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í èr jiē cì
2 概述十二節刺(elve techniques of needling)為古刺法名[1]。又稱十二刺[1]。出《黃帝內經靈樞·官針》篇。為偶刺、報刺、恢刺、齊刺、揚刺、直針刺、輸刺、短刺、浮刺、傍針刺、陰刺、贊刺十二種刺法的合稱[2]。
3 十二節刺的內容《黃帝內經靈樞·官針》:“凡刺有十二節,以應十二經。”十二節刺是把針刺的方法分為十二節要,以適應治療十二經的不同病癥[1]。即:偶刺(前後配刺)、報刺(刺而再刺)、恢刺(多向刺)、齊刺(三針同刺)、揚刺(五針同刺)、直針刺(沿皮刺)、輸刺(提插深刺)、短刺(近骨刺)、浮刺(肌肉斜刺)、傍針刺(正刺傍刺兩針同用)、陰刺(左右配刺)、贊刺(散針出血)[1]。
3.1 偶刺偶刺又稱陰陽刺,為十二節刺之壹[3]。《黃帝內經靈樞·官針》:“偶刺者,以手直心若背,直痛所,壹刺前,壹刺後,以治心痹,刺此者,傍針之也。”指治療心氣閉塞,如心胸痛壹類疾病的針刺方法[4]。即直對病痛所在,壹刺前,壹刺後,於胸脘部及背部進行斜刺[5]。由於這種刺法是前後對偶,所以稱為偶刺[5]。又因前胸屬陰後背屬陽,故名陰陽刺[4]。後世所稱的前後配穴法即源於此[4]。臨床臟腑病痛以胸腹部募穴和背俞穴相配同刺即屬偶刺法。詳見條。
3.2 報刺報刺為十二節刺之壹[6]。是治療遊走性疼痛壹類病證的針刺方法[7]。《黃帝內經靈樞·官針》:“報刺者,刺痛無常處也。上下行者,直內無拔針,以左手隨病所按之,乃出針,復刺之也。”指對遊走性的病痛,可當其痛處下針,進針後不可立即拔針,再用左手隨著疼痛的所在按其痛處,然後將針拔出,重刺另壹處[6]。“報”作“復”解,刺而復刺,故名報刺[6][7]。
操作方法是直刺痛處,並予留針,再以左手按其周圍痛處乃出針再刺[7]。詳見報刺條。
3.3 恢刺恢刺為十二節刺之壹[8]。又稱多向刺或放射刺[9]。《黃帝內經靈樞·官針》:“恢刺者,直刺傍之,舉之前後,恢筋急,以治筋痹也。”指治療筋肉攣急痹痛壹類病癥的針刺方法[8]。其法將針直刺在拘急筋肉之傍側,並或前或後提插運針,以舒通經絡,恢復拘急[8]。恢是寬廓、擴大的意思[9]。此法因使恢廓通暢,故名恢刺[8]。恢刺為壹針多用的刺法。類似近代的多向透刺法。詳見恢刺條。
3.4 齊刺齊刺為十二節刺之壹。又稱三刺[10][11]、集合刺[12]。《黃帝內經靈樞·官針》:“齊刺者,直入壹,傍入二,以治寒氣小深者,或日三刺。三刺者,治痹氣小深者也。”指直刺壹針,傍入二針,以治療寒氣稽留部位較小而較深的痹癥[13]。因三針齊下,故名齊刺,或三刺[11]。詳見齊刺條。
3.5 揚刺揚刺為十二節刺之壹[14]。《黃帝內經靈樞·官針》:“揚刺者,正內壹,傍內四,而浮之,以治寒氣之博大者也。”指治療痹證寒邪稽留範圍較大的針刺方法[14]。其法正中刺壹針,四傍各刺壹針,均用淺刺法[14]。這種刺法揚散浮淺,故名揚刺[14]。近代的皮膚針療法、梅花針叩刺法,即揚刺法的演變[14][15]。
3.6 直針刺直針刺為十二節刺之壹[16]。《黃帝內經靈樞·官針》:“直針刺者,引皮乃刺之,以治寒氣之淺者也。”指治療寒邪痹癥稽留於肌表的針刺方法[16]。其法用夾持押手,將患處皮膚提起,然後將針沿皮刺入,針可直入無避,故名直針刺[16]。近代所用的沿皮刺或橫刺,即源於此[16][17]。
3.7 輸刺輸刺為古刺法名[18]。十二節刺之壹[18]。《黃帝內經靈樞·官針》:“輸刺者,直入直出,稀發針而深之,以治氣盛而熱者也。”這是指采用直入直出的提插法,針數少而刺得深,以治實證[18]。本法是從陰引陽,輸瀉熱邪的壹種手法,用以瀉病邪。因其輸瀉邪熱實邪,故名輸刺[18]。
3.8 短刺短刺為古刺法名,十二節刺之壹[19]。見《黃帝內經靈樞·官針》:“短刺者,刺骨痹,稍搖而深之,致針骨所,以上下摩骨也。”指治療骨痹的針刺方法[20]。短是接近的意思,即深刺致骨,以治療深部的病痛[19]。其法進針後稍許搖動針柄,逐漸深入至骨所,然後短促提插[20]。故名短刺[20]。近代皮內針法是本法的演變。浮刺和毛刺、揚刺同屬淺刺法,但是毛刺為少針而淺刺,揚刺是多針而淺刺,與本法均有所不同。
3.9 浮刺浮刺為古刺法名,十二節刺之壹[21]。《黃帝內經靈樞·官針》:“浮刺者,傍入而浮之,以治肌急而寒者也。”指治療肌肉攣急而屬於寒的壹類病癥的針刺方法[22]。浮是浮淺,當肌肉處斜向刺入,以治療肌肉寒急等癥[21]。其法斜針淺刺,故名浮刺[22]。近代臨床上應用的斜刺法與此相仿[21]。近代皮內針法是本法的演變。浮刺和毛刺、揚刺同屬淺刺法,但是毛刺為少針而淺刺,揚刺是多針而淺刺,與本法均有所不同。
3.10 陰刺陰刺為古刺法名,十二節刺之壹[23]。《黃帝內經靈樞·官針》:“陰刺者,左右率刺之,以治寒厥,中寒厥,足踝後少陰也。”這是左右配穴的針刺法,如取足內踝後足少陰經的原穴太溪(左右均取),以治寒厥[23]。因其刺陰經之穴而治陰寒之病,故名陰刺[23]。?近代臨床上,陰刺法的應用較為普遍。例如下肢寒厥的病證,可同時針刺左右兩側的足少陰經。
3.11 傍針刺傍針刺為古刺法,十二節刺之壹[12]。《針灸甲乙經》稱傍刺。《黃帝內經靈樞·官針》:“傍針刺者,直刺,傍刺各壹,以治留痹久居者也。”指治療頑痹的針刺方法[24]。是在患處正中刺壹針,旁邊又加壹針的兩針同用刺法[12]。用以加強效果,治療頑固的局部痹痛[12]。因其正傍配合而刺,故名傍針刺[12]。用以加強效果,治療頑固的局部痹痛[12]。
3.12 贊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