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文言文不能離開了文言文運用的情境。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說明了學以致用情境的重要。在教學課堂中,我們老師也可能會忽視經典語句在不同情境下活用的特殊性。例如:“醉翁之意不在酒”,老師經常把它形容美國在聯合國大唱人權高調的表現,並把它理解為別有用心。但是,此時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醉翁亭記》中就不宜這樣理解。其實,文言文的運用,也需要學生壹定的文化品位。由於學生文化素質的限制,學生倒是對新興簡單的網絡語言情有獨鐘,而對文言文的(運用)置之不理。
學習文言文不能離開了文言文人文的情境。文言文包涵著豐富的詩畫意蘊,散發著獨特的文化魅力,凝聚著深厚的民族情感。文言文的人文情境的創設,就是要求學生關註當代社會文化生活、關註自身素質涵養,努力在文言文學習中受到良好熏陶,提高生活品味,培育健康人格。例如“憂患意識”的人文情境的創設即讓學生憂患於和平年代中的戰爭、發展社會中的環境、美好生活中的絕癥……
可見,營造文言文學習的良好氛圍是非常有必要的。
其次是營造文言文學習良好氛圍的策略性思考。既然學習文言文需要壹個良好的情境,同時營造文言文學習良好氛圍是那樣的重要,我們就應該為其進行策略性思考。
1、吟哦諷誦而後得之
吟哦諷誦就是要學生放聲朗讀,讀得正確、流暢,抑揚頓挫中將語言形象化,將情感美化、深化。讓學生沈浸其中,讀出文章的味道來並有所“得”。“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 這就是吟哦諷誦精妙呈現。例如:《陳涉世家》中“發閭左適戍漁陽九百人,屯大澤鄉 ”的反復朗讀中與“發閭左適戍漁陽,九百人屯大澤鄉”進行了區別,對秦興徭役、發民謫戍歷史有了深刻的理解。《鄒忌諷齊王納諫》中齊威王在鄒忌諷諫之後說“善”。壹個字簡練精純、運用恰當,表明了齊威王對鄒忌勸諫的肯定,說明他是壹位有魄力的開明君主。所以“善”字讀起來,應在短音中讀出齊威王的威嚴明智,在高音中讀出齊威王的大膽胸襟,壹代明君可謂形神逼肖。
2、品味感悟而重修身
針對文言文教學,葉聖陶先生認為:“ 吟誦的時候,對於討究所得的不僅理智地了解,而且親切地體會,不知不覺之間,內容和理法化而為讀者自己的東西了,這是最可寶貴的壹種境界。”陶淵明讀書, “奇文***欣賞,疑義相與析”,而“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便是個好例子。在《嶽陽樓記》中我們吟詠著範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偉大的政治抱負時,更應體味 “先憂後樂”即“吃苦在前,享樂在後”的現實意義。在《魚我所欲也》中我們高歌“舍生取義”的神聖時,更應感受歷代仁人誌士,為國捐軀,慷慨赴難的意誌。
3、積累貫通而學致用
歐陽修詩雲:“學既積於心,猶木之敷榮。根本既堅好,蓊郁其幹莖。”(《贈學者》)這首詩告訴我們,讀書做學問要靠長期積累的。學習文言文更要豐富積累,積累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識,積累豐富的閱讀感悟等等。積累多時自有貫通處,
貫通豁然必有致用時。例如:《嶽陽樓記》寫“古仁人之心”表現了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情感。在進步學習積累《醉翁亭記》《捕蛇者說》之後,歐陽修的與民同樂、柳宗元的關註民生,使學生對“微斯人,吾誰與歸”的感悟入木三分。《晏子使楚》寫晏子在楚國受辱,但他以出色的辭令隨機應變、以不卑不亢的表現,維護了國家的尊嚴。結合著神六發射成功、《藤野先生》中的看電影事件等材料,學生深感維護國家尊嚴所肩負的責任。
“腹有詩書氣自華”,這就是學生學習文言文積累貫通的境界,讓人向往。
最後營造文言文學習良好氛圍的原則性把握。
1、興趣參與性。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可見,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興趣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積極性,調動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才能使學生真正參與學習,才能避免文言文學習的枯燥,引導他們領悟作品的內涵。例如:學習《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時,老師先繪聲繪色地講了吳王夫差的故事,情節起伏,集中了學生的思維、引起了學生的興趣。之後,老師讓學生參與討論了“逆境成才”“順境成才”的問題,學生思考積極、氣氛活潑,學習效果很好。如果學生對學習文言文沒有興趣、不去參與討論分析,他們的學習效果不會太好。
2、形象深刻性。
文言文學習可以通過多媒體技術、借助朗讀、表情、動作等外在摹擬,使文言文的情境具體、文言文的意境形象,可以使學生如親臨其境,受到強烈的藝術感染,從而深刻地領會、消化文言文。例如:學習《出師表》時,在質樸無華的言辭中去感受諸葛亮的肺腑真情;在感人至深的情境中形象地體味諸葛亮淡泊名利的誌趣、臨危受命的忠誠。學習《口技》時,我們可以展現相聲中出色的口技表演直接感受到民間藝術的神奇與真實,感受到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藝術創造能力。如果學習文言文欠乏形象,學習印象就可能不會深刻。
3、文化情感性。
文言文學習對豐富學生的文化底蘊,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審美情趣等有著重要的作用,能讓學生在文化熏陶中提高品味、健全人格、陶冶情感。如果文言文的學習離開了文化情感的熏陶,學生的學習只會蒼白無力。
其實,學好文言文並非難事,只要從以下兩方面做起:
壹、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
1、反復誦讀。宋代朱熹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謂讀得熟,則不待解說,自曉其義也。”古人是聰明的,幼童入學,老師並不多講理論,而是讓其壹遍壹遍、踏踏實實地去將看上去壹字不通的《三字經》、“四書”、“五經”等背得爛熟於心,文章的意思也自然明白了。著名文學評論家、小說家李國濤先生說:“中國古詩古文是不能不背的。當時不懂或不全懂的,先背下再說。”郭沫若老先生也說,“兒時背下的書,像壹個大冰山,入了肚子,隨年齡增大,它會慢慢融化,壹融化,可就是大財富了。”由此可見,學習文言文最簡單快捷的方法就是多讀多誦,然後就能達到“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的境界了。
2、字詞積累。學習文言文就像學習外語壹樣,沒有足夠的詞匯量,壹切都是空中樓閣,紙上談兵,所以字詞積累是學好文言文的基礎。字詞積累分兩大類:實詞積累和虛詞積累。相比較而言,實詞又好記壹些,而虛詞是難點,因為文言虛詞意義較抽象,使用頻率高,用法靈活多樣。這時用壹些靈活巧妙的方法也不難記憶。例如歐陽修的《醉翁亭記》中壹***有23處用到“而”這個虛詞,我們可將其用法歸納為五種,就比較好記了。
①“溪深而魚肥”,表示並列關系;
②“日出而林霏開”,表示承接關系;
③“雜然而前陳者”,表示修飾關系;
④“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表示遞進關系。
⑤“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表示轉折關系。
3、語法歸納。壹篇文言文中,通假活用、前置後置、古今異義等弄得學生暈頭轉向,怎麽辦?我們不如用歸納法將它們分類總結,可畫壹簡表,將通假字、詞類活用、古今異義、壹詞多義、疑問句、判斷句、被動句、省略句、變式句分門別類標在表中,這樣壹目了然,記憶起來就很容易了。
二、樹立正確的學習態度。
1、喜愛文言,培養興趣。有些同學抱怨我們今天不用文言文,幹嘛去學“之乎者也”?此言差矣:首先文言文是我國古代所有文化的承載形式。無論是醫學、數學、天文、地理都是用文言文寫成,流傳至今。文言文是淵源流長的瑰麗財富,我們不懂它,又如何領略中國文化的古典深厚,搏大精妙呢? 其次,現代漢語中的成語和典故絕大部分來自文言文。例如:緣木求魚(盂子·粱惠王上)、遠交近攻(《戰國策,秦策三》)、因噎廢食(《呂氏春秋·蕩兵》)、平易近人(《史記·魯周公世家》)……這些膾炙人口、詞簡意達的成語皆來自文言文,更不必說“事後諸葛亮”、“壹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這樣的典故了。再次,文言文中蘊含豐富的生活哲理,既能陶冶我們的情操,又能指導我們如何為人處世:《鄒忌諷齊王納諫》告訴我們對於別人的贊美要頭腦冷靜,仔細分析;而《諫太宗十思疏》則告誡我們要“居安思危,戒奢以儉”……文言文的益處遠遠不只這些,“學習的最好刺激,乃對所學材料的舉,”,只有從心底裏喜歡上了文言文,才能學好它。
2、克服懶惰,“勤”字當頭。“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學習的苦和勤在學習文言文上尤為突出,磊量的文章要全篇背誦,密密麻麻的註釋要壹壹背會,頻頻出現的語法要條條掌握,沒有“勤”是斷然不行的,學習文言文最大的敵人是懶惰,只有勤背勤記勤寫的同學才能學好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