的代表人物葛洪在《抱樸子內篇》壹書中,提出以道為內 ,以儒為外,使神仙方術與儒家綱常名教相結合的教義,從而為道教的進壹步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此後,從東晉後期至南北朝時代,中國南北方都出現了由門閥士族道教徒發起的道教改革活動,道教的經典、教義、教規和教派組織得到改造和充實發展 ,以重視經典科教和神仙方術為主要宗旨的上清派、靈寶派 、新天師道、樓觀道等新興道派相繼出現,成為道教發展的主流。新興道派得到官方統治者的承認,為後來儒釋道三教鼎立並盛的格局奠定了基礎。
唐宋兩朝,官方對道教極為尊崇,道教享有國教的稱號。官方主持多次編修《 道藏》,研究道經和教義、科儀的學者紛紛湧現,對道教學術文化的發展有較大的貢獻。成玄英對老莊思想的進壹步闡述和其提出的重玄之道、司馬承禎的《坐忘論》、譚峭的《化書》、《無能子》的無君論、陳摶的太極圖、張伯端的內丹術、鄧牧的《伯牙琴》均是當時道家道教思想的重要成果。到了南宋金元對峙時期,道教內部發生重大變革,新興道派紛紛湧現。這些道派在教義上的***同特點是倡導三教合壹,鼓吹儒釋道教同源壹致。元朝統壹之後,南北各道派重新組合,形成以內丹為主的全真道和符箓為主的正壹道兩大派系,流傳至今。
明清以後直到現在,道教趨於衰落,社會地位逐漸下降。尤其是近代各種打擊封建迷信的活動,對道教傷害最為嚴重。在這期間。除了《菜根譚〉、傅山的啟蒙思想和諸子學、陳攖寧的仙道學說和蕭天石的學說值得壹提外,道教教義、教制總的說來無大發展,但道教思想卻進壹步通俗化,流傳於廣大社會。被道士們加以通俗解釋的內丹術,傳向社會各界,在儒士中影響尤深。
道家思想在我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僅次於儒家。雖然玄學思潮過後,道家作為壹個獨立的思想流派已不復存在,但它對統治者、知識分子和下層社會卻產生了經久不衰的影響。
對統治者而言,道家黃老術是他們治國的秘技之壹。在許多明君身上,都可以看到黃老思想的影子,唐玄宗、宋徽宗、朱元璋、康熙都曾專門給《道德經》作註,雖然他們經常從法家的角度歪曲老子思想,但不可否認的是,“文景之治”、“貞觀之治”、“開元盛世”、“康熙盛世”無壹不是黃老思想的產物,而兩宋時期經濟文化的高度繁榮、明末清初的啟蒙思潮以及今天改革開放的成就,也無壹不與黃老思想有密切關系。當然,統治者施行無為而治的黃老思想時,壹般嚴格地限定在經濟文化方面,至於政治領域,除了明末清初社團組織比較活躍外,民間政治力量從來沒有得到過真正發展。這壹局面甚至延續到了今天。
道家思想中,對知識分子影響最大的是老莊學派的思想。這也是後世人們心目中道家思想的正統。對那些想在古代專制社會中保持精神自由的知識分子,如陶淵明、李白等,老莊思想是他們最好的安身立命之所;對那些超前於時代的思想巨人,如王充、李贄、黃宗羲等,道家思想是他們批判社會的有力武器;對那些暫時受挫的官場人士,如柳宗元、蘇東坡等,道家思想是他們最好的安慰劑,所謂“達則兼濟天下,困則獨善其身”是也。另外,道家思想也深刻地影響了知識分子的審美觀念和文化藝術創作,使之表現出獨特的簡練含蓄的民族風格。道家思想還對理學和禪宗思想的興起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對世俗社會而言,追求長生不老的道教更具有吸引力。道教不但給了千千萬萬的人以宗教上的安慰,還通過其宗教活動為中國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發展作出了獨特貢獻。許多道士如魏征、陳摶、劉伯溫還積極參與政治,對中國歷史產生了重要的影響。道教對我國古代科技的貢獻無人能及,就連先秦最具科學精神的墨家思想也是靠道教保存下來的。中醫、火藥、天元術是道教最具代表性的科學成就。道教音樂融我國民間音樂和西域特色於壹身,被譽為仙曲和民族音樂的瑰寶。至於伴隨修煉養生實踐和探索發展起來的道教氣功和武術,今天則已風靡世界。道教教團對文獻典籍、文物古跡的保護也不容忽略。僅以哲學為例,道教經典《道藏》中不僅收有全部道家哲學著作及其註本,而且還收有儒家外諸子百家著作,如《韓非子》、《尹文子》、《公孫龍子》、《墨子》,《鬼谷子》、《淮南鴻烈解》等法、名、墨、縱橫、雜等諸家文獻。可以說,《道藏》不僅是道教的寶藏,也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寶藏。此外,民間的許多風俗也深受道教的影響。
16世紀,《老子》壹書開始傳至西方,並對西方社會產生了越來越大的影響。不少著名學者把自己的科學發現歸功於老子這個東方聖人的啟示。辯證法大師黑格爾、著名文學家托爾斯泰、量子力學創始人波爾、自由主義大師哈耶克、現代哲學家海德格爾等人都對道家思想青睞有加,尼采評論《道德經》壹書說:“像壹個永不枯竭的井泉,滿載寶藏,放入汲桶,垂手可得。”著名數學家陳省身說:“1943年,我在美國認識愛因斯坦。他書架上的書並不多,但有壹本很吸引我,是老子的《道德經》德文譯本。西方有思想的科學家,大多喜歡老莊哲學,崇尚道法自然。”
今天,在德國、法國、英國和日本、美國等發達國家,都在悄悄興起壹股“老子熱”。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統計,老子《道德經》的發行量,在歐洲和世界各地僅次於《聖經》。連冰島這樣地廣人稀的島國都有兩種以上的譯本。在德國,《道德經》壹書差不多每個家庭都有壹本。在奧地利、瑞士等國,許多有文化素養的人士,常常把《道德經》贈送給兒女作為結婚的賀禮。美國前總統裏根1988年在“國情咨文”講話中說:“中國的老子曰治大國,若烹小鮮。”從此,《道德經》身價倍增,有8個出版社爭相出版該書。
在近代中國,道家思想也出現了復活的跡象,魏源、嚴復、胡適、殷海光等人都曾對道家思想推崇有加,王國維的《人間詞語》以莊學忘我之境闡發詩詞創作的境界說,此說引人入勝,歷久彌新。沈從文、魯迅、林語堂等人受過道家思想深刻地影響。抗戰期間,金嶽霖就在《論道》等書中,將原始道家所創發的概念,如無極太極、動靜、無有、混沌等範疇組成壹個嚴密的邏輯系統,全新地改變了傳統形上道論的內涵和面貌。湯用彤和蒙文通從嚴格的學院式的論著中,重建道家在學術史上的特殊地位。還有壹些影響更為廣大的儒道兼容的哲學家,如馮友 、熊十力,他們壹向被視為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但其哲學理論的內涵實際上主要是憑藉道家來建構的。
1991年董光璧先生首先提出當代新道家的說法,並得到了陳鼓應的熱烈響應。此後,新道家的影響越來越大,尤其是自化論、天道自由主義、道商等理論的提出和實踐,標誌著新道家已經有了與新儒家並駕齊驅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