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在周禮中,九種跪拜的禮儀分別都是怎樣的呢?

在周禮中,九種跪拜的禮儀分別都是怎樣的呢?

說起中國古代的跪拜禮,很多讀者朋友可能都會表示:這誰不知道啊?兩膝著地為跪,跪而躬腰為拜。跪拜不就是雙/單膝著地,身體俯伏,叩頭至地的跪姿嗎?在現在拍攝播映的古代的影視劇中,大臣、民眾見到皇上,不都是這樣跪下行禮,然後口稱“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的嗎?這種說法,雖然不能說完全錯誤,但沒有表現出古代中國人,因身份、場合、事宜的不同,跪拜禮儀也應有所不同的史實。作為古代中國禮儀淵藪的周代,因人因事差異,導致跪拜禮有九種不同的姿勢,即稽首、頓首、空首、振動、吉拜、兇拜、奇拜、褒拜、肅拜,被後世稱為“九拜”的禮儀。今天,文史君就來說說,周代的“九拜”禮,各種跪拜禮究竟是怎樣行禮的?每種跪拜禮的適用對象和場合,又有怎樣的具體禮儀規定?

壹、稽首、頓首禮

《周禮·春官·大祝》記載“九拜”的名稱分別是:“壹曰稽首,二曰頓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動,五曰吉拜,六曰兇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肅拜。

鄭玄畫像

稽首是怎樣行禮的呢?漢代儒者鄭玄解釋說:“拜頭至地。”意思是說,稽首就是跪拜時,頭觸地,停留片刻。不過,考古發現的周代青銅器銘文中,常常見到“拜手稽首”的記載,表明稽首禮應是跪而拱手,頭俯至手,與心平,謂之“拜手”。然後拱手下觸地,頭亦下垂觸地,兩手不分開,這就是“稽首”禮。很多文獻之所以不說“拜手”,大概是省略的緣故。

《瑯琊榜》劇照 靜嬪向太皇太後行稽首禮

在周代“九拜”禮中,稽首禮最重,壹般用於帝王舉行祭祀天、地的郊祀禮、臣(包括各國卿、大夫、士等,及卿、大夫的家臣)拜國君、子拜父等重要禮儀場合。例如,春秋時,晉國大夫士季向晉靈公進諫時,即行稽首儀。

如果是諸侯國國君之間相見,通常不行稽首禮,而是行躬腰拜手禮。魯哀公與齊侯會盟時,齊侯向魯哀公行稽首禮,魯哀公卻只是簡單地行回拜禮,而沒有向齊侯同樣行稽首禮。參盟的齊國人很憤怒,魯國大臣孟武伯卻只用“非天子,寡君無所稽首”壹句話,就讓齊國君臣啞口無言。

當然,若有特殊緣由,國君之間亦可行稽首禮。春秋時,魯襄公到晉國,向晉君行稽首禮。晉國君臣被搞得壹臉懵。晉國大臣知武子覺得不妥,提醒魯襄公說:“周天子尚在,您向我國國君行稽首禮,不符合禮儀吧?”魯國大臣孟獻子向晉國君臣解釋說:“我國與宿仇齊國,密邇相近。壹旦二國交戰,魯國只能寄希望於晉國的援助。因此,我國國君應該向晉君行稽首禮。”

雖然從理論上來說,卿、大夫的家臣,應該向自己的主人(即卿、大夫)行稽首禮,但在周代,家臣們不能向卿、大夫行稽首禮。這並不意味著,家臣們的地位尊貴,而是因為,卿、大夫及其家臣們,都必須向國君行稽首禮。如果家臣也向自己的主人卿、大夫行稽首禮,則有混淆國君、卿、大夫尊卑之嫌。因此,家臣們要向主人行禮,只需簡單跪拜即可。

頓首或許是看過壹些古籍的讀者朋友們比較熟悉的壹個術語。比如說,在古人的書信落款中,常常說“頓首再拜”等。那麽?如何行頓首禮呢?鄭玄解釋說:“拜頭叩地。”意思是說,跪拜時,先下跪,拜手,而後拱手下觸地,頭亦隨之下俯,以額叩地,叩而即起。如果額部觸地後,不立即擡起,就是“稽顙[sǎng]”(顙,額頭)禮,是主要用於喪葬場合的跪拜禮。

頓首禮壹般用於平輩,或地位、身分相同、相近者間。諸侯國的大臣若拜見他國君主,應行頓首禮。春秋時,吳國攻破楚國首都郢(今湖北江陵西北),楚王逃亡。楚國大臣申包胥到秦國求救。得知其來意的秦哀公不願自尋麻煩,拒絕接見他。申包胥就倚著秦國王宮墻壁,“哭,日夜不絕聲,勺飲不入口七日”。秦哀公被其誠意感動,於是接見他。申包胥見到秦哀公後,“九頓首而坐”,向秦哀公陳說利害,秦哀公最終同意出兵救楚。

申包胥劇照

特殊場合下,女子若有重大急事求助於人,偶而會違背常規禮儀,向被求助者行頓首禮。春秋時,晉襄公去世後,太子夷臯(即後來的晉靈公)年幼。晉國執政諸卿圍繞嗣君人選,發生激烈爭議。趙盾想擁立晉襄公的弟弟、德高賢能的公子雍為君;賈季則想立公子雍的弟弟公子樂。趙盾壹面派人去秦國迎接公子雍,壹面派人刺殺了公子樂。秦康公派兵護送公子雍回國即位。此時,太子的母親穆嬴抱著太子,日夜在朝堂上號泣。然後,太子母又抱著太子到趙盾家哭鬧。她向趙盾行頓首禮,指責趙盾違背晉襄公臨終囑托。趙盾等無奈,只好背棄初衷,改立太子即位。

二、空首、振拜、吉拜、兇拜

空首禮,鄭玄解釋說:“拜頭至手,所謂拜手也。”綜合其它文獻有關記載,鄭玄的註釋應細化為:行空首禮時,跪拜時,頭不叩地,僅向對方拱手,同時頭俯至手。這種跪拜禮,是君答臣、上答下的禮儀。也就是說,是尊長者對卑幼者先行的稽首禮或頓首禮而作出的回拜禮。因此,《瑯琊榜》中,梅長蘇和靖王對拜時,在禮儀上出現了失誤:梅長蘇先向靖王行空首禮,靖王回禮。從姿勢看,靖王行的是稽首禮。依前述,梅長蘇應向靖王行稽首禮,以示臣拜主君;靖王應以空首禮回拜,作為答禮。

《瑯琊榜》劇照

振拜禮,唐代儒者孔穎達解釋說:“戰栗變動之拜,謂有敬懼,故為振動。”它大概是“揖”、“厭”兩種拜禮的統稱。鄭玄註《儀禮·鄉飲酒禮》說:“推手曰揖,引手曰厭。”“揖”是指雙手相抵,臂成拱形,略微前後推動;“厭”則是上下略微振動。

“吉拜”和“兇拜”都是施用喪葬場合的禮儀。依據鄭玄的註釋,二者的區別,壹在於行禮的姿勢不同:“吉拜,拜而後稽顙”,“兇拜”則恰恰相反:“兇拜,稽顙而後拜。”二在於行禮者與死者血緣關系親疏不同:行“吉拜”禮者,為齊衰不杖(男子為伯父、伯母、叔叔、嬸子,為兄弟,已經出嫁的女子為娘家父母,孫子、孫女為祖父母。不持喪杖,喪期壹年)以下者(包括齊衰三月、大功、小功、緦麻等喪服類型);行“兇拜”禮者,為穿戴斬衰,服喪三年者所行禮。

三、奇拜·褒拜·肅拜

據唐代儒者賈公彥解釋,奇拜是從空首拜衍生出的拜禮。但究竟如何行禮,自東漢初儒者杜子春開始,歷來儒者詮釋紛紜,並無定論。有人說是先屈壹膝,與漢代的“雅拜”相同;有人認為,就是壹拜而已;有人認為,奇應讀曰倚,倚拜,就是手持符節、戟等行拜禮時,身體倚靠符節、戟等而拜;還有人認為,行空首拜禮時,以兩手相擊,壹拜。究竟如何行禮,恐難有定論。

褒拜,鄭玄駁斥了鄭眾“褒拜,今時持節拜”的說法。他認為:褒當讀為報。報拜,再拜之義。行禮時,先雙手相抵於胸前,躬身俯首;然後行拜手稽首禮。臣對君常行此禮。春秋戰國時,人們將再拜稽首簡化為拜而再拜,無論是臣拜君,還是君答拜臣,乃至庶民相見,皆可采用此拜禮。

肅拜是“九拜”禮中最輕的壹種拜禮,且主要為軍人、婦人所用。鄭玄解釋說:“肅拜但俯下手。”又說:“肅拜,拜低頭也。”皆太簡略,不知如何行禮。孫詒讓的解釋較為詳細。他說,肅拜是“蓋跪而微俯其首,下其手,則首雖俯,不至手,手雖下,不至地也。”意思是說,拜時兩膝跪地,低頭微躬,雙手向下作揖。不過,軍人行肅拜禮時,因為頂盔貫甲,不便下跪,這就是《禮記·少儀》所說的“介胄不拜”。軍人行肅拜禮時,微蹲,上身稍微向下低俯,攏手下揖數次。

無論平常還是有婚、冠等吉事時,婦人均用肅拜禮。拜式如孫詒讓所說,只是手不必觸地。唯有參與喪葬禮事時,行肅拜禮時,手需至地。如果在喪葬禮中,女子充當喪主(主持喪禮的人。壹般在丈夫去世,或丈夫去世後,兒女去世,家中且無其他長輩男子主持喪禮時,則由女子充當喪主)時,就不能用肅拜禮,而要用稽顙禮。

《瑯琊榜》劇照

另外,男、女行拜禮時,依性別、事宜,兩手疊放位置有別。《禮記·內則》:“凡男拜尚左手,女拜尚右手。”這是指壹般狀況下,男子行拜禮時,左手要放在右手上面(前面),女子右手則放在左手上面(前面)。若行兇拜禮時,就要反過來:男子右手在上,女子左手在上。《禮記·檀弓上》就記載了壹個相關故事:孔子與弟子們站立行拜禮時,孔子將右手放在左手前。弟子們也紛紛仿效老師的行禮姿勢。孔子趕緊糾正說:妳們也太好學了吧!不問緣由就仿效我,卻不懂得我為何這樣行禮。我是因為姐姐去世,還在喪期內,所以行兇拜禮,右手要放在左手前;妳們仿效我,是不合乎禮儀的。於是,眾弟子們趕緊“糾錯”,循常禮,將左手放在右手上面(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