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於古代百越族群的傣族,與壯、侗、水、黎、布衣等民族有著密切的淵源關系,據說他們的祖先很早就從東南沿海和長江中下遊壹帶向西遷徙,其中傣族顯然是走得最遠的了。開始,他們曾在瀾滄江和怒江中上遊居住,後來又漸漸沿江而下,有相當壹部分跨過了國境,沿著湄公河和薩爾溫江及其蛛網般的水道分布到了東南亞各國,而有壹部分則集中到了瀾滄江和怒江的江尾,分別與湄公河和薩爾溫江交接的地方。
集傣族古史傳說之大成的傣文古籍《沙都加羅》記述其祖先遷徙的過程是:哪壹片森林裏有動物,人群就朝哪壹片森林走。拖兒帶女,扶老攜幼,爭先恐後,多數都向著“熱森林”南下。人們順著山脈,沿著河流,跟著頭領沙羅走走停停,哪裏有大樹就在哪裏歇,哪裏有河流和平地就在哪裏睡。每個地方住上五年十年又搬壹次。
然而,當他們到了瀾滄江、怒江下遊的時候竟長久地居住了下來。在兩條大江沖擊出來的平壩上,他們發現了理想的生息之境。
在傣族找到瀾滄江、怒江下遊的水網交錯之地作為永久居住區的同時,應該說,瀾滄江、怒江也找到了自己身邊最合適的居民。就像評價彜族像火壹樣,說到傣族人們自然會想到水:傣族人生活在水邊,他們善耕水田種水稻,他們很早就開始了水利建設,並形成了壹套灌溉網絡及行之有效的規章制度,從最高首領召片領的“勒司南”(議事庭)到各猛的“勒貫”(猛級議事庭),均設有水利官員,專管水利灌溉事宜;他們愛洗澡愛幹凈,他們每年都要過潑水節,要用水來浴佛,要用水來互相祝福吉祥,他們每天在佛寺裏還要以“滴水”的方式,向佛主表達敬仰與赤誠;他們居住在“幹欄”式的竹樓裏,用於避潮濕,防水患,通風涼爽……。
傣族人的生活離不開水,又時時因水而選擇生活方式。水,塑造了傣民族,水還內化成了傣族人的生命形式:傣族人性格溫和,柔情似水。
傣族人把寨子稱做“曼”,把壩子叫做“猛”。當傣族先民定居下來的初期,他們主要信奉的是原始宗教的鬼神,人們虔誠地供奉寨神“披曼”和猛神“披猛”。後來,壹股人為宗教的勢力卻“潤物細無聲”地沿著江流北上,從東南亞傳入了傣族以及布朗族、德昂族、阿昌族人群之中。正如壹些傣族人家佛龕上的對聯所寫:“佛起西天,經從南來。”傣族民間傳說:釋迦牟尼成佛以後曾率弟子500人巡遊傳教,他們由印度經海路到達蘭戛(斯裏蘭卡),再經火傣(泰國)、緬甸猛阮(景棟),進入阿的敢麻粒它(現西雙版納大猛龍),他們與“魔王”鬥智鬥勇,長久辯論,唇槍舌戰,最終降服了“魔王”,使之皈依佛門為釋迦牟尼托缽化緣。之後,他們沿瀾滄江北上,經維勻臘它(猛海)、蘇西瑪納廣(思茅)、猛緬(普洱)等地傳教。這就是南傳上座部佛教,俗稱小乘佛教。