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世界上最早安裝電動空調的住宅

世界上最早安裝電動空調的住宅

今年的大熱天讓許多人叫苦不叠

紛紛感慨:我這條命是空調給的

這條評論,食朝君表示:我服

但是這種酷暑寒冬擱在古代人身上

木有電、木有空調

不知道他們是怎麽熬過去的?

其實,除了用冰塊

古人還很聰明的利用建築結構的特性

來保持房屋的冬暖夏涼

而歷史上最早的空調建築

竟然就在南京這壹處……

瞻園

食朝君知道

大家對瞻園最熟悉之處在於

它是《新白娘子傳奇》的取景地

但是我想很多人可能都還不知道

瞻園中的“扇亭”是世界上最早的空調建築

因其形同折扇而得名

《儒林外史》第五十三回"國公府雪夜留賓,來賓樓燈花驚夢"中就詳細描述了徐達的第十壹世孫徐詠,邀請其表兄陳木南來家中雪夜賞梅的情景。

陳木南道:“尊府雖比外面不同:怎麽如此太暖?”徐九公子道:“四哥,妳不見亭子外面壹丈之外,雪所不到?這亭子卻是先國公在時造的,全是白銅鑄成,內中燒了煤火,所以這般溫暖。外邊怎麽有這樣所在!”陳木南聽了,才知道這個原故。

說白了就是,大冬天的身處亭中,暖和的連脫了兩件衣服而不覺冷,亭子四周還不見雪跡。

原理就是,在扇亭下有壹山洞直達亭子下面,冬季王府的家丁在洞內燒炭火,通過陸根直達洞內的白銅柱,利用白銅導熱原理將熱量傳入整個白銅亭,使亭內溫暖如春。

就像燒壹鍋水,底下的爐竈不停的加火,鍋裏的溫度自然就不會低了。

這建築可比現代空調早了600年,這種利用建築構件作取暖器的方法,在我國園林建築中尚屬罕見。

除了這冬暖之處

還有壹處夏涼

也是瞻園的奇妙所在

西瞻園西假山上有壹方亭,喚作“歲寒亭”,匾額為武中奇手書,系瞻園最大且最精巧之亭。亭前遍植松、竹、梅,故名,亦稱三友亭,且亭子四周通風夏季在亭中非常涼爽,好比現代空調涼風,真是巧奪天工。

不光是瞻園

早在各朝各代

我國古代人民就利用其智慧

發明了各種避暑建築

窟室

早在先秦時期,便出現了壹種最流行的“空調房”——窟室,利用地下冷源或放置冰塊,以達到降溫、調溫的目的,乃現代“地下室”的原始結構。

《左傳·襄公三十年》記載:“鄭伯有耆酒,為窟室,而夜飲酒擊鐘焉,朝至未已。”

大概意思是,鄭國時期有人喜歡喝酒,特地修建了壹處窟室,晚上在窟室內飲酒取樂,通宵達旦。

可見,當時,夏天壹些重要的餐飲活動會安排在窟室中進行,就跟現在人下班後到冷氣十足的夜店喝上兩杯十分類似,也是頗為享受啊。

“清涼殿”

佚名古籍《三輔黃圖》“清涼殿”條有這樣的記載:“以畫石為床,文如錦,紫琉璃帳,以紫玉為盤,如屈龍,皆用雜寶飾之”、“又以玉晶為盤,貯冰於膝前,玉晶與冰相潔”。

翻譯壹下,石質高級床具本身就是夏用良品,在身邊又放置盛有冰塊的國外進口玉晶盤。更絕的是,還讓侍人站在旁邊,對著扇扇子。如此這般,多重降溫,自然涼爽舒適。

想象壹下這奢侈的畫面,就似乎已經感覺到壹絲絲的涼氣了。

古人消暑圖

“含涼殿”

據《唐語林》卷四“豪爽”篇裏記載,拾遺陳知節被唐玄宗李隆基叫到含涼殿,看到,“(李隆基)座後水激扇車,風獵衣襟”,首先提到的是水激扇車,然後被“賜坐石榻”,感覺“陰溜沈吟,仰不見日,四隅積水成簾飛灑,座內含凍。”

“含涼殿”利用“水激扇車”,即用水來轉動扇葉,風扇對涼水吹,形成了冷氣。且殿內有循環冷水源,故四邊有水往下淌,形成水簾。這是在宮殿的四檐裝上水管,把水引到屋檐上。涼水在屋上循環,室內溫度自然就下降了,而且降溫效果極佳,達到“座內含凍”的制冷效果。

大明宮含涼殿復原圖

唐代的權貴之家,有的也建造自家的避暑“空調建築”,或稱“自雨亭”,便也是這種原理。比如唐玄宗時期京兆尹王鉷,便運用這種技術,在自家豪宅內造了壹座“自雨亭”,其降溫效果可謂“當夏處之,凜若高秋”。

自雨亭模擬圖

其實說白了,這種原理的核心裝置就是水車而已,只是別人水車提水用來澆溉農田,他們用水車提的水澆屋頂。

原理示意圖

“空調井”

明朝文人高濂在《遵生八箋》中有描述:“霍都別墅,壹堂之中開七井,皆以鏤刻之,盤覆之,夏日坐其上,七井生涼,不知暑氣。”說的便是空調井。

明清有錢人家用“空調井”,在廳內或是需要的房間挖壹深井,上面用蓋子蓋妥,蓋子上鑿孔,夏天便有冷氣從下面出來,而冬天則有暖氣上來,保證廳堂溫度相對穩定、宜人。

這種“土室”與現代人的“窯洞”頗為相似,窯洞中冬暖夏涼:上有幾十米厚土覆蓋的窯洞,冬天嚴寒凍不透,夏天酷暑熱不透,窯內自然溫度保持較穩定。

有錢人家尚且能靠設計巧妙的房屋和冰塊

普通老百姓就只能拿著小扇子搖壹搖咯

最後食朝君提醒

處暑過後

註意多喝水預防秋燥

多吃清熱安神的食物為宜

所謂,心靜自然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