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聖嘆走到這壹步,也可以說是性格使然。他對《水滸傳》的精彩批判,充分顯示了他的品格和勇氣。他認為“不得已而進水泊”就是“自上而下”,肯定了梁山好漢和水泊的反抗。
《明尾》保存了水滸。水滸的全稱是《忠義水滸》。小說取材於北宋末北方壹次小規模的草根起義。元末明初,天下大亂,底層民眾紛紛揭竿而起,反抗蒙古元朝的統治。梁山水泊眾多英雄的故事迎合了這種社會背景,在民間廣為流傳,並被不斷加工,人物和故事越來越豐富。施耐庵對這些流傳於民間的故事進行了整理和再加工,創作了壹部完整的《水滸傳》。作為壹個士大夫,施耐庵對梁山起義故事的處理是非常政治化的。《水滸傳》前面有“忠”字,宋江等人主張“只有貪官才反對皇帝”。宋江造反的目的是為了拉攏,拉攏後被朝廷派去征遼、方臘。這些都是施耐庵“政治正確”的表現,所以這本書才能出版。
金聖嘆則斬了《水滸傳》,斬斷了所有招安、收遼、鎮壓方臘的對象。此外,他在評論中還高度贊揚了魯、、等人的頑強抵抗,而貶低了宋江、戴宗等人的以謀反為目的的大官。這樣,腰斬後的水滸中只剩下謀反的故事,書中突出的主題變成了“謀反有理,獻殷勤有罪”,沒有了效忠朝廷的“政治正確”。
金聖嘆有多大膽,他的結局可以說是性格決定命運。
雖然施耐庵為統治者留下了壹條光鮮的尾巴,但宋江接受的結局在壹定程度上淡化了統治者對此書的反感。但畢竟讀者看重的是生動曲折的故事和鮮活的人物。《水滸傳》生動地描寫了官員的貪婪和殘酷以及各地下層民眾的絕望反抗,也在許多細節上誇大了反抗的暴力和血腥。就像《金瓶梅》之類的小說,主要目的是以西門慶縱欲的結局來宣揚淫蕩J蕩的因果,但具體場景描寫過於露骨。所以《水滸傳》從成書之初就沒有引起統治者的註意,在不同的時代都被列入禁書名單。
崇禎禁《謀反教科書》朱元璋是以謀反起家的,明朝功勛集團的建立無非是梁山水泊的成功。但是,* * *決定了反抗者反抗暴政時,秉持的是“反抗即有理”的理念。梁山好漢水泊的故事,應該激勵過元末大大小小的叛軍,包括朱元璋和他的部下。叛軍壹旦征服了國家,坐擁龍庭,就要防備別人造反,宣傳的就是“謀反有罪”。
明太祖朱元璋統治時期,《水滸傳》出版時間不長,流傳也不廣。屢次推行“文字獄”的太祖皇帝從未禁書。朱元璋死後,明朝處於上升期,國力民生良好,社會矛盾不那麽劇烈,明朝的統治有足夠的道德合法性。因此,《水滸傳》的傳播並沒有受到政府的大規模幹涉,甚至有學者對這本奇書給予了高度評價。明代學者胡應麟說:“這世上的人都沈迷於水滸,士紳士人中甚至還有好人。”。“賈(景)與龍(清)之間的冤案,頭上沒有別的書,只剩下《南華經》和《水滸傳》了。”《水滸傳》從嘉靖到崇禎壹百多年,印了31次。到了崇禎朝,社會背景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明朝統治者面臨著和元末蒙古統治者同樣的危機。明朝到處都是火,李自成、張等人紛紛起義。更有甚者,山東的李青山聚集在梁山的家鄉造反,明朝危在旦夕。這時候水滸就成了統治者眼中最不合適的書。
崇禎十五年四月,掌管刑罰的左上書皇帝,請求朝廷下令火燒梁山泊。崇禎皇帝從他的意圖出發,頒布了“地方官要盡力徹查此地,嚴禁(水)傳”的法令。這是《水滸傳》出版後第壹次被最高統治者封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