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過零丁洋》《水調歌頭》的是歌賞析

《過零丁洋》《水調歌頭》的是歌賞析

過零丁洋

年代:宋 作者:文天祥 體裁:七律 類別:

辛苦遭逢起壹經,幹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沈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裏嘆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註釋

[創作背景]此詩為文天祥《指南錄》中的壹篇,是其代表作之壹。約作於祥興二年(1279)——被元軍俘獲的第二年正月過零丁洋之時。元軍元帥張弘範逼他寫信招降南宋在海上堅持抵抗的張世傑時,他出示了此詩以明誌節。

[內容評析]「辛苦遭逢起壹經,幹戈寥落四周星。」作者在面臨生死關頭,回憶壹生,感慨萬千。他抓住了兩件大事,壹是以明經入仕,二是「勤王」。以此兩端起筆,極好地寫出了當時的歷史背景和個人心境。「幹戈寥落」,是就國家整個局勢而言。據《宋史》記載,朝廷徵天下兵,但像文天祥那樣高舉義旗為國捐軀者寥寥無幾。作者用「幹戈寥落」四字,暗含著對茍且偷生者的憤激,對投降派的譴責!

如果說首聯是從縱的方面追述,那麽,頜聯則是從橫的方面渲染。「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沈雨打萍」,作者用淒涼的自然景象喻國事的衰微,極深切地表現了他的哀慟。亡國孤臣有如無根的浮萍漂泊在水上,無所依附,這際遇本來就夠慘了。而作者再在「萍」上著「雨打」二字,就更顯淒苦。這「身世浮沈」,概括了作者艱苦卓絕的鬥爭和坎坷不平的壹生。本聯對仗工整,比喻貼切,形像鮮明,感情摯烈,讀之使人愴然!

五六句緊承前意,進壹步渲染生發。景炎二年(1277),文天祥的軍隊被元兵打敗後,曾從皇恐灘壹帶撤退到福建。當時前臨大海,後有追兵,如何闖過那九死壹生的險境,轉敗為勝是他最憂慮、最惶悚不安的事情。而今軍隊潰敗,身為俘虜,被押送過零丁洋,能不感到孤苦伶仃?這壹聯特別富有情味,「皇恐灘」與「零丁洋」兩個帶有感情色彩的地名自然相對,而又被作者運用來表現他昨日的「惶恐」與眼前的「零丁」,真可謂詩史上的絕唱!

以上六句,作者把家國之恨、艱危困厄渲染到極至,哀怨之情匯聚為高潮,而尾聯卻壹筆宕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以磅礴的氣勢、高亢的情調收束全篇,表現出他的民族氣節和舍身取義的生死觀。結尾的高妙,致使全篇由悲而壯,由郁而揚,形成壹曲千古不朽的壯歌。

[難詞註釋]①零丁洋:在廣東省珠江口。文天祥被俘後曾經此處,並做詩。②經:儒家的經典著述。漢代開始以明經取士。③四周星:四年的意思。從德硝元年(1275)正月文天祥以全部家產充當軍費,響應朝廷號召「勤王」,至祥興元年十二月在五坡嶺戰敗被俘,正是四年時間。④皇恐灘:亦作惶恐灘,本名黃公灘,後以音近訛傳。灘在江西萬安縣境贛江中。⑤汗青:史冊。古代記事以竹簡代紙。制簡時須用火烤去竹汗(水份),稱汗青。

水調歌頭

年代:宋 作者:蘇軾 體裁:詞 類別: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

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裏***嬋娟。

註釋

原序: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①大曲《水調歌》的首段,故曰“歌頭”。雙調,九十五字,平韻。 ②丙辰: 熙寧九年(1076)。蘇轍字子由。 ③李白《把酒問天》:“青天有月來幾時? 我今停杯壹問之。” ④牛僧孺《周秦行紀》:“***道人間惆悵事,不知今夕 是何年。” ⑤司馬光《溫公詩話》記石曼卿詩:“月如無恨月長圓。” ⑦嬋娟:月色美好。 品評

上片望月,既懷逸興壯思,高接混茫,而又腳踏實地,自具雅量高致。開 頭四句接連問月問年,壹似屈原《天問》,起得奇逸。唐人稱李白為“謫仙”, 黃庭堅則稱蘇軾與李白為“兩謫仙”,蘇軾自已也設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 “乘風歸去”之想。但天上和人間,幻想和現實,出世和入世,兩方面同時吸 引著他。相比之下,他還是立足現實,熱戀人世,覺得有兄弟親朋的人間生活 來得溫暖親切。月下起舞,光影清絕的人生境界勝似月地雲階、廣寒清虛的天 上宮闕。雖在塵凡而胸次超曠,壹片光明。下片懷人。人生並非沒有憾事,悲 歡離合即為其壹。蘇軾兄弟情誼甚篤。他與蘇轍熙寧四年(1071)潁州分別後 已有六年不見了。蘇軾原任杭州通判,因蘇轍在濟南掌書記,特地請求北徙。 到了密州還是無緣相會。“咫尺天不相見,實與千裏同,人生無離別,誰知恩 愛重”(潁州初別子由),但蘇軾認為,人有悲歡離合同月有陰晴圓缺壹樣, 兩者都是自然常理,無須傷感。終於以理遣情,從***同賞月中互致慰籍,離別 這個人生憾事就從友愛的感情中得到了補償。人生不求長聚,兩心相照,明月 與***,未嘗不是壹個美好的境界。這首詞上片執著人生,下片善處人生,表現 了蘇軾熱愛生活、情懷曠達的壹面。詞中境界高潔,說理通達,情味深厚,並 出以瀟灑之筆,壹片神行, 不假雕琢, 卷舒自如,因此九百年來傳誦不衰。 “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壹出,余詞盡廢”,(胡仔《苕溪漁隱業話後集》 卷三九)。吳潛《霜天曉角》:“且唱東坡《水調》, 清露下, 滿襟雪。” 《水滸傳》第三十回寫八月十五“可唱個中秋對月對景的曲兒”,唱的就是這 “壹支東坡學士中秋《水調歌》。”可見宋元時傳唱之盛。

--引自《風中的芥子》/myweb/index.html

這首膾炙人口的中秋詞,作於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即丙辰年的中秋節,為作者醉後抒情,懷念弟弟蘇轍之作。

全詞運用形象的描繪和浪漫主義的想象,緊緊圍繞中秋之月展開描寫 、抒情和議論,從天上與人間、月與人、空間與時間這些相聯系的範疇進行思考,把自己對兄弟的感情,升華到探索人生樂觀與不幸的哲理高度,表達了作者樂觀曠達的人生態度和對生活的美好祝願、無限熱愛。

上片表現詞人由超塵出世到熱愛人生的思想活動,側重寫天上 。開篇“明月幾時有”壹句 ,借用李白“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壹問之”詩意,通過向青天發問 ,把讀者的思緒引向廣漠太空的神仙世界。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以下數句,筆勢夭矯回折,跌宕多彩。它說明作者在“出世”與“入世”,亦即“退”與“進”、“仕”與“隱”之間抉擇上深自徘徊的困惑心態。以上寫詩人把酒問月,是對明月產生的疑問、進行的探索,氣勢不凡,突兀挺拔。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幾句,寫詞人對月宮仙境產生的向往和疑慮,寄寓著作者出世、入世的雙重矛盾心理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寫詞人的入世思想戰勝了出世思想,表現了詞人執著人生、熱愛人間的感情。

下片融寫實為寫意,化景物為情思,表現詞人對人世間悲歡離合的解釋,側重寫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三句,實寫月光照人間的景象,由月引出人,暗示出作者的心事浩茫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兩句,承“照無眠”而下,筆致淋漓頓挫 ,表面上是惱月照人 ,增人“月圓人不圓”的悵恨,骨子裏是本抱懷人心事,借見月而表達作者對親人的懷念之情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三句,寫詞人對人世悲歡離合的解釋,表明作者由於受莊子和佛家思想的影響,形成了壹種灑脫、曠達的襟懷,齊龐辱,忘得失,超然物外,把作為社會現象的人間悲怨、不平,同月之陰晴圓缺這些自然現象相提並論,視為壹體,求得安慰。結尾“但願人長久,千裏***嬋娟 ”,轉出更高的思想境界,向世間所有離別的親人(包括自己的兄弟 ),發出深摯的慰問和祝願,給全詞增加了積極奮發的意蘊。詞的下片,筆法大開大合,筆力雄健渾厚,高度概括了人間天上、世事自然中錯綜復雜的變化,表達了作者對美好 ,幸福的生活的向往 ,既富於哲理,又飽含感情。

這首詞是蘇軾哲理詞的代表作。詞中充分體現了作者對永恒的宇宙和復雜多變的人類社會兩者的綜合理解與認識,是作者的世界觀通過對月和對人的觀察所做的壹個以局部足以概括整體的小小總結。作者俯仰古今變遷,感慨宇宙流轉,厭薄宦海浮沈,在皓月當空 、孤高曠遠的意境氛圍中 ,滲入濃厚的哲學意味,揭示睿智的人生理念,達到了人與宇宙、自然與社會的高度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