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míng qīng),含義壹指猶明察。出自《書·呂刑》:“明清於單辭,民之亂,罔不中聽獄之兩辭。”孔穎達疏:“當明白清審於獄之單辭。”;二指是明代與清代兩個朝代的合稱。
南宋滅亡五十年後,元朝統治者日益殘暴黑暗,終於爆發了元末農民起義。朱元璋參加了當時的濠州大帥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分支,經過多年的南征北戰,1364年,朱元璋自稱吳王獨霸壹方,史稱西吳政權。1368年,朱元璋稱帝,以應天府(今南京)為京師,國號大明,年號洪武,建立了明朝,朱元璋即為明太祖。不久他又命徐達、常遇春等北伐,攻占大都(今北京),蒙元統治者首領北逃,結束了在中原98年的統治,中國再次回歸由漢族建立的明朝統治之下。
明前期,經過明太祖朱元璋的洪武之治,國力發展得到恢復,到明成祖時期,國力強盛,威服四夷,被現代學者稱為永樂盛世。其後的明仁宗和明宣宗時期仍處於興盛時期,史稱仁宣之治。明英宗與明代宗時期,雖經土木堡之變,但經於謙等人抗敵,最終解除國家危機。其後明憲宗與明孝宗相繼與民休息,政局尚可平穩。明武宗即位後荒淫並沈溺遊樂,最終因死後無子使明孝宗壹脈絕嗣,引發大禮議之爭。明世宗即位後,清除宦官和權臣勢力,總攬朝綱。明世宗中後期,任用胡宗憲、俞大猷等將領,平定東南沿海倭患。明世宗駕崩後十數年,經歷隆慶新政和萬歷中興,國力得到恢復。
明神宗中期,經過萬歷三大征平定內亂,粉碎豐臣秀吉攻占朝鮮王朝的夢想。然而因國本之爭,皇帝逐漸疏於朝政,同時東林黨爭也帶來晚明政治的混亂,史稱萬歷怠政。萬歷四十四年(1616年),清太祖努爾哈赤建國稱汗,國號大金,史稱“後金”。明熹宗時,魏忠賢閹黨雖禍亂朝綱,到明思宗即位後才鏟除閹黨。然而明思宗政策失誤和天災不斷,明朝最終亡於農民軍領袖李自成建立的大順。
公元1636年(明崇禎九年,清崇德元年),清太宗皇太極稱帝,改國號為“大清”。公元1644年(明崇禎十七年、清順治元年),李自成的大順軍攻占北京,明朝滅亡;駐守山海關的明將吳三桂降清,清攝政王多爾袞指揮清軍入關,打敗大順農民軍;同年清順治帝遷都北京,從此清朝取代明朝成為全國的統治者。入關後20年時間裏,清朝先後滅亡大順、大西和南明等政權,基本統壹全國。公元1683年清軍占領臺灣,明鄭結束。
清初為緩和階級矛盾,實行獎勵墾荒、減免捐稅的政策,又廢除入關之初的圈地、投充等弊政,漢地和邊疆的社會經濟都有所發展。至十八世紀中葉,封建經濟發展到壹個新的高峰,史稱“康乾盛世”。於是中央集權專制體制更加嚴密,國力強大,秩序穩定,清代人口至十八世紀末期,已達三億以上。康熙年間,統壹了臺灣,並與俄國簽訂《尼布楚條約》,確定了中俄東段邊界;乾隆中葉,平定準噶爾、回部,統壹了新疆。這不僅壹舉解決了中國歷史上遊牧民族和農耕民族之間曠日持久的沖突,而具采取了壹系列政策,發展邊疆地區的經濟、文化和交通,鞏固了中國多民族國家的統壹,奠定了近現代中國的領土主權,極盛版圖達壹千三百多萬平方公裏。清朝極盛時疆域東起日本海,南至南海,西抵蔥嶺及巴爾喀什湖,北極外興安嶺。在文化上,康乾時期編纂了幾部集大成之作,像《四庫全書》、《古今圖書集成》等,對清理和總結中國歷史文化遺產作出了重大貢獻,不過期間有大量古籍被禁毀或篡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