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中國飲茶歷史最早,陸羽《茶經》雲:"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於魯周公"。早在神農時期,茶及其藥用價值已被發現,並由 藥用逐漸演變成日常生活飲料。我國歷來對選茗、取水、備具、佐料、烹茶、奉茶以及品嘗方法都頗為講究,因而逐漸形成豐富多 采、雅俗***賞的飲茶習俗和品茶技藝。本文旨在簡單敘述飲茶方式和習俗的發展和演變,其大體可分為幾個階段: 春秋以前,最初茶葉作為藥用而受到關註。古代人類直接含嚼茶樹鮮葉汲取茶汁而感到芬芳、清口並富有收斂性快感,久而久 之,茶的含嚼成為人們的壹種嗜好。該階段,可說是茶之為飲的前奏。 隨著人類生活的進化,生嚼茶葉的習慣轉變為煎服。即鮮葉洗凈後,置陶罐中加水煮熟,連湯帶葉服用。煎煮而成的茶,雖苦 澀,然而滋味濃郁,風味與功效均勝幾籌,日久,自然養成煮煎品飲的習慣,這是茶作為飲料的開端。 然而,茶由藥用發展為日常飲料,經過了食用階段作為中間過渡。即以茶當菜,煮作羹飲。茶葉煮熟後,與飯菜調和壹起食用。 此時,用茶的目的,壹是增加營養,壹是作為食物解毒。《晏子春秋》記載,"晏子相景公,食脫粟之飯,炙三弋五卵茗菜而已";又 《爾雅》中,"苦荼"壹詞註釋雲"葉可炙作羹飲";《桐君錄》等古籍中,則有茶與桂姜及壹些香料同煮食用的記載。此時,茶葉利用 方法前進了壹步,運用了當時的烹煮技術,並已註意到茶湯的調味。 秦漢時期,茶葉的簡單加工已經開始出現。鮮葉用木棒搗成餅狀茶團,再曬幹或烘幹以存放,飲用時,先將茶團搗碎放入壺中, 註入開水並加上蔥姜和桔子調味。此時茶葉不僅是日常生活之解毒藥品,且成為待客之食品。另,由於秦統壹了巴蜀(我國較早傳播 飲茶的地區),促進了飲茶知識與風俗向東延伸。西漢時,茶已是宮廷及官宦人家的壹種高雅消遣,王褒《童約》已有"武陽買茶"的 記載。三國時期,崇茶之風進壹步發展,開始註意到茶的烹煮方法,此時出現"以茶當酒"的習俗(見《三國誌.吳誌》),說明華中地 區當時飲茶已比較普遍。到了兩晉、南北朝,茶葉從原來珍貴的奢侈品逐漸成為普通飲料。 隋唐時,茶葉多加工成餅茶。飲用時,加調味品烹煮湯飲。隨著茶事的興旺,貢茶的出現加速了茶葉栽培和加工技術的發展,湧 現了許多名茶,品飲之法也有較大的改進。尤其到了唐代,飲茶蔚然成風,飲茶方式有較大之進步。此時,為改善茶葉苦澀味,開始 加入薄荷、鹽、紅棗調味。此外,已使用專門烹茶器具,論茶之專著已出現。陸羽《茶經》三篇,備言茶事,更對茶之飲之煮有詳細 的論述。此時,對茶和水的選擇、烹煮方式以及飲茶環境和茶的質量也越來越講究,逐漸形成了茶道。由唐前之"吃茗粥"到唐時人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