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上午,來自北京、太原等地的近30人匯聚在後土祠中。從秋風樓下來,他們向著最終的目的地河南省二裏頭遺址出發。在為期5天的“最早的中國——發現中國文化考察”之旅中,隊員們也許與最早的中國無限接近。
A 飽受質疑的中國文明史開端
秋風樓建在汾河入黃河處交叉地的壹個高臺上,是後土祠的壹部分。後土祠則因中國歷代皇帝在此祭祀後土也就是生靈之母而建築。傳說中,後土娘娘女媧就是拿著這片土地上的泥把最早的中國人造出來,女媧也是中國人傳說中的女祖先。另壹個說法,她是三皇之壹伏羲的妹妹兼妻子,兄妹結合之後產生了最早的中國人。中國人的先祖之壹軒轅黃帝據說是第壹個來這裏祭拜的人。黃帝把這裏當做根祖之地,似乎所有的中國人都得到此處認祖歸宗吧?這裏作為中華文明的起源似乎不為過。
但事實是,從真正的歷史上講,黃帝這麽壹個人是不是存在的都是壹個疑問。
我們中國人根源在哪裏?中華文明的源頭在哪裏?最早的中國產生在哪裏?我們中國的歷史應該從何時講起?這些都是問題。
埋葬在黃河對岸的史學家司馬遷所著的《史記》以及眾多的中國可以視為史學著作的文獻似乎有著答案,它們說到了三皇五帝壹直到夏商周,壹脈相承,還有譜系可查,中華五千年文明史似乎洋洋灑灑、堂而皇之。
可是,學者研讀這些從春秋戰國壹直到秦漢時期的古典文獻,發現記載大有毛病,被奉為我國最早史書的《尚書》,講中國的歷史從堯、舜開始;而成書於戰國中期《莊子》《呂氏春秋》中,出現了三皇五帝,三皇、五帝是誰,沒有具體說法;西漢的《史記》有黃帝的記載,但是東漢的班固都將伏羲氏作為中國歷史的開端。到了三國時代的《三五歷紀》中,則認為盤古開天辟地,他才是中國始祖。似乎史學家生得越晚,他追溯的中國歷史就能越長。
顯然,如果僅僅拿著文獻典籍說歷史顯然是靠不住的。而且,對於人是怎麽產生這樣壹個根本的問題,中國古人的答案和西方的宗教有著***同之處,那就是天授的,天上的神犯了生活作風問題,生下了人。在達爾文的《物種起源》和赫胥黎《天演論》發表之後,這樣的說法被否定。
而且在西方,因為考古學的建立,中國的歷史的開端更是受到了質疑:不要說那些文學、傳說和史實糾纏在壹起的文獻,拿出證據來!壹些接受了西方學說的近代中國學者也因此曾經提出中國“東周之前無史”、將中國文明的開端定在了東周,盤古、女媧甚至堯舜都是不存在的,直接把中國文明史削去了兩千多年。更為讓人難以接受的是,曾經壹段時間內,中國文明起源甚至被西方的學者認為肇始於西方。
當然這些論斷在中國的考古學發展之始就被推翻了,直到現在,中國的考古成就已經能夠證明,司馬遷所著《史記》中對於商代的譜系記錄是確鑿的。
商沒有問題,那麽,《史記》中關於堯、舜以及夏的記錄是不是確鑿的呢?
中國考古學現在還不能回答這個問題,而且,還為這個疑問增加更多的問號。
B 究竟哪裏才是最早的中國
王海榮,壹個生在青海長在青海的山西萬榮籍人,現為新加坡RH能源集團執行主席,在3年前,因為父母回到運城定居,他自己也頻繁地回到運城,從接觸到的人以及自己看到的眾多文物古跡,他發現晉南儼然就是中華文明起源的壹片沃土。但是,他接受的這個觀點受到了另外壹個人的挑戰,這個人就是中央電視臺原主持人曲向東。
因為對歷史文化的愛好,王海榮參加了曲向東策劃的壹個項目——重走玄奘之路,之後兩人成為朋友,多次結伴旅行中,王海榮和曲向東開始了爭論:中國的源頭在哪裏?曲向東曾經拍攝過位於河南偃師市的二裏頭文化遺址的考古,他根據專家的講解,認為那裏是最早的中國,而不是晉南。
爭論過程中他們發現,對於這樣壹個重要的問題,不僅僅他們兩人,普遍的中國人都說不清楚。“我定居在新加坡,經常也在加拿大多倫多住,還走過不少國家,發現國外很多地方甚至壹個小鎮對於自己的歷史都有著像模像樣的博物館。可是我們很多人對於中國的歷史知道的太少了。”王海榮說。
爭論的結果是,王海榮自己聯合壹些山西的企業家朋友捐款,於2010年9月在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建立了壹個“發現中國基金”,曲向東成為“發現中國”這個把中國歷史向中國大眾普及的文化項目的策劃人,基金項目辦公室設立在了曲向東自己做老總的北京行知傳媒文化有限公司。“現在這個基金的總額有400多萬元,宗旨是通過深度行知體驗的方式,探訪華夏文明起源和繁榮的心理歷程,深入認識中華文明之根,是如何決定了今天我們的思考、行為、甚至民族性格。”曲向東說。
在對山西運城、臨汾以及河南偃師三次探路考察後,確定了壹條從萬榮後土祠開始,到襄汾丁村遺址、陶寺遺址、侯馬晉國鑄銅作坊、垣曲中條山銅礦遺址、夏縣西陰村、絳縣周家莊遺址、運城鹽池及池神廟、平陸虞阪古鹽道,壹直到河南偃師二裏頭遺址的考察路線。
今年10月,“最早的中國——發現中國文化考察”項目第壹次開始組隊,這是壹支相對特殊的考察隊,全程跟隨的專家有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舊石器研究專家王益人,北京科技大學冶金與材料史研究所研究冶金考古的李延祥教授,運城市文物局研究員、副局長李百勤,四川政協報副總編輯、知名作家、《李濟傳》作者陳岱峻,嘉賓有社會活動家、散文家、季羨林先生的弟子卞毓方,經濟學家、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教授、前任院長張維迎,還有多家媒體的記者以及旅行家、攝影家,還有就是原本參加了玄奘之路的隊友,其中不少是來自北京、山西、河南的企業家。
而允諾參加各地講解的專家隊伍也奪人眼球,他們是主持陶寺考古的中國社科院考古所山西工作隊隊長何駑,侯馬晉博園館長、鑄銅遺址公園館長高青山,鹽文化專家、河東博物館館長李竹林,西陰村第二次發掘者、山西省考古所研究員田建文,國家博物館考古部主任戴向明,中國社科院考古所夏商周研究室主任、二裏頭考古隊隊長許宏。
作為中國備受關註的經濟學家,張維迎為什麽會有興趣參加這樣壹個歷史文化活動?18日下午,經過8公裏的徒步跋涉穿越虞阪古道後,記者問走在路上的張維迎教授。
他告訴記者,他並非來休閑的:“我來還有兩個目的,第壹,作為壹個中國人,應該了解中國的歷史;第二,我希望通過這樣的活動走出自己的專業學習,修煉壹下自己。”為了這次活動,他還不得不在繁忙的日程安排中專門騰出時間。
C 體驗考古工作感受古代文明
在丁村學習體驗古人類對於舊石器的打造後,14日晚,隊員們在襄汾陶寺遺址上搭帳篷野營,活動的內容為晚上觀察天象,第二天壹早要在復原的陶寺古觀象臺遺址看日出。
在中國古籍文獻中有這樣的說法“堯都平陽,舜都蒲阪,禹都安邑”,平陽即現在的臨汾,蒲阪在運城永濟,安邑在今天的夏縣,也就是說,中國古代三位先賢都把自己的統治中心紮在了今天的晉南。如果這樣的說法成立,華夏文明在晉南起步將成為不易之論,但是,這些都需要考古學來提供證據。在1979年,陶寺發現了距今4300年的古城遺址,迄今30余年,中國社科院考古所考古隊壹直在這裏進行發掘。專家發現陶寺遺址具備了王國諸多要素。至今不被西方所認可的“早期中國”,很可能就在那裏。在中國曾有“帝王所都曰中,故曰中國”的說法,而陶寺遺址古觀象臺遺址以及圭、表復原後發現陶寺地理位置所在正是“天地之中”,而且專家根據考古發現和古文獻記載進壹步大膽推測,陶寺遺址不僅僅是堯都遺址,甚至可能會是堯和舜***同的都城。
15日壹早,隊員們從古觀象臺遺址迎接初升的太陽,當陽光從13根觀象柱其中的兩根之間投射下光束照射到他們臉上的時候,壹種對於祖先興奮崇敬之感油然而生。
之後隊員們在周家莊考古工地親身體驗發掘,在西陰村追尋中國考古之父李濟先生足跡,來到對於中國古代文明發生重要作用的運城鹽池考察。而18日,在河南二裏頭遺址,許宏博士又對中國的概念、形成以及二裏頭遺址迄今的考古成果,及二裏頭歷屆考古人對夏朝的持續不斷的追尋做了深入淺出的介紹。
究竟哪裏是最早的中國,哪裏是中華文明起源,隊員們發現,這依然是壹個有待於考古人破解的問題,答案沒有確定之前,“最早的中國——發現中國文化考察”之旅留給隊員們的是壹個對中國古代文明、中國歷史的深度追尋的體驗,壹個對於我們國家的歷史和命運深入思考的開始。運城市文物局工作人員丁金龍在發表自己的感言時說:“我們探討了自己從哪裏來之後,能更好地知道自己要到哪裏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