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遼金元時期,在南北軍事對峙中,總體上看南方的宋處於守勢,北方各少數民族政權處於攻勢。因此“專力防守”和“守中有攻”這兩種截然相反的防禦思想主要體現在宋王朝統治集團中。
宋王朝在自北宋中期至南宋滅亡近300年間,雖然有過神宗的整軍經武,南宋初年的嶽飛反攻中原及後來寧宗時期的開禧北伐等積極進攻和反攻之舉,但基本上還是貫徹的“專力防守’、“以戰求和”及“來則備禦,去則勿追”的消極防禦思想。宋朝統治者這種消極防禦思想,大致形成於宋太宗第二次北伐失敗之後,壹直延續下去,長期居於統治地位。
反映這壹消極的思想觀點大致有三:壹是守內虛外論,認為“中興之本不先於外攘,而先於內修政事”(《翠微先生北征錄》卷3)。二是觀釁待時論,主張“無釁可乘”,就應“外閉其營,內休其士,庶無輕舉妄動之失”。三是後發制人論,強調“凡物未有不以先動而受制於人”(《武經總要》前集卷3)。表面看來,這些議論似乎無可厚非,但同當時的歷史情況和軍事鬥爭的實際聯系起來分析,其為宋廷實行消極防禦戰略尋求理論根據的目的則非常明顯。
戰略思想上的消極和戰略指導上的單純防禦,給宋朝的防禦戰爭帶來了屢吃敗仗的嚴重後果。為改變這種被動挨打的不利局面,自北宋中期開始,朝野內外、文臣武將紛紛重視總結歷史上的用兵經驗,提出了諸如“守中有攻”之類的積極防禦主張。例如,在敵處戰略進攻、我處戰略防禦形勢下,他們主張集中兵力,扼守要點,重點守備,反對分兵把口,因為“無所不備則有所必分,知所必守則不必皆備”(《美芹十論·守淮》)。再如,在肯定敵要進攻的情況下,他們反對消極等待敵人來攻,主張“均之不免於戰,莫若先出兵以戰人之地”(《美芹十論·詳戰》)。第三,即使在城邑防守中,他們也反對單純防禦,主張“以戰代守,以擊解圍”(《武經總要》前集卷12),從而做到“藏戰於守”,“守中有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